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32篇
综合类   22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正>很多人都曾经有过或正在承受膝盖骨不给力的困扰。最常见的,是上下楼梯的时候,诱发膝前疼痛不适,但又指不出具体在哪个点;有时候看电视时间久了,一站起来膝盖就明显感觉吃力。赶到医院拍张常规X线片,却提示膝关节正常,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事实上,这是一个经常被忽视的膝关节重要问题:髌股关节疾病。它与膝关节退变有关,却又不能笼统地当成关节老化。据统计,在超过40岁的群体中,孤立的髌股关  相似文献   
52.
辐照氟银猪皮在小面积新鲜创面植皮时的应用曾元临李国辉(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南昌330006)易诚青戴闽(第一附属医院矫外科南昌330006)小面积皮肤撕脱伤的新鲜创面邮票植皮后,传统方法用凡士林纱布包扎治愈。本文对7例创面清创植皮后辐照氟银猪皮覆盖,经...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转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基因的狗骨髓基质细胞体外生物学特性。 方法:实验于2002—05/2005—06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骨科完成。实验分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转染组与对照组。从3只成人杂交犬髂骨取骨髓进行骨髓基质细胞分离培养,将重组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基因用脂质体介导转染狗骨髓基质细胞,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通过四唑盐、对硝基苯磷酸盐检测细胞增殖与碱性磷酸酶的活性;考马斯亮蓝法检测蛋白质含量;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 结果:(D重组质粒pcDNA3-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转染骨髓基质细胞后第7,14天,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表达。②骨髓基质细胞转染基因后,细胞的增殖能力无明显影响。③培养后第6,8,10,12天,转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骨髓基质细胞与对照组细胞比较,碱性磷酸酶活性增高,蛋白质合成增多[转染组碱性磷酸酶为(428.09&;#177;96.67),(565.11&;#177;94.17),(562.94&;#177;39.17),(596.45&;#177;30.17)nkat,对照组碱性磷酸酶为(363.57&;#177;20.67),(536.44&;#177;11.42),(537.11&;#177;96.83),(548.10&;#177;92.34)nkat;转染组细胞蛋白合成为1.41&;#177;0.23,1.46&;#177;0.24,1.59&;#177;0.33,1.74&;#177;0.26;对照组细胞蛋白合成为0.82&;#177;0.11,0.83&;#177;0.09,0.85&;#177;0.06,0.91&;#177;0.091。④透射电镜可见转基因细胞内质网增多,线粒体致密,而糖原溶解与脂肪空泡则减少。 结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转染可促进骨髓基质细胞的成骨分化。  相似文献   
54.
目的 高能量损伤常引起患者四肢粉碎性骨折,严重的软组织损伤,皮肤坏死,以及合并血管神经损伤、伤面感染和多脏器损伤等,一次性骨折内固定的风险大,如何分期治疗值得探讨.方法 自2004年2月至2007年3月共收治29例四肢高能量骨折病例,初期治疗选用单臂外固定支架(Orthofix)以及Hoffmann外固定支架(Stryker).患者全身情况改善和伤面皮肤存活后,再转换为切开复位内固定或微创闭合内固定.结果 29例患者初次外固定治疗,平均外固定支架使用时间为13.2 d(7~49 d),转换为牢固内固定治疗.所有病例无骨筋膜室综合征发生.1例开放性Pilon骨折外固定后并发感染,在抗菌治疗7周后更换内固定,同时放置庆大霉素珠链,术后正常骨折愈合.结论 高能量损伤的骨折治疗中,合理分期治疗、适当时机更换内固定和良好保护受损软组织能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55.
目的 探讨严重股骨近端畸形病例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股骨侧重建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39例严重股骨近端畸形的THA病例,术前采用影像学检查评价股骨近端形态,术后随访THA的近中期并发症,测量双下肢长度与髋关节旋转中心恢复情况,观察截骨部位愈合情况和内固定的有效性 结果 术前影像学检查可见严重股骨近端畸形,存在复杂的形态改变,28例涉及股骨大粗隆形态或位置异常.术后随访Harris评分平均为(82.00 ±2.57)分,较术前的(45.80 ±7.84)分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参照Linde-Jensen标准,39例THA的旋转中心恢复在真臼水平;手术并发症包括假体周围骨折、脱位、撞击;2例术后遗留0.5~1.5 cm下肢不等长,所有截骨部位获得骨性愈合 结论 大粗隆形态和位置异常是股骨近端畸形的重要病理参数,需要依据术前评估制定个性化的THA股骨侧重建策略,其中软组织松解、截骨技术和假体选择是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O形臂导航下通道螺钉治疗Ⅱ型老年脆性骨盆骨折(FFP)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9年9月至2021年4月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骨科收治的37例Ⅱ型FFP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28例;年龄65~82岁[(71.8±10.1)岁]。15例采用O形臂导航下通道螺钉固定治疗(手术组),22例采取...  相似文献   
57.
新形势、新环境下,创伤骨科医师面临伤情更加复杂、人口老龄化加剧的严峻挑战。随着数据处理能力的飞速发展、医工交叉的深入,人工智能的应用正逐步延伸至医学各相关领域,同样也是未来创伤骨科的发展重要方向,将为创伤骨科面临的问题提出新的解决途径。人工智能将在诊断、处理、教育与研究、系统分析等领域促进创伤骨科的发展。然而,人工智能在创伤骨科的应用离不开数据安全性、稳定性的影响,仍然面临一些问题。本文就人工智能的概念及在创伤骨科中的应用与挑战做一综述,旨在汲取国内外先进的人工智能理念及先进技术,以期提升其在创伤骨科的应用,为患者提供精准化、个性化的诊疗服务。  相似文献   
58.
目的 :对比在学习曲线阶段的微创直接前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与传统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头坏死患者的临床疗效,以评估微创直接前入路在股骨头坏死全髋关节置换中的运用价值。方法: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48例股骨头坏死FicatⅢ或Ⅳ期患者,患者主要表现为髋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其中DAA组21例,男11例,女10例,平均年龄(65.2±4.3)岁;后外侧入路组27例,男16例,女11例,平均年龄(63.6±4.0)岁。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术后1个月时测量髋臼杯外展角及股骨柄假体颈干角。术后1、6个月和5年时分别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HHS)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髋关节功能及患髋疼痛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随访,平均60.4个月(48~73个月)。手术时间DAA组为(78.30±5.08)min,后外侧入路组为(75.61±10.60)min,术中出血量DAA组为(351.30±21.46)ml,后外侧入路组为(362.20±26.15)m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卧床时间DAA组为(2.05±1.10)d,后外侧组为(3.30±1.3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时髋臼杯外展角和股骨柄假体颈干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6个月及5年,两组HHS与髋关节疼痛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DAA组有1例术中损伤旋股外侧动脉升支,1例大转子骨折,1例表浅伤口感染。后外侧组发生1例髋关节后脱位。两组末次随访时均无假体松动。结论:采用微创DAA与传统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坏死FicatⅢ期或Ⅳ期均可以获得较好疗效,但在学习曲线阶段,针对复杂病例微创DAA较传统的后外侧入路其优势可能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59.
胡衍  王栋梁  陈晓  施忠民  周凤金  张建政  陈雁西  曹烈虎  王思成  王剑飞  王宏亮  冯勇  应志敏  胡成栋  韩庆林  李明  陈晓涛  顾峥嵘  黄标通  熊蠡茗  张云飞  王志伟  禹宝庆  王勇  张磊  杨雷  童培建  刘曦明  周强  牛丰  杨伟国  张文财  陈世杰  贾金鹏  杨强  沈涛  于斌  张鹏  张勇  苗军  孙廓  林浩东  俞银贤  王金武  陶坤  万大千  王蕾  马昕  易诚青  刘宏建  张堃  刘国辉  张殿英  侯志勇  翁习生  张英泽  苏佳灿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青年骨质疏松学组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病学分会骨科专家委员会  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青年委员会骨质疏松学组  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 《中华创伤杂志》2023,(4)
肩关节周围骨折是老年人最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 术后常出现内固定失败、肱骨头缺血坏死、上肢功能障碍等不良事件, 严重危害老年人群运动健康。相比骨量正常的肩关节周围骨折类型, 骨质疏松性骨折类型复杂、愈合慢、康复效果差, 临床处理更为棘手, 且目前国内尚无该类骨折诊疗的指南或共识。为此,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青年骨质疏松学组、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病学分会骨科专家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青年委员会骨质疏松学组、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制订《老年骨质疏松性肩关节周围骨折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 从骨质疏松性肩关节周围骨折的诊断、治疗策略等方面提出9条推荐意见, 旨在推广规范化、系统化、个性化诊疗理念, 改善老龄化背景下骨质疏松性肩关节周围骨折患者功能预后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0.
骨组织工程是骨修复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而基因转移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于骨组织工程领域。通过导入标记基因 /或治疗性基因 ,可使外源性调节因子表达于修复区 ,实现诱导成骨、免疫调节或成骨调控等预定目的 ,改善骨修复的成骨效能和适用范围 ,因而在骨组织工程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