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9篇
  2021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1.
慢性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的综合征,即使采用最佳的药物治疗,仍不能改善相当一部分患者预后,部分病例与左心室收缩不同步有关。心脏再同  相似文献   
12.
一、急性痉挛发作的病态所谓痉挛是指神经细胞异常兴奋产生发作性扩散,引起全身或一部分肌肉急骤的不随意收缩的总称。引起神经细胞异常兴奋的原因很多,所以造成痉挛的疾病也很多。引起痉挛的疾病有症候性痉挛和癫痫(表1)。症候性痉挛中出现的痉挛有时是原发病急性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豚鼠左室游离壁不同区域的电生理异质性及其对索它洛尔的反应.方法用标准玻璃微电极技术观察索它洛尔使用前后不同刺激频率时豚鼠左室游离壁不同区域动作电位(AP)的变化.结果心内膜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时程(APD)较心肌中层及心外膜细胞长(P<0.001).心内膜、心肌中层及心外膜细胞的AP复极到90%的APD(APD90)在刺激频率为0.2Hz时分别是(233±3)、(216±2)及(210±3)ms,在刺激频率为3.3Hz时分别是(172±4)、(163±3)及(156±3)ms,心内膜心肌细胞具有明显的慢频率依赖性.用索它洛尔后各层细胞APD等程度延长,各层的APD仍有明显差异(P<0.001).结论豚鼠左室游离壁各层心肌细胞的APD存在明显的跨壁梯度,心内膜的细胞有更长的APD和更明显的慢频率依赖性;索它洛尔可等程度地延长各层心肌细胞的APD,但不能减小跨壁梯度.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探讨睡眠质量等因素对接受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术治疗患者房颤复发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10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接受导管消融术(射频消融或冷冻球囊消融)治疗成功的房颤患者,随访术后房颤复发情况。根据房颤是否复发,将患者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分析两组患者基本临床特征、基线疾病状态、睡眠质量等因素与房颤复发的关系。结果 共纳入102例患者,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5.27±5.29)个月。确诊房颤复发25例(24.5%),未复发77例。复发组、未复发组间左心房内径(LAD)、体质量指数(BM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房颤类型及睡眠效率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睡眠效率是导管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1.688,95%CI=1.034~2.753)。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显示,睡眠效率得分>0.5为预测导管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最佳界点,曲线下面积(AUC)为0.671(95%CI=0.554~0.778),灵敏度为80%,特异度为51.9%。结论 睡眠效率是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睡眠效率得分>0.5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生理性起搏治疗各种缓慢性心律失常,改善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临床效果.方法:1999年8月到2005年3月行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的患者共310例,其中植入心室抑制型(VVI)起搏器78例,双腔(DDD)起搏器164例,心室抑制型频率应答(VVIR)起搏器16例,双腔频率应答型(DDDR)起搏器52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36±1.8)个月,随访内容包括患者症状及生活质量、运动耐量、心功能.结果:除去由于房颤伴心室率过缓或长间歇而仅可植入单腔起搏器的患者外,本组病例DDD(R)起搏器植入率达82.4%.DDD起搏器(生理性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脑血管缺血症状全部消失,心功能不全明显改善,运动耐量也明显提高,无起搏器综合征、起搏器介导的心动过速的发生.非生理性起搏器植入术后脑缺血症状消失率为84.2%,心功能不全发生率明显高于生理性起搏组,12.3%的患者有起搏器综合征.结论:植入生理性心脏起搏器能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起搏器综合征发生率低,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病例对照研究,探讨江苏省南京地区汉族人群hsa-miR-196a2rs11614913T→C,hsa-miR-499rs3746444T→C单核苷酸多态性改变与早发冠心病(pCAD)发生风险的关系。方法:采用序贯设计收集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pCAD病例233例和非冠心病对照者349例。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PCR-RFLP)检测hsa-miR-196a2rs11614913T→C和hsa-miR-499rs3746444T→C多态性改变基因型,比较变异基因型与pCAD发生的关系。结果:rs3746444T→C多态性改变中,与TT基因型相比,CC基因型的个体罹患pCAD的风险增加123%(校正OR=2.23,95%CI:1.09~4.57);以对照组TG、TC、HDL-C和LDL-C水平中位数为界值分组,高于对照组HDL-C中位数(>1.11mmol/L)水平个体较低HDL-C者患冠心病的风险显著降低(校正OR=0.46,95%CI:0.29~0.74)。分层分析未发现两位点多态性改变与高血脂水平在pCAD发生中存在交互作用。结论:hsa-miR-499rs3746444T→C多态性改变可增加pCAD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7.
静脉注射美托洛尔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评价静脉注射美托洛尔终止室上性心动过速(SVT)发作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我院门诊就诊或住院治疗的66例SVT患者,随机分成美托洛尔组(30例)和胺碘酮组(36例),两组分别缓慢静脉注射美托洛尔或胺碘酮,比较终止SVT的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美托洛尔组治疗后显效17例、有效4例,无效9例,有效率70.0%;胺碘酮组治疗后有显著效果18例、有效5例,无效13例,有效率63.9%,关托洛尔和胺碘酮两组治疗SVT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2)。未观察到美托洛尔或胺碘酮组治疗后有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 美托洛尔是一种安全的、比较有效的终止SVT的药物。  相似文献   
18.
310例永久起搏器植入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任利群  叶行舟  智宏 《临床荟萃》2006,21(3):184-185
起搏器作为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技术手段在临床上已走过了数十年的风雨历程,挽救了数以万计患者的生命,但是在起搏器植入的过程中、植入后仍可能有一些并发症发生,为了汲取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起搏器植入的技能,提高起搏器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1999年8月到2005年3月在我院行人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的3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南京市下关地区居民早发冠心病(pCAD)的现况及其高危因素.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对该区内6个街道年满18周岁、居住满5年的18186例进行冠心病的现况调查.结果 根据社区居民提供的临床诊断信息,pCAD患者288例,现患率2.3%.其中,男59例,现患率1.1%,标化率0.8%,女229例,现患率3.1%,标化率1.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按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等因素调整,超重、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及父母一方或双方患有高血压、冠心病时均可增加发生早发冠心病的风险.结论 pCAD是遗传、环境及行为多种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倡导健康合理的膳食习惯,控制血压、体重是预防pEAD发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射频消融术心肌损伤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行舟  智宏  黄玉  许桦  王惠萍  王润民 《临床荟萃》2005,20(23):1347-1348
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是目前根治快速性心律失常最有效的方法,它主要是通过射频电流对心肌组织产生热效应引起心肌组织脱水、干燥、凝固、坏死从而破坏心脏内导致快速心律失常的特殊部位或构成心动过速折返通路的关键部位.因此,RFCA不可避免的会对心肌细胞产生一定影响.而RFCA所造成的心肌损伤仅靠常规的临床方法难以诊断.近年来研究发现,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cTnT)的浓度比其他心肌酶类对于心肌损伤诊断的敏感性高且特异性强.本研究通过连续动态监测RFCA前后血清cTnT及心肌酶学变化,探讨其诊断心肌微小损伤的灵敏性和特异性,并进一步了解射频消融术所致心肌损伤的程度和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