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8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6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本文报告了人群粪检阳性率为29.51%的境内水网型血吸虫病重度流行村,在农田水利渠网化及钉螺扩散情况下,采用人、牛同步化疗,分年1:0.6:0.2比例调整化疗覆盖率(平均40.84%)和辅以消灭阳性螺点的方案,3年取得显著效果:人、牛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下降了88.34%和88.59%;14岁以下儿童新感染率下降了87.36%;钉螺感染率和感染性钉螺密度分别下降了94.17%与95.90%。并提出防治对策实施的起始年高覆盖率(占总人口的85.51%)群体化疗是有效消灭传染源的关键。在当前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上述方案不失为境内水网型地区控制血吸虫病优化防治对策之一。  相似文献   
12.
青蒿琥酯预防日本血吸虫病临床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客观、正确评价青蒿琥酯预防日本血吸虫病的现场应用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和毒副反应 ,为拟定规范的服药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江西、安徽和湖北三省血吸虫病流行区的志愿者中 ,采用双盲试验法将受试居民随机分成实验和对照两组 ,先服单剂吡喹酮 ( 4 0~ 5 0mg/kg)清虫 ,随后实验组于接触疫水后每隔 7天和 15天口服青蒿琥酯 ( 6mg/kg) 1次 ,对照组口服与青蒿琥酯剂型相同的安慰剂。末次给药后 3 0天用孵化法和改良Kato法作粪便检查。在服药过程中和中止服药后不同时期观察毒副反应。结果 在江西省所有 467例实验组“7天间隔服药”粪检阳性率为 0 ,保护率为 10 0 % ;在对照组 3 97例居民粪检平均阳性率为 10 .3 %。湖北省的上述剂量预防作用与江西的相同。而“15天间隔服药”受试志愿者保护率为 3 7.7%~ 10 0 % ,实验组保护率与对照组感染率和暴露率存在明显负相关。青蒿琥酯的副作用轻 ,血和尿常规、心电图、肝、肾功能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结论 通过上述研究 ,阐明了青蒿琥酯的预防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并据此提出了获得最佳保护率的服药方案。  相似文献   
13.
硝硫氰胺(Nithiocyaminum,7505)具有良好地杀灭血吸虫作用,已为国内外的研究证实。以往应用硝硫氰胺微粉三日疗法治疗血吸虫病所见神经精神系统与消化系统副反应较多,肝损害率较高,SGPT值升高占29.8%。为了减低毒付反应,1980年9月~1981年4月,我们采用硝硫氰胺新剂型油滴丸一剂疗法作动物实验与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实验研究一、材料和方法 1.用体重20克左右小白鼠,以腹壁贴片法感染血吸虫尾蚴40±1条/只,40天后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更合理、经济、简便的现场化疗方法,我们采用硝硫氰胺(7505)合并吡喹酮(8440)二日疗法治疗血吸虫病。现将实验与临床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Kato-Katz法既可用于血吸虫病的定性诊断,又可用于血吸虫卵的定量检查。70年代中期,WHO就将其列为寄生虫病的常规诊断方法[1]。为探讨Kato-Katz法和孵化法在血吸虫病重流行区对日本血吸虫卵检出率,遂采用一粪两法在现场进行了986例对比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选择日本血吸虫病重流行村,收集全村986份居民粪便,一次大粪量。先将每份标本按常规作Kato-Katz法检查,刮片3张(每孔41.7mg粪量),以发现虫卵者作为阳性。3张片检获虫卵数相加,除以3,再乘以24,算出每克阳性粪便所含虫卵数(EPG值)。2.取做过…  相似文献   
16.
吡喹酮经皮肤给药治疗血吸虫病是一项新的探索.1986年以来我们对此作了多项动物实验,如吡喹酮透皮剂的筛选,吡喹酮经皮肤给药后血清药浓度的测定,血吸虫病家兔用吡喹酮经皮肤给药一次即有很好的治疗效果等.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消旋吡喹酮与左旋吡喹酮经皮肤给药有效剂量的实验研究,并作比较观察.  相似文献   
17.
湖北省实施大规模化疗控制血吸虫病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按世界银行贷款中国控制血吸虫病方案对高、中、低度流行村的人、牛,在1991~1992年经两次大规模化疗后,人、牛感染率与1989年相比分别下降40.72%和13.76%。其中高、中、低度率除高度流行村下降48.46%外,中、低度流行村不但无下降,流行村人群感染率分别下降47.65%、24.22%和13.60%。牛的感染率反而分别上升20.83%和55.29%。  相似文献   
18.
1992年在居民感染率为29.5%,牛血阳性率为66.7%的重疫区村,有渠道66条;其中有螺渠道占96.9%,有螺面积占99.6%;阳性螺渠道占7.8%,占有螺面积18.7%。主要分布在支、干渠内,分别占45.24%、39.83%。支、干渠是牲畜放牧的主要场地,牛粪是污染水体感染钉螺的主要因素。支、干渠不仅感染螺平均密度及钉螺自然感染率高,而且有阳性螺的面积大,是洲垸型开放性渠道中高危易感渠道,是造成人、畜易感血吸虫的主要地带。  相似文献   
19.
20.
本文叙述了吡喹酮透皮给药治疗血吸虫病的最低有效剂量:消旋吡喹酮为100mg/kg,左旋吡喹酮为 50mg/kg;应用高压液相色谱法测定家兔透皮给药后血清药浓,同等剂量,相同时间情况下,透皮给药者的血浓明显高于口服途径给药。病理学观察表明,吡喹酮透皮给药大剂量对肝细胞有直接损害作用,相同剂量情况下,口服途径对肝脏的毒性作用要比透皮给药者大,致死率高。涂药部位皮肤观察未发现明显的器质性病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