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87篇
综合类   13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目的探讨肝移植对肝肺综合征(hepatopulmonarysyndrome,HPS)的疗效及HPS患者肝移植围手术期的管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06年1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移植中心行肝移植治疗26例HPS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HPS患者肝移植术后的存活率、低氧血症的治愈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HPS患者肝移植术后动脉氧分压随肝功能的好转逐步改善,99mTc大聚合白蛋白肺灌注扫描显示肺分流率明显下降。HPS患者肝移植术后28d的存活率为76.92%(20/26),1年存活率为61.54%(16/26),4年存活率为57.69%(15/26)。HPS患者肝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较高,为53.85%(14/26);其他并发症包括术中术后大出血、伤口迁延不愈并感染、脑出血、高钠血症并高渗透压血症、肾功能障碍、多器官功能衰竭等。结论肝移植可有效延长HPS患者的存活时间和提高存活率,对HPS患者应根据其病理生理特点加强围手术期管理。  相似文献   
92.
肝移植术后迟发型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迟发型急性排斥反应(lateacuterejection,LAR)的发生率、处理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4年8月至2006年8月收治的15例迟发型急性排斥反应(肝移植术6个月后发生的急性排斥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5例LAR发生在术后6.6—27个月,平均(14.7±7.5)个月。其中男14例,女1例。年龄32~66岁,平均年龄(49.5±12.7)岁。原发疾病为重症肝炎或肝功能衰竭者8例,占53.3%(8/15);发生于血型不合移植者2例,免疫抑制治疗方案为单一普乐可复(FK506)治疗8例,单一环孢素A(CsA)治疗3例,已经停用激素13例,占86.7%。属于免疫抑制剂量不足者共10例,占66.7%。免疫抑制剂浓度正常范围者5例。按Banff分级标准排斥反应的程度为轻度者9例,中度6例,无重度排斥反应发生。治疗方法均首先加强或调整免疫抑制治疗,包括提高药物浓度、FK506/CsA转换、联合其他免疫抑制剂和激素冲击治疗,3例患者需长期口服激素。总的治愈率为80%,3例患者逐渐出现缺血型胆道病变,其中1例行再移植后死亡。结论迟发型急性排斥反应是肝移植术后常见但预后较好的并发症之一,免疫抑制不足是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时地加强免疫抑制治疗可逆转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93.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的治疗。方法连续503例肝移植中出现15例肝动脉狭窄,根据临床表现、动态肝功能和彩色多普勒检查、CT动脉成像、选择性肝动脉造影诊断。结果术后早期出现肝动脉狭窄10例,2例合并肝动脉血栓形成,再移植3例,介入治疗7例,其中动脉支架植入5例,球囊扩张溶术后6天肝功能衰竭死亡1例,支架植入术后9天肝功能衰竭死亡1例。1月后发现肝动脉狭窄5例,介入治疗均行肝动脉支架植入,1例支架植入术后186天因胆道感染死亡。结论根据肝动脉狭窄程度、发生时间、移植肝功能状态和病人情况选择治疗措施。再移植是治疗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肝动脉支架植入可挽救移植肝,改善移植肝功能,延长移植肝发挥功能以等再次肝移植。  相似文献   
94.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患者感染发生率的影响。 方法收集2012年6月至2015年1月于本中心行肝移植手术的全部病例,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共有177例患者参与研究,其中60例在术后24 h内开展肠内营养,辅以肠外营养(试验组);117例早期予以全肠外营养,直至患者肛门排气后开始肠内营养(对照组)。根据患者术前的MELD评分进行分级,观察早期肠内营养对不同MELD评分的患者肝移植术后感染的影响。 结果177例患者中共有106例(59.9%)发生术后感染。性别、MELD评分与早期肠内营养3个变量为影响总感染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27、0.045、0.000)。早期肠内营养可以降低11≤MELD评分≤20患者的术后感染发生率(P=0.014)。随着MELD评分增加,早期肠内营养对感染发生率的影响逐渐缩小。 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可降低中度终末期肝病患者肝移植术后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95.
目的 研究口服万古霉素对肝移植术后革兰氏阳性球菌感染的预防作用.方法 将2005年9月至2006年9月行肝移植手术的80例患者分为万古霉素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均静脉滴注用氧哌嗪青霉素+他唑巴坦.万古霉素组患者术后第1~7天口服或经胃管注入万古霉素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 万古霉素组和对照组发生革兰氏阳性球菌感染分别为7例和15例,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为3例和10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01,P<0.05);万古霉素组和对照组术后发生胃肠道菌群失调分别为3例和10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01,P<0.05).两组革兰氏阴性杆菌和真菌感染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65,0.251,P>0.05).万古霉素组患者血液中万古霉素浓度均为零.结论 口服万古霉素对预防肝移植术后革兰氏阳性球菌感染和胃肠道菌群失调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96.
目的探讨术中S-腺苷-L-蛋氨酸(SAMe)加入UW液和血浆冲洗液对热缺血损伤供肝及其恢复的影响。方法建立10min热缺血大鼠肝移植模型,分为A组:UW液灌注+乳酸钠林格氏液冲洗、B组:UW液灌注+血浆冲洗、C组:SAMe加入UW液灌注+血浆冲洗和D组:UW液灌注+SAMe加入血浆冲洗4组,观察肝组织组织病理学变化和电子显微镜下超微结构变化,并检测血清AST和透明质酸。结果C组和D组术后24h血清AST均低于B组(P〈0.05)。A组术后3h和24h血清HA高于B组(P〈0.05),B组复流后3h及24h血清HA均高于C组和D组(P〈0.05)。组织病理学表现B组复流后3h和24h肝细胞损伤和微循环紊乱较C组和D组明显;超微结构表现,A组复流后3h线粒体肿胀,肝窦内皮细胞肿胀,细胞核不规则,可见内皮细胞凋亡,大部分区域肝窦状隙明显狭窄,内皮层结构模糊,红细胞淤积,受压变形,白细胞附壁,可见内皮层完整性破坏;复流后24h,可见线粒体嵴断裂,核融解。B组内皮细胞损伤较A组轻,C组和D组超微结构表现微循环紊乱和肝细胞损伤表现较B组轻。结论供肝切取术中UW液中加入SAMe灌注保存,血浆冲洗液中加入SAMe可改善热缺血供肝微循环,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并减轻肝细胞热缺血损伤,有利于10min热缺血供肝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7.
肝移植术后真菌感染的防治新策略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病人真菌感染的菌群变化特点和相应的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移植中心2004—2005年485例原位肝移植病人术后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资料和药敏结果。结果485例病人中79例出现术后真菌感染,真菌感染率为16.3%,共分离出菌株88株,其中念珠菌71株(白色念珠菌35株,非白色念珠菌36株),曲霉菌17株,在菌群分布上2004年和2005年差异有显著性(P〈0.05)。念珠菌对氟康唑的耐药率2005年(60.0%)较2004年(33.3%)明显上升(P〈0.05)。结论肝移植术后非白色念珠菌和曲霉菌感染的比例逐渐上升,临床上应根据分离培养结果选择适当的抗真菌药物。  相似文献   
98.
目的 研究肝移植术后细菌感染的菌群变迁及耐药性情况.方法 对广州中山大学附属三院2004年1月至2005年10月485例病人原位肝移植术后细菌分离株及其耐药性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肝移植术后256例病人出现细菌感染,细菌感染率为52.9%(256/485),共分离出菌株356株,其中革兰阳性(G+)球菌占60.1%(214/356),革兰阴性(G-)杆菌占39.9%(142/356).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的检出率分别为81%(66/82)和66.7%(28/42),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出率大肠埃希菌为66.6%(16/24),肺炎克雷伯菌为61.1%(11/18).近两年G+球菌的菌株构成无明显差异,G-杆菌中肠杆菌科细菌与非发酵菌两者的构成比例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 肝移植术后细菌感染以条件致病菌及多重耐药菌为主.非发酵菌的感染率明显上升,应注意根据菌群变化特点调整抗生素的使用.  相似文献   
99.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肝内外多发缺血型胆道病变的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2月至2006年5月收治的31例肝移植术后并发肝内外多发缺血型胆道病变病例的临床资料,总结此类病例的治疗选择策略及相应预后.结果 31例病例中,男28例,女3例;年龄32~66岁,平均年龄(48.6+9.6)岁.平均发生时间在肝移植(271.29±149.32)d,合并严重肝动脉狭窄8例,合并胆漏1例,采用介入治疗8例、介入治疗+再移植术7例、再移植术5例.内科治疗8例,胆肠吻合术1例、2例病人放弃治疗.6例痊愈,均为再移植病人,好转7例,无效6例,死亡10例,死因为多器官功能衰竭(6例),胆道感染(3例),非胆道病变(1例).总治愈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9.4%(6/31)和32.3%(10/31).反复介入治疗后无论施行肝移植与否,均具有较高的死亡率(53.3%,8/15).8例内科保守治疗病人有6例病情好转并相对稳定,1例胆肠吻合病人出现反复胆道感染.结论 对肝移植术后肝内外多发缺血型胆道病变,介入方法 的诊断价值高于治疗价值,合理的内科治疗有助于病情的稳定及推迟再移植的时间,而正确把握再移植的时机是治愈本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探讨肝移植治疗肝肺综合征(hepatopulmonary syndrome,HPS)的临床疗效。方法确诊并发HPS的终末期肝病患者31例列为HPS组,按有否进行原位肝移植(OLT)治疗再分为HPS手术组(26例)和HPS未手术组(5例),同时随机选择接受OLT的30例未并发HPS的终末期肝病患者作为对照组(non-HPS手术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术后5年的随访结果和生存情况。结果 HPS手术组术后28d存活率为77%(20/26),半年及1年存活率均为62%(16/26),5年存活率为58%(15/26),明显高于HPS未手术组患者的存活率(0),但其5年存活率低于non-HPS手术组患者的5年存活率(80%)。HPS手术组患者的症状缓解率为77%(20/26)。HPS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包括:大出血、肺部感染、伤口迁延不愈并感染、脑出血、高钠血症、肾功能障碍、多器官功能衰竭等。结论肝移植是治疗合并HPS的终末期肝病患者的唯一有效方法,可延长其存活时间,提高其存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