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4篇 |
免费 | 1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临床医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1篇 |
综合类 | 9篇 |
眼科学 | 112篇 |
药学 | 2篇 |
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7篇 |
2012年 | 3篇 |
2011年 | 1篇 |
2010年 | 12篇 |
2009年 | 12篇 |
2008年 | 11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8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5篇 |
199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角膜扩张是临床常见的伴有相应角膜结构进行性破坏的屈光不稳定性疾病,主要包括圆锥角膜、LASIK术后角膜扩张(post-LASIK keratectasia,PLK)即医源性角膜扩张、透明边缘角膜变性(pellucid marginal degeneration,PMD)、Terrien边缘角膜变性(Terrien's marginal degeneration,TMD)和球形角膜等.角膜扩张疾病模型对于理解其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学改变及评价疾病治疗效果等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已引起广泛关注,常见的模型包括LASIK术后角膜扩张动物模型、遗传性圆锥角膜模型、角膜扩张有限元模型及离体模型等,各种模型各具优缺点,但遗憾的是目前仍缺乏可用于基础研究的角膜扩张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12.
玻璃体切除术后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术后的白内障手术技巧及术式的选择。方法:玻璃体腔灌注维持眼内压、行白内障囊外摘除或超声乳化或(和)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本文对18例玻璃体除术后白内障患者中,8例行囊外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5例行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5例单纯囊外摘除术。13例术后视力≥0.1占72%,8例视力≥0.3占44%,术后视力无改善及下降者5例占27.7%。手术并发症有晶体核脱位至玻璃体腔内1例、玻璃体出血1例。结论:玻璃体切除术后的白内障手术必须应用玻璃体腔体灌注维持及调整眼内压;对于白内障核硬化明显的患者,白内障囊外摘除比超声乳化更适用。 相似文献
113.
目的探讨反义cyclinD1基因转染后人角膜基质细胞增生的改变。方法人角膜组织来源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眼库体外培养人角膜基质细胞,采用第2代或第3代细胞用于实验。利用阳离子脂质体lipofectamine介导反义cyclinD1基因转染入体外培养的人角膜基质细胞。同时设非转染组(以PBS代替cyclinD1质粒及lipofectamine)及lipofectamine转染组(以PBS代替反义cyclinD1质粒)作为对照。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法观察lipofectamine介导反义cyclinD1基因转染对人角膜基质细胞中cyclinD1蛋白表达的影响,应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观察其对人角膜基质细胞增生的影响,并用质量分数0.5%锥虫蓝染色观察活细胞比率。结果非转染组和lipofectamine转染组均有大量人角膜基质细胞的细胞核cyclinD1染色呈棕褐色,反义cyclinD1转染组只有少量人角膜基质细胞细胞核cyclinD1染色呈棕褐色。与非转染组和lipofectamine转染组比较,反义cyclinD1转染组在转染后2、6、10dcyclinD1蛋白在培养的人角膜基质细胞中的表达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050、t=5.180、t=5.040,P〈0.01;t=6.190、t=5.670、t=5.010,P〈0.01),而非转染组与lipofectamine转染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120、t=1.310、t=1.010,P〉0.05)。转染后2、6、10d,反义cyclinD1转染组人角膜基质细胞的A570值分别低于非转染组和lipofectamine转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830、t=5.210、t=4.920,P〈0.01;t=5.130、t=5.010、t=4.850,P〈0.01),说明抑制了基质细胞的增生,而非转染组与lipofectamine转染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110、t=1.230、t=1.120,P〉0.05)。0.5%锥虫蓝染色显示各组活细胞比率均在90%以上,未见明显的细胞毒性。结论阳离子脂质体介导的反义cyclinD1基因转染在转染后一定时间内可降低人角膜基质细胞中cyclinD1蛋白的表达,抑制人角膜基质细胞的增生,未见明显细胞毒性,为角膜基质过度愈合反应的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4.
目的 探讨0.1%奥洛他定、0.025%富马酸酮替酚及0.1%吡嘧司特钾对体外培养的人角膜上皮细胞的毒性作用.方法 实验研究.使用无血清角膜细胞培养基(K-SFM)进行人角膜上皮细胞的体外培养;将传2-4代的细胞暴露于0.1%奥洛他定(A组)、0.025%富马酸酮替酚(B组)、0.1%吡嘧司特钾(C组)3种滴眼液,以无血清角膜细胞培养基将滴眼液分别稀释到50.0%、20.0%、4.0%、0.8%的浓度,与细胞共同孵育的时间分别为10、30 min,2、6、12、24 h.滴眼液所致细胞毒性的评估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细胞进行的形态学观察、钙贡绿素和乙锭同型二聚体活性与毒性荧光双染色及四唑氮蓝还原法(MTr Assay).统计学方法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SNK-q检验.结果 (1)形态学改变:于光镜下观察,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作用时间延长,细胞连接逐渐松解、细胞变圆、脱落.于扫描电镜下观察,3组药物均可减少细胞表面的微绒毛层,细胞膜出现裂孔.滴眼液稀释到20.0%时,A组细胞膜形态的改变较B、C组轻.(2)细胞活性与毒性荧光染色:乙锭同型二聚体阳性提示细胞膜受损、通透性升高.20.0%浓度时A组6、12、24 h的胞膜受损细胞的百分比低于B、C组[A组分别为(29.7±2.6)%、(36.9±3.2)%、(51.2±4.3)%;B组分别为(36.5±3.1)%、(48.5±4.3)%、(75.5±3.8)%;C组分别为(37.1±2.2)%、(52.7±3.4)%、(71.1±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h时,q_(A-B)=3.27,P=0.031;q_(A-C)=4.31,P=0.023).钙贡绿素阴性提示细胞质内酯酶活性丧失.A、B、C组药物作用于细胞后,随着浓度和作用时间的提高,细胞内酯酶活性逐渐降低,但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作用24 h时A、B、C组无酯酶活性细胞的百分比:50.0%浓度时,3组均为100.0%;20.0%浓度时,分别为(23.2±4.6)%、(29.5±5.2)%、(31.1±5.5)%,F=1.97,P=0.377].(3)MTT分析:除滴眼液稀释到0.8%浓度外,其余随药物浓度升高、作用时间延长,则MTT值降低.滴眼液稀释到20.0%浓度、作用6h时(A、B、C组MTT值为0.429±0.028、0.367±0.038、0.379±0.012)和4.0%浓度、作用24 h时(A、B、C组MTT值为0.457±0.025、0.401±0.008、0.387±0.012),A组MTT值高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浓度20.0%、6h时,q_(A-B)=3.01,P=0.044,q_(A-C)=3.77,P=0.038;浓度4.0%、24 h时,q_(A-B)=3.63,P=0.028,q_(A-C)=4.11,P=0.031).其余浓度的各作用时间点3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0.1%奥洛他定对体外培养的人角膜上皮细胞的毒性比0.025%富马酸酮替酚和0.1%吡嘧司特钾小,在临床长期使用治疗过敏性角膜、结膜炎时,可能比后两种药物对角膜上皮细胞的毒性低. 相似文献
115.
背景 干眼是常见的眼表疾病,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前节模块可实现对泪河进行直接和精确的检测. 目的 用OCT前节模块对上下泪河进行测量,并分析测量结果与干眼症状和体征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系列病例观察方法,收集2010年9-10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眼科就诊的符合眼表疾病指数问卷(OSDI)评分>20分的干眼患者36例,使用OCT前节模块测量平视状态时上下泪河的高度(U/LTMH,μm)、深度(U/LTMD,μm)和泪三角面积(U/LMA,mm2);对患者行泪膜干涉成像仪、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钠(Fl)染色、结膜丽丝胺绿染色、Schirmer Ⅰ试验(SⅠt)检查.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法评估OCT前节模块测量的泪河参数与患者干眼相关症状体征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本组患者平均UTMH为(232±56) μm,平均UTMD(156±53)μm,平均UMA为(0.021±0.008) mm2,LTMH平均为(222±72) μm,平均LTMD为(163±65) μm,平均LMA为(0.020±0.006) mm2,测量的上下泪河高度、深度接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目河高度:t=0.530,P>0.05;泪河深度:t=0.650,P>0.05;泪河高度:t=1.010,P>0.05).泪河各参数与OSDI评分、泪膜干涉分析成像仪分析结果间无明显相关性;UTMH、UTMD、UMA与BUT均呈正相关(r=0.46,P=0.01;r=0.40,P=0.02;r=0.43,P=0.01);LTMH、LTMD、LMA与BUT均呈正相关(r=0.61,P=0.00;r=0.64,P=0.00;r=0.64,P=0.00),与SⅠt结果均呈正相关(r=0.54,P=0.02;r=0.46,P=0.01;r=0.55,P=0.01),而与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均呈负相关(r=-0.37,P=0.04;r=-0.37,P=0.04;r=-0.41,P=0.05),与结膜染色评分亦均呈负相关(r=-0.56,P=0.01;r=-0.37,P=0.04;r=-0.47,P=0.00).结论 OCT前节模块可用于对上下泪河进行客观和非侵入性测量,其测量结果与BUT、角膜荧光素钠染色、结膜丽丝胺绿染色和SⅠt结果均有相关性,可作为干眼诊断的有效辅助工具. 相似文献
116.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眼高阶像差的改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使用具小光斑飞点扫描伴主动眼球跟踪系统的激光机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近视眼高阶像差的变化,同时观察LASIK手术前后不同瞳孔直径下近视眼高阶像差的改变。方法47眼于LASIK术前、术后1m散瞳后用基于Tscherning原理的波阵面像差仪进行测量,分别记录4mm及7mm瞳孔直径下Zernike系数和均方根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LASIK术前低阶像差占优势。2.LASIK术后高阶像差显著增加。3.在4mm及7mm瞳孔直径下,LASIK术后各高阶像差及总高阶像差的RMS均较术前增加,其中以四阶球差为主。4.术后代表三阶垂直慧差的Z7,三叶草慧差Z6、Z9及代表球差的Z12、Z24较术前增加。5.无论术前术后,7mm瞳孔直径下的高阶像差较4mm大,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LASIK术后各项高阶像差均增大,以四阶球差为主;无论术前术后,7mm瞳孔直径下高阶像差均较4mm增加。 相似文献
117.
背景 圆锥角膜以角膜中央或旁中央进行性变薄膨出、高度散光或角膜瘢痕为临床特征,其发病机制和防治是研究热点,但目前尚无公认的圆锥角膜动物模型建立方法.圆锥角膜的解剖病理基础是角膜扩张,探讨角膜扩张的圆锥角膜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有助于对圆锥角膜的角膜生物力学变化进行研究.目的 应用可视化角膜生物力学分析仪(Corvis ST)检测Ⅱ型胶原酶处理后角膜的生物力学性能,探讨利用Ⅱ型胶原酶构建在体角膜扩张模型的可行性.方法选取健康新西兰白兔10只,刮除兔眼角膜上皮后,将直径为8 mm的角膜环钻置于右眼角膜中央,滴入5 mg/mlⅡ型胶原酶(含质量分数15%右旋糖酐的PBS配制)溶液,浸泡角膜30 min制备角膜扩张模型,左眼以同样方法用含15%右旋糖酐的PBS浸泡角膜30 min作为对照.于造模前及造模后14d,采用手持电子角膜曲率计和手持角膜超声测厚仪分别测定角膜平均曲率(Km)及中央角膜厚度(CCT),造模后14 d采用Corvis ST行在体角膜生物力学参数测定,过量麻醉法处死实验兔并收集角膜组织行组织病理学及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查. 结果 造模前,模型组和对照组兔Km值分别为(48.28±2.29)D和(48.82±1.63)D,CCT分别为(356.50±19.13) μm和(356.20±21.66)μ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造模后14d,模型组兔眼Km增加至(48.87±2.27)D,CCT减少至(340.40±19.84) μm,与对照组的(46.86±1.47)D和(367.80±23.38) μ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造模后14 d,模型组兔角膜最大压陷深度平均值为(1.25±0.07) mm,明显大于对照组的(1.15±0.1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5,P<0.05),2个组间第1/第2压平时间、第1/第2压平角膜长度、第1/第2压平速度、最大压陷曲率半径和最大压陷时两屈膝峰间距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角膜组织形态学和超微结构检查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兔角膜基质胶原纤维排列疏松、紊乱,纤维间隙增大.结论 Ⅱ型胶原酶能降低角膜生物力学特性,可考虑用于建立动物角膜扩张模型. 相似文献
118.
丙氧鸟苷治疗单疱性角膜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比较观察丙氧鸟苷与无环鸟苷两种滴眼剂治疗单疱性角膜炎34例,两者疗效相似。树枝状角膜炎组两种药物的显效率分别为63.64%和72.73%,有效率分别为90.91%和81.82%。单疱性角膜炎总显效率分别为47.06%和58.82%,有效率均为82.4%。扩大临床类型,用丙氧鸟苷共治疗单疱性角膜炎45例,显效率为64.44%,有效率为88.9%。本研究结果表明,丙氧鸟苷是一种治疗单疱性角膜炎的有效抗病毒制剂。 相似文献
119.
背景 建立一种眼科疾病模型动物疼痛和痛苦的客观评价标准对于眼科基础和临床研究以及对实验动物的人文关怀都是非常必要的,目前国内尚缺乏这方面的研究. 目的 探讨定量评分法结合模型动物行为判断法评价大泡性角膜病变兔疼痛状态的有效方法. 方法 选取健康成年新西兰白兔12只,其中9只兔为实验组,均取左眼为实验眼,应用角膜内皮刮除术制作大泡性角膜病变模型,3只作为正常对照.于术前,术后1、3、7、14 d应用手持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实验组模型兔角膜病变区的变化,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测量其中央角膜厚度(CCT),同时参考国际动物关怀与使用委员会(IACUC)起草的美国实验动物疼痛指南,通过建立“体质量+疼痛状态20项评分”法对疼痛指标进行量化评分,以评估实验动物的疼痛状态.结果 术后1d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可见9只大泡性角膜病变模型眼角膜明显水肿,呈灰白色混浊;术后3d角膜表面出现明显大泡,大泡破裂后角膜上皮糜烂,并持续到术后14d.术后1、3、7、14d模型眼CCT分别为(1468±100)、(2313±588)、(2391±271)、(2362±151) μm,与术前的(390±6) μm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而术后3、7、14d间C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7、14d实验动物体质量分别为(3.29±0.20)、(3.20±0.17)、(2.77±0.25)、(3.10±0.30)kg,与术前的(3.52±0.18)kg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8、0.007、0.003、0.004).实验组术前和对照组所有实验兔在观察期内疼痛评分均为0分,实验组术后1、3、7、14d疼痛状态评分分别为7(7,7)、11(10,12)、9(8,10)、9(9,9)分,其中术后3d评分最高,与术后1、7、14 d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07、0.005、0.007),与角膜出现大泡及角膜上皮糜烂时间基本吻合.20项指标中以进食减少、自我隔离/躲避、磨牙、进行抓持/点眼等操作时可观察到攻击性增加、活动性减少、姿势异常(头低位、弓背等)、发出低沉的叫声7项在所有9只实验动物术后均为阳性. 结论 应用“体质量+疼痛状态20项评分”法可以对大泡性角膜病变兔模型的疼痛状态进行有效、客观、量化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0.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isk factors related to vitreous loss of phacoemulsification and extracapsular cataract extraction.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the initial continuous 350 cases of pha-coemulsification and 350 cases of extracapsular cataract extraction were reviewed. Vitreous loss rate related to each risk factors (gender, age, laterality of the eye,type of cataract, IOL power,success of capsulorhexis,coordinafion of the patients, etc) were measured. Chi-square and Logistic analysis were used to identify the differ-ence of each rate. Results In the ECCE group, there is no significance among each risk factor. In the Phaco group,type of cataract,IOL power and capsulorhexis successful or not affected the vitreous loss rate. Grade IV nuclear,unsuccessful capsulorhexis, IOL power ≥ 24.5D, IOL power ≤ 15.0D and grade Ⅰ nuclear are the risk factors related to the vitreous loss rate,while grade Ⅱ nuclear is a significant protect factor (p <0.05). Conclu-sion The trainees are suggested to choose patients with emmetropia,cataract with grade n nuclear and relative young age and to perform phacoemulsification with successful capsulorhexi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