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6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83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6篇
临床医学   35篇
内科学   77篇
特种医学   28篇
外科学   101篇
综合类   117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全胸腔镜与经胸封堵治疗小儿房间隔缺损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全胸腔镜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与经胸封堵手术在治疗小儿先天性房间隔缺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03年4月~2005年6月共收治房间隔缺损患者70例,年龄5.7±2.5岁,均为不适合做介入封堵手术者。依据术中采用的不同手术方法分为两组,全胸腔镜组:在全胸腔镜下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42例,其中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21例,中、重度肺动脉高压8例,部分型肺静脉畸形引流4例。经胸封堵组:经胸封堵房间隔缺损手术28例,其中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5例,三尖瓣关闭不全4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重症监护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住院天数等指标,比较两种手术的优势。结果两组均无手术死亡者,术后无并发症发生,痊愈出院。全胸腔镜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长于经胸封堵组(180.5±17.8minvs.82.5±17.8min,5.2±0.6dvs.3.9±0.5d;P<0.01);而重症监护时间分别为16.67±3.45h和16.23±3.47h,机械通气时间为5.34±0.68h和5.42±0.81h,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手术方式的应用对小儿房间隔缺损的治疗均安全可靠,手术创伤小。全胸腔镜房间隔缺损修补术适应证范围大于经胸封堵术,手术难度亦较大。  相似文献   
62.
婴幼儿多发室间隔缺损临床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 引言 我院自 1997- 0 4/2 0 0 1- 0 3共收治 2 1例多发室间隔缺损患儿 ,外科治疗死亡率 9.5 % .疗效满意 ,我们分析本组患儿的临床资料 ,总结外科处理的经验教训 .1 临床资料 多发室间隔缺损 2 1(男 8,女 13)例 ,年龄 17~40 mo,体质量 7~ 12 kg.患儿均无静息时口唇紫绀 ,4例活动后口唇紫绀 . 17例胸骨左缘 ~ V/6级收缩期杂音 ,可触及明显细震颤 ,4例 /6级收缩期杂音 ,未触及震颤 ;胸片两肺多血 ,心胸比 0 .6 0~ 0 .6 4.心电图大致正常 .术前超声分流均为左向右为主 ,4例存在轻中度肺高压 (4 .0~ 8.7) k Pa,漏诊 2例 .术中以小…  相似文献   
63.
目的 评价环氧氯丙烷处理牛颈静脉带瓣管道(BJVC)的生物学特性。方法 分别比较戊二醛处理、环氧氯丙烷处理、戊二醛+环氧氯丙烷联合处理和新鲜BJVC的管壁、瓣膜的厚度、大体形态、组织学特点、含水量、热皱缩温度及断裂强度,并进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 戊二醛+环氧氯丙烷联合处理组BJVC的管壁、瓣膜厚度、组织含水量与未处理组相比较无明显变化;但管壁、瓣膜断裂强度和热皱缩温度均较新鲜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可溶性蛋白的含量明显减少(P<0.05)。结论 戊二醛+环氧氯丙烷联合处理的带瓣管道材料具有较好的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64.
心力衰竭(心衰)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疾病损伤心室充盈或射血的结果,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和乏力,具有预后差、病死率高的特点.药物治疗可以有效减少心衰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但是即使最大量的药物治疗对有些心衰病人仍然作用有限.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β受体阻滞剂对长期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有作用,但对运动耐量的改善作用有限;有些病人对药物的副作用不能耐受;不能降低严重心衰病人的发病率和病死率.REMATCH的研究中,对照组的病人给予最佳药物治疗方案,其1年病死率为75%,第2年为92%.对这些病人,需要更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65.
66.
67.
目的探讨奥美拉唑在婴幼儿胸腔镜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中对胃肠道的保护作用。方法将127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年龄3~12岁)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A和实验组B:行胸腔镜微创手术治疗,对照组:行常规手术治疗;实验组A在CPB预充液中给予奥美拉唑10mg,实验组B和对照组均注入等量生理盐水。3组均于术前、CPB30min、CPB结束、术后4h、24h进行胃液常规检查,并采集血液标本,用ELISA法测定血清促胃液素。结果与CPB前比较:实验组A胃液pH值较CPB结束后有明显升高(P<0.01),实验组B于术毕有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于术后4h较术前有明显降低(P<0.05);3组胃液红细胞计数及血清促胃液素与CPB前比较均有明显上升(P<0.01)。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A胃液pH于CPB结束后各时间点较对照组有明显上升,而胃液红细胞计数则有明显下降,血清促胃液素于CPB30min时即较其它两组有明显降低。实验组B胃液pH于术毕有明显降低,但术后24h恢复至术前水平,同时间点胃液红细胞计数与促胃液素则有明显降低。结论儿童胸腔镜心脏手术中CPB时间较常规手术时间长,需要在此期间进行胃肠道保护,术后各项指标恢复较常规手术时间短。  相似文献   
68.
冷血心肌麻痹液温度与保护效果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冷血心肌麻痹液(CBC)心肌保护的温度效应关系。方法:离体工作鼠心模型,观察CBC 4℃,8℃,12℃,16℃和20℃停搏120分钟再灌注45分钟对心功能,超微结构、心肌肌浆网(SR)Ca^2+-ATPase活性和Ca^2+摄取恢复的改变。结果:4℃ ̄12℃组心功能,超微结构及SR Ca^2+-ATPase活性和Ca^2+摄取恢复均优于16℃和20℃组。结论:温度为影响CBC心肌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69.
目的 利用地塞米松和山莨菪碱在胸部爆炸伤后早期应用,观察p38 MAPK、NF-κB p65 mRNA表达变化及对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地塞米松和山莨菪碱对胸部爆炸伤后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防治作用的机制.方法 健康白色家兔78只,随机分为五组:正常对照组(6只);胸部爆炸伤后ALI组(18只),地塞米松治疗组(18只),山莨菪碱治疗组(18只),地塞米松和山莨菪碱联合治疗组(18只).地塞米松按2 mg/kg体质量剂量在致伤后即刻、1、6、12、18 h给药;山莨菪碱按1 mg/kg体重剂量在相同时间点给药.各实验组再按取材时间分为1、6、24 h取材三个亚组.采用8#瞬发电雷管作为爆炸源建立胸部爆炸伤后ALI模型,连续观察呼吸频率、外周动脉压、中心静脉压等生理学指标变化;致伤前及伤后各时间点进行动脉血气分析,计算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检测血清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细胞因子TNF-α和IL-6含量变化;原位分子杂交法检测p38 MAPK、NF-κB p65 mRNA在肺组织的表达情况.结果 ALI组伤后1 h呼吸频率达最高,为(87±10)次/min,与伤前呼吸频率相比P<0.01,后有所下降,但24 h后仍未完全恢复至伤前水平(P<0.05),而地塞米松和山莨菪碱早期单独或联合应用的各实验组呼吸频率增加情况明显减轻;胸部爆炸伤后ALI组均表现为渐进性的呼吸性酸中毒,氧分压(PaO2)、氧饱和度(SaO2)均明显下降,伤后1 h较伤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表现为肺循环明显的病理分流和无效通气(P(A-a)O2升高),并呈持续恶化趋势;地塞米松和山莨菪碱早期单独或联合应用组PaO2下降明显减轻(P<0.05);原位分子杂交检测NF-κB p65、p38 MAPK mRNA在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亦可见地塞米松和山莨菪碱单独或联合早期应用的实验组,上述分子在肺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减少.结论 早期应用地塞米松和/或山莨菪碱对NF-κB p65、p38 MAPK mRNA在肺组织中的表达下调作用明显增强,从而引起炎性细胞因子含量的下降,减轻"二次肺损伤",对胸部爆炸伤后ALI有较为确实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70.
目的:了解当前国人急性主动脉夹层(AAD)的临床特征,以指导疾病诊断及治疗。方法收集2008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国内15家大型心脏中心经影像学检查确诊AAD患者1812例(其中Stanford A型726例,Stanford B型1086例)的临床资料。研究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合并症、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后及随访等情况,并比较Stanford A型与B型夹层患者之间临床特征的差别。结果患者平均年龄为(51.1±10.9)岁,男女比例约为3.44:1。Stanford B型AAD患者的平均年龄大于A型AAD患者[(53.3±10.1)vs.(47.5±11.2),P<0.001],Stanford A型AAD患者男性比例较B型更高(83.7%vs.73.3%,P<0.001)。B型AAD患者中,86.8%患者合并高血压病,22.0%患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49.5%患者吸烟,均高于A型夹层患者(P<0.05)。A型AAD患者中,32.5%患者合并马凡综合征,19.1%患者合并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均明显高于B型AAD患者(P<0.01)。A型AAD患者有疼痛表现占89.4%,其中前胸痛76.3%,迁移痛12.3%;B型AAD患者中背痛占73.8%,腹痛14.2%。76.3% AAD患者采用CT检查确定诊断。75.3% A型AAD患者实施了外科手术治疗,死亡率为15.9%;76.1%B型AAD患者实施了血管内介入治疗,术后发生内漏占7.8%,死亡率为0.6%。Cox住院死亡风险显示,合并高血压病发生AAD的风险度(HR)为2.80、合并马凡综合征HR为1.76。结论与Stanford B型AAD比较,A型AAD患者发病年龄较轻,且男性比例较高。B型AAD患者多合并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吸烟,A型AAD患者多合并马凡综合征和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多见。疼痛是主要的临床表现,CT检查是最常用的确定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