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1篇
  免费   9篇
妇产科学   93篇
基础医学   14篇
临床医学   1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0篇
综合类   145篇
预防医学   139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探讨植入前遗传学诊断在成骨发育不全出生缺陷预防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针对2015年5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生殖医学中心就诊的1例成骨发育不全家系行外显子捕获测序筛查突变位点,并通过一代测序验证COL1A2基因突变。选择COL1A2基因上下游1 Mb区域42个单核苷酸多态性高频突变位点及基因编码区作为目标区域,构建患者夫妇的单体型。结合连锁分析及直接测序,完成植入前遗传学诊断。结果患者存在COL1A2基因c.982GT(p.Gly328Cys)的致病性突变,受累引产胎儿遗传了母亲的致病性突变。经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患者夫妇的9个囊胚中6个正常,3个受累。选择发育良好且遗传学正常的胚胎植入母体子宫后,足月分娩一健康婴儿。结论该研究是中国COL1A2基因突变植入前遗传学诊断的首例报道。结合选择性遗传标记连锁分析和突变位点直接测序进行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是单基因遗传病出生缺陷的有效预防手段。  相似文献   
82.
目的:对两个B1型短指(趾)(BDB1)家系进行基因突变分析和产前诊断。方法:提取两家系成员的外周血基因组DNA,应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对致病基因ROR2的第8外显子和一部分第9外显子进行突变筛查。提取两例孕妇血浆胎儿游离DNA和羊水细胞DNA,对胎儿进行产前诊断,超声检查评估胎儿表型。结果:两家系中发现同一杂合截短突变c.2273CA(p.S758X)。无创产前筛查的结果表明,家系1中的Ⅲ3胎儿不携带c.2273CA杂合突变,家系2中的Ⅲ4胎儿携带c.2273CA杂合突变,该结果与羊水细胞DNA检测、超声检查的结果一致。结论:c.2273CA杂合突变为两个BDB1家系的致病原因,推荐综合使用多个指标进行产前诊断。  相似文献   
83.
子宫内膜容受性(ER)是胚胎能否成功种植的关键因素之一。近年来,阿司匹林已广泛应用于辅助生殖技术中来改善E R和提高临床妊娠率。本文就小剂量阿司匹林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4.
不同发育天数囊胚冻融移植后妊娠结局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不同发育天数冻融囊胚移植后的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1 176例行冻融囊胚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reimplantation genetic diagnosis,PGD)周期135例,比较第5日单囊胚移植(single embryo transfer,SET)组、双囊胚移植(double embryo transfer,DET)组与第6日SET组和DET组的妊娠结局。结果同是优质囊胚级别的条件下,第5日DET组的生化妊娠率(56.91%)、临床妊娠率(53.25%)以及多胎妊娠率(1.20%)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第5日DET组与SET组的胚胎着床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第6日DET组和SET组(P0.05);同级别以及PGD周期中第5日和第6日SET组相比较,第5日组的生化妊娠率、胚胎着床率均显著高于第6日组(P0.05)。结论在同是优质囊胚的条件下,第5日SET、DET及经PGD诊断的SET妊娠结局均优于第6日。  相似文献   
85.
248例辅助生殖技术后双胎妊娠结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辅助生殖技术后多胎妊娠的临床结局。方法回顾性对照分析42例辅助生殖技术后双胎(A组)与143例辅助生殖技术后单胎(B组)、54例自然受孕双胎(C组)的孕期并发症、分娩方式及围产儿结局。结果辅助生殖双胎组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早产、胎膜早破、低体重儿发生率高于单胎组,而妊娠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等合并症的发生率与单胎组差异无显著性;辅助生殖双胎组与自然受孕双胎组母体合并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且新生儿预后良好。结论辅助生殖治疗多胎妊娠率高,为高危孕妇,故要予以高度重视,加强监护。  相似文献   
86.
目的:探讨激光打孔使囊胚腔皱缩在体外受精周期囊胚玻璃化冷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常规取卵后第3日移植、冷冻后剩余的形态学评分较差的胚胎发育而来的囊胚,采用或不采用激光打孔使囊胚腔皱缩后冷冻。分析606例解冻囊胚周期,比较采用和未采用激光皱缩2种方法冻存囊胚的效率,分析激光皱缩在囊胚玻璃化冷冻中的价值。结果:激光皱缩组解冻247例,4例(1.62%)取消移植,移植243例;未皱缩组359例,24例(6.69%)取消移植,移植335例。移植患者的年龄、不孕原因、排卵日内膜厚度、平均移植胚胎数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激光皱缩组冻融取消率和流产率均显著低于非皱缩组(P〈0.05),生化妊娠率(45.68%vs35.82%)、种植率(22.54%vs16.56%)和继续妊娠率(87.50%vs75.56%)显著高于非皱缩组(P〈0.05),临床妊娠率激光皱缩组略高于非皱缩组(32.92%Ⅷ26.87%),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囊胚冷冻前采用激光打孔皱缩可提高解冻后的胚胎存活率,并能显著降低流产率。  相似文献   
87.
目的 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后妊娠早期阴道流血的发生率及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IVF-ET或胚胎解冻-移植(F-ET)获得临床妊娠 8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早期阴道流血与患者年龄、不孕年限、体质量指数(BMI)、孕酮及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不孕类型、流产、妊娠期并发症、早产及剖宫产率的相关性.结果 ①妊娠早期阴道流血发生率为23. 69%,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妊娠早期阴道流血与妊娠期并发症的发生明显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90,95% CI: 1. 85~ 4. 57,P<0.05),与流产、早产及剖宫产率无明显相关;②患者孕前BMI是影响剖宫产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9,95% CI:1.02~1. 17,P<0.05). 结论 IVF/F-ET后妊娠早期阴道流血对妊娠结局如流产、早产率无明显影响,但与妊娠期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8.
目的 探讨年龄≥40岁患者接受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治疗的临床结局,旨在为高龄女性助孕提供新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 IVF/ICSI-ET治疗1 075个周期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移植时间分为新鲜胚胎移植(N-ET)周期和冻融胚胎移植(F-ET)周期组,再按女方年龄分为A(40 ~41岁)、B(42 ~43岁)和C(≥44岁)组,并比较不同促排卵方案的结局.结果 N-ET组种植率为16. 15%,临床妊娠率为27. 36%,流产率为 24. 14% , F-ET组种植率为14. 96%,临床妊娠率为23. 14%,流产率为39. 62% ,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年龄组的 N-ET及F-ET亚组的临床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长方案的获卵数显著高于短方案、拮抗剂及微刺激方案(P< 0. 05),但促性腺激素(Gn)用量及使用天数也显著增加(P<0.001).结论 对于年龄≥40岁的高龄患者,冻融胚胎移植与新鲜胚胎移植具有相似的种植率及临床妊娠率,无禁忌者可选择鲜胚移植.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讨早期妊娠母体血循环中催乳素(PRL)、孕酮(P)、雌二醇(E<,2>)水平改变及其受体在早期妊娠蜕膜中的表达与胚胎发育终止的关系.方法:收集正常早孕人工流产者(正常早孕组)与早期胚胎发育终止者(早期胚胎发育终止组)各30例,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其血清中PRL、P、E<,2>水平变化,并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种激素相应受体(PRLR、PR、ER)在孕早期蜕膜中的表达.结果:早期胚胎发育终止组血清PRL、P、E<,2>水平及蜕膜中PRLR、PR、ER表达均低于正常早孕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孕早期血清PRL、P、E<,2>维持正常水平及PRLR、PR、ER在孕早期蜕膜的正常表达对早期妊娠的维持有重要作用,其水平降低可能是导致胚胎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0.
目的以小鼠成熟卵母细胞(MⅡ期)为试验对象,应用3种不同载体对其行玻璃化冷冻,旨在分析载体对冷冻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玻璃化冷冻技术冻存昆明种小鼠成熟卵母细胞,设新鲜对照组和玻璃化冷冻组,玻璃化冷冻组又分为开放式脉管(OPS)组、自制麦管组和Cryoleaf组。比较冻融后鼠卵的存活率、受精率、卵裂率及囊胚形成率。结果新鲜对照组和玻璃化冷冻组的受精率、卵裂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囊胚形成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PS组与自制麦管组的鼠卵存活率、受精率、卵裂率、囊胚形成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OPS组与Cryoleaf组比较,存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精率、卵裂率、囊胚形成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自制麦管组与Cryoleaf组比较,存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受精率、卵裂率、囊胚形成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载体的不同会对卵母细胞玻璃化冷冻效果形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