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9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34篇
药学   89篇
中国医学   46篇
肿瘤学   3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黑乳海参中两个新的三萜皂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从黑乳海参中分离活性皂苷类成分。方法从黑乳海参体内得到的总皂苷溶于吡啶-二氧六环(1∶1)的混合液中,120℃加热2.5 h,应用多种色谱技术对回流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分离得到2个三萜皂苷类化合物。结果应用现代光谱技术(尤其是2D-NM R和ES I-M S技术)和化学方法鉴定其结构:3-O-〔3-O-甲基-β-D-吡喃葡萄糖(1→3)-β-D-吡喃奎诺糖(1→4)-β-D-吡喃奎诺糖(1→2)-β-D-吡喃木糖〕-海参烷-9-烯-3,β12,α17,α25β-四醇(Ⅰ),命名为黑乳海参皂苷1a;3-O-〔3-O-甲基-β-D-吡喃葡萄糖(1→3)-β-D-吡喃葡萄糖(1→4)-β-D-吡喃奎诺糖(1→2)-β-D-吡喃木糖〕-海参烷-22,25-环氧-9-烯-3,β12,α17α-三醇(Ⅱ),命名为黑乳海参皂苷2a。结论2个化合物均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62.
滇钩藤化学成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滇钩藤(Uncaria yunnanensis Hsia.C.C)根的化学成分。方法 运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用IR,MS,1HNMR,13CNMR,2DNMR等光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果 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β,6β,19α-三羟基乌苏酸(I),23,-去甲基24烯-3β,6β,19α-乌苏酸(II),6β,19α-二羟基-乌苏酸-3-酮(III),齐墩果酸(IV),5,7,3′,4′-四羟基-黄烷-3-醇(V),β-育亨宾(VI)和滇钩藤碱I(VII)。结论 VII为新化合物,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63.
中药墨旱莲中的三萜皂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研究中药墨旱莲Ecliptaprostrata L.中的三萜皂苷化合物。方法 应用柱色谱和HPLC法分离纯化,通过光谱分析(IR ,MS ,1HNMR ,13CNMR ,DEPT ,HMQC和HMBC)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 分离并鉴定了5个三萜皂苷,其中2个新化合物eclalbasaponinsXI(4)和XII(5 )的结构分别为:3-O-[β-D-吡喃葡糖(1→2 )-β-D-吡喃葡糖]-16α-乙氧基 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糖苷(4)和3-O-[(2O-硫酰基-β-D-吡喃葡糖) (1→2 )-β-D-吡喃葡糖] 刺囊酸-28-O-β-D-吡喃葡糖苷(5 )。结论 4和5为新化合物,1和5具有诱导稻瘟霉菌丝变形活性。  相似文献   
64.
苦葛根中的新三萜成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苦葛Pueraria peduncularis (Grah. ex Benth.) Benth.根的化学成分。方法 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得到3个五环三萜化合物,用IR,MS,1HNMR,13CNMR(DEPT),HMQC,HMBC,NOESY和NOE差谱鉴定化合物。结果 经光谱鉴定化合物1为3-O-[β-D-吡喃葡糖基(1→3)-O-β-D-吡喃葡糖醛酸基]-15α-羟基齐墩果-12烯-16-酮,化合物2为3β,15α-二羟基齐墩果-12烯-16-酮,化合物3为3β,16β-二羟基齐墩果-12烯-15-酮。结论 1和3为新化合物, 1被命名为苦葛皂苷A, 3被命名为苦葛二醇, 2为首次从苦葛根中分得。  相似文献   
65.
丰头皮海绵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0,自引:8,他引:22  
采用体外细胞毒活性追踪方法,应用低压柱层析,中压柱层析,高效液相等色谱技术从采自西沙永兴岛的丰头皮海绵(SuberitestylobtusaLevi)脂溶性部分中分得了18个化合物。运用多种光谱技术 其中7个化合物,分别为对羟基苯甲酸,对羟基苯乙酰胺,3-吲哚甲酸,3-吲哚甲醛,6-溴-3-哚甲酸,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其中对羟基苯甲乙酰胺文献报道具有一定的抗肿瘤生,体外对小鼠淋巴  相似文献   
66.
不同采收期垂序商陆有效成分含量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确定中药商陆的最佳采收期以及药用部位。方法;采用硫酸-香草醛比色法测定商陆筇甙的含量;浓硫酸-苯酚比色地测定多糖的含量。结果:皂甙含量,根为6月最高,茎为5月最高,叶为8月最高,多糖含量,根为5月最高,茎为5,10月最高,叶为11月最高。结论商陆类药材在8-11月份采收比较合理,药用部位除根外,茎和叶也有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67.
以中国南海海域大量生长的总合草苔虫为原料,将化学分离和活性追踪相结合,经溶媒提取和多种层析方法(Sephadex LH-20,ODS,HPLC等)分离,得到3个活性单体。采用高分辨核磁共振仪(600MHz)测定了它们的DQF-COSY、HMQC、TOCSY、NOESY、ROESY等二维相关谱。利用波谱解析和化学方法,分别将其鉴定为:bryostatin 4、bryostatin 5、bryostatin 6,并对其~1HNMR和~(13)CNMR数据做了订正。所有化合物均系首次从中国产总合草苔虫中获得,并在体外抗肿瘤活性筛选中都表现出显著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68.
太平洋侧花海葵中的化学成分(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太平洋侧花海葵的活性成分.方法:采用稻瘟霉模型生物活性追踪方法,应用多种色谱技术分离太平洋侧花海葵中的化学成分,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5个化合物:Δ4,5(E),Δ8,9(E)-鞘氨醇-正十六碳酰胺(Ⅰ)、胆甾醇(Ⅱ)、胸腺嘧啶(Ⅲ)、尿嘧啶(Ⅳ)和胸腺嘧啶脱氧核苷(Ⅴ),其中化合物Ⅰ对稻瘟霉的最小菌丝变形浓度为63 μg/L.结论:5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海葵中获得,化合物Ⅰ具有诱导稻瘟霉菌丝变形活性.  相似文献   
69.
总合草苔虫抗癌活性成分Bryostatins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总合草苔虫Bugula neritina是一种海洋底栖动物,广泛分布于世界各海洋。自1968年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癌研究所首次发现它的抗癌活性以来,以釜野德明为中心的Pettit研究小组从中分离得到18个大环内酯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70.
太白木忽木根皮中三萜皂甙成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太白木忽木(Aralia taibaiensis Z.Z.WangetH.C.Zheng)根皮中首次分离到四个三萜皂甙,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分别鉴定为齐墩果酸-3-O-[β-D-吡喃木糖(1→2)][β-D-吡喃葡萄糖(1→3)]-β-D-吡喃葡萄糖醛酸甙(1),tarasaponinV(2),3-O-{β-D-吡喃木糖(1→2)[β-D-吡喃葡萄糖(1→3)]-β-D-吡喃葡萄糖醛酸乙酯}-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甙(3)和3-O-{β-D-吡喃木糖(1→2)[β-D-吡喃葡萄糖(1→3)]-β-D-吡喃葡萄糖醛酸丁酯}-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甙(4)。1为新天然产物,3和4为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太白木忽木皂甙VI(taibaienosideVI)、太白木忽木皂甙VII(taibaienoside VII)和太白木忽木皂甙VII(taibaienoside VI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