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4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血吸虫病2例     
<正>血吸虫病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也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种地方性寄生虫病。人类血吸虫分为日本血吸虫、埃及血吸虫、曼氏血吸虫、间插血吸虫、湄公血吸虫与马来血吸虫6种。我国以日本血吸虫病为主(简称血吸虫病)[1]。日本血吸虫病是患者因皮肤接触含血吸虫尾蚴的疫水而感染,导致主要以虫卵沉积于肝脏门静脉系统、肠道等组织而引起的虫卵肉芽肿病变,依据患者病情缓急及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2.
N6-甲基腺苷(N 6-methyladenosine, m6A)是存在于真核生物中最普遍的RNA修饰,可以调节RNA转录、出核和翻译等生理过程。环状RNA(circRNA)是一类单链共价闭合的非编码RNA分子,相对于线性RNA而言,其更稳定,并保持高度同源性。研究表明,m6A在circRNA的生物功能发挥中起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针对m6A修饰的相关蛋白及其对circRNA翻译及出核定位等功能的影响,以及m6A修饰的circRNA参与先天性免疫调节过程的机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无菌部位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感染情况、感染危险因素及耐药情况,为临床防治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提供相关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2月无菌部位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培养阳性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药敏结果。结果共收集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非重复患者54例,细菌所致血流感染20例(37.0%)、胆道感染16例(29.6%)、腹膜炎6例(11.1%)、脑膜炎4例(7.4%)、胸膜炎4例(7.4%)、关节炎2例(3.7%)、心包炎1例(1.9%)、眼内炎1例(1.9%)。临床科室分布以ICU为主。54例患者均有基础疾病;使用抗菌药物〉7d者38例(70.4%);发病前曾行外科手术31例(57.4%);曾行侵袭性治疗27例(50.0%)、化疗5例(9.3%);使用糖皮质激素者2例(3.7%),使用免疫抑制剂2例(3.7%),所有患者均有以上至少一项危险因素。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甲氧苄啶-磺胺甲口恶唑、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和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的耐药率分别为7.4%、9.3%、57.4%和81.5%。结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可引起易感者多个无菌部位的感染,耐药性明显,治疗困难,积极预防感染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曲俊彦 《西部医学》2024,36(3):313-316 324
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下,合并细菌真菌感染的报道持续增加,成为导致COVID-19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COVID-19合并的细菌感染较大流行前出现更多的耐药菌,合并的真菌感染以曲霉菌、念珠菌及毛霉菌多见,给COVID-19疾病控制带来极大困难。本文对COVID-19相关细菌真菌感染现状及处理原则做一述评,目的在于加强临床医生对COVID-19相关细菌真菌感染的重视,为进一步规范抗菌药物治疗与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HBV携带者T细胞亚群状况与肝组织病理学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HBV携带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变化及其与血清HBVDNA,HBeAg的关系,并对T细胞亚群与肝组织病理学改变进行对比分析,探讨HBV携带及其所导致肝组织病理改变的机制.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109例HBV携带者和40例健康对照外周血T细胞亚群百分率,并对其中28例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ELISA法检测HBV标志物,PCR法检测HBVDNA.结果:HBV携带者外周血CD3 、CD4 细胞百分率及CD4 /CD8 比值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67.2±9.0%vs71.0±3.5%,P<0.05;33.1%±6.6vs40.3±2.8%,P<0.001;1.10±0.36vs2.01±0.19,P<0.001),CD8 细胞百分率明显升高(33.8±8.4%vs20.2±1.9%,P<0.001).HBVDNA( )组及HBeAg( )组分别与HBVDNA(-)组及HBeAg(-)组比较,CD3 细胞无统计学差异,CD4 细胞显著降低(31.2±6.3%vs37.2±5.4%,P<0.001;31.0±6.0%vs35.8±6.5%,P<0.001),CD8 细胞明显升高(36.7±8.4%vs27.9±4.2%,P<0.001;37.3±8.4%vs29.5±6.0%,P<0.001),CD4 /CD8 比值明显降低(0.91±0.32vs1.35±0.26,P<0.001;0.89±0.30vs1.26±0.33,P<0.001).HBVDNA( )组肝病理组织学改变68.8%达到G1S1及以上程度,而HBVDNA(-)组仅为16.7%,二组间差异显著(c2=5.57,P<0.01).G1S1组CD3 细胞较G1S0组明显降低(F=2.919,P=0.047),CD4 细胞降低(P>0.05).G2S1组与G1S0组相比,CD3 细胞及CD4 细胞百分率有降低趋势,CD8 细胞百分率有升高趋势,CD4 /CD8 比值有明显降低趋势.结论:HBV感染可导致HBV携带者细胞免疫功能改变,HBVDNA复制增加可进一步加重HBV携带者的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并加重肝组织损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复方叶下珠胶囊的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作用。方法将HepG2.2.15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不同浓度的复方叶下珠胶囊组,用CCK-8检测细胞毒性,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HBsAg和HBeAg;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细胞内、外的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结果复方叶下珠胶囊有明显的抗HBV作用,尤其当浓度为50mg/mL时,减少血清中的HB-sAg作用与拉米夫定组相当;当浓度为25 mg/mL,50mg/mL,和100mg/mL时,减少血清中HBeAg作用优于拉米夫定组;但是降低细胞内外的HBV DNA含量方面,与拉米夫定组无明显差别。结论体外试验中,复方叶下珠胶囊具有抗HBV作用。  相似文献   
17.
曲俊彦  扈晓宇 《西部医学》2011,23(12):2317-2320
目的研究ALT持续正常的慢性乙肝病毒(HBV)感染者肝脏病理学改变。方法对184例ALT持续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进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同时检测血清ALT水平、HBVDNA定量和HBV血清标志物,分别按ALT水平、性别、年龄、HBVDNA定量分组,比较各组肝脏炎症纤维化程度。结果慢性HBV携带者组均有不同程度的炎症、纤维化,≥G2期67例(44.08%),≥S2期83例(54.61%);非活动性HBsAg携带组≥G2期10例(31.25%),≥S2期11例(34.38%),两组肝脏炎症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肝脏纤维化程度比较,慢性HBV携带组肝纤维化程度重于非活动性HBsAg携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ALT水平及性别不同分组,C组(30U/L〈ALT≤40U/L)肝脏炎症、纤维化程度均重于A组(ALT≤20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ALT水平,女性肝脏炎症纤维化程度较男性有加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年龄分组,30~39岁年龄组携带者有54.32%的患者肝脏纤维化程度≥G2期,≥40岁组肝脏炎症、纤维化情况重于〈20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HBVDNA载量不同分组,各组肝脏炎症程度及纤维化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几乎所有慢性HBV携带者的肝脏均有不同程度的炎症、纤维化,ALT持续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年龄〉30岁、ALT≥30U/L(男性)、ALT≥20U/L(女性)患者应尽早行肝脏病理学检查,以指导临床及时对患者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8.
陈婧  魏超  扈晓宇  钟森  陈果  曲俊彦  张传涛 《西部医学》2011,23(12):2328-2329
目的观察中药联合小剂量干扰素治疗老年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符合慢性丙型肝炎诊断标准的60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小剂量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基础上加用利湿活血中药治疗,疗程12个月,随访6个月;对照组30例,小剂量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疗程及随访时间同治疗组。结果治疗组完全显效63.3%,对照组33.3%,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症状积分在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好转(P〈0.05)。结论中药联合小剂量干扰素治疗老年慢性丙型肝炎较传统治疗更为安全,有效,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肺炎克雷伯菌可引起多系统感染, 是临床常见的病原菌。Ⅵ型分泌系统(T6SS)是广泛存在于革兰阴性菌膜内的分泌装置, 通过接触依赖的方式将毒性效应物质传递给靶细胞, T6SS与细菌运动能力、黏附能力、定植能力、细菌间竞争能力、生物膜形成、细菌耐药相关的基因水平转移等相关。对T6SS的结构及其在肺炎克雷伯菌中作用的研究进展(包括肺炎克雷伯菌T6SS的调节、效应因子和临床研究)进行阐述, 以期为肺炎克雷伯菌T6SS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