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7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3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论《易经》道象器三位一体认识论与中西医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认为中医学是在《易经》“道、象、器”三位一体的哲学认识方法指导下认识并研究人体的。按《易经》的哲学分类法,中医学主要是从“道、象”层次上研究人体,西医学主要是从“器”层次上研究人体,两者认识方法不同,研究手段不同,研究的人体层次也不完全相同,因而形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医学体系。  相似文献   
42.
《金匮》狐惑病证治源流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古今献的整理,从病名及相关疾病、病因病机、临床治疗三个方面对《金匮》狐惑病的证治源流进行综合探讨。  相似文献   
43.
老年豚鼠喂饲高脂膳食形成老年高脂血症模型,然后再灌服具补肾化痰祛瘀作用的中药复方浓缩液4周。结果为造模后血中SOD活性、RBC-C_3bR花环率降低,血清LPO、CIC含量及RBC-IC花环率升高,与造模前及对照组比较,均具显著性差异。经服药后,SOD活性恢复,RBC-C_3bR花环率升高,LPO、CIC含量及RBC-IC花环率降低,与造模后比较,差异十分显著(P<0.005~0.001)。对SOD、LPO、CIC与RCIA功能的相关性研究表明,SOD活性与RBC-C_3bR花环率呈正相关,与RBC-IC花环率呈负相关;LPO、CIC含量则与之相反,并均具统计学意义。作者经分析认为老年高脂血症出现的上述变化均和自由基有关,且它们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为导致AS及CHD的重要原因之一。提示该中药复方有预防和减轻高脂血症诱发AS、CHD的作用。  相似文献   
44.
《金匮要略.杂疗方》论述了多种急救方法,其中救卒死、尸厥、中3、溺死等方法已少为现代所采用,惟"救自缢死方"始终见其踪迹和影响。文章从《金匮》关于缢死时间、缢者体温、症状表现、救治步骤、方法、药物应用及对后世急救术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仲景"救自缢死方"的急救过程涵盖了现代心肺复苏术的基本技术,尤其是其"形神并重"的急救理念对现代急救医学仍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45.
作者用喂饲法造成老龄豚鼠实验性高脂血症动物模型,并对比观察补肾、化痰、祛瘀中药及其复方对其CIC的影响。结果显示,各组实验性老年高脂血症动物的CIC均较对照组及造模前明显增高,经补肾药、化痰药、祛瘀药及其复方治疗后,其CIC均有所降低,其中以复方的降低作用最明显,其次是祛瘀药、化痰药,补肾药的降低作用最弱。表明具有补肾化痰祛瘀,扶正祛邪作用的中药复方能改善老年高脂血症的免疫病理,是其降脂作用的重要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46.
运用高脂饲料喂饲老龄豚鼠造成“老年高脂血症”模型,观察补肾化痰祛瘀复方对实验动物的LPO、SOD、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的影响及相关研究,并与肌醇烟酸酯比较。结果显示:实验性老年高脂血症可出现SOD活性、红细胞C3b受体(RBC-C3bR)花环率下降,LPO、红细胞免疫复合物(RBC-IC)花环率增高,与对照组、造模前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RBC-C3bR和RBC-IC花环率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分别呈正、负相关关系(P<0.01);与过氧化脂质(LPO)含量分别呈负、正相关关系(P<0.01)。提示中药复方可升高SOD活性和RBC-C3bR花环率、降低LPO含量和RBC-IC花环率,肌醇烟酸酯调节红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逊于该复方。  相似文献   
47.
中医临床经典导读课程的开设是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经典教学改革中一项新的尝试,从中医临床经典导读课程的定位、使用教材、教学内容、教学理念、考核与评价等方面作了阐述,对中医临床经典课程的教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8.
63例失眠患者采用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抑郁自评量表(SDS)问卷调查,调查数据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失眠伴抑郁组与不伴抑郁组的失眠发生存在差异性,其中与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等因子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失眠伴抑郁组与失眠不伴抑郁组的失眠总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1)。(2)入睡时间和日间功能障碍是发生抑郁症的危险因素(P<0.1,P<0.05),其相应的OR值分别是1.878、2.811。(3)抑郁计分与失眠程度计分存在直线相关关系,y=38.152+1.440x(y为SDS标准分,x为PSQI总分)。结论:失眠可伴发抑郁症状,失眠症状与抑郁症状呈正相关性,其中以入睡时间、日间功能障碍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