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60篇 |
免费 | 84篇 |
国内免费 | 116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5篇 |
儿科学 | 12篇 |
妇产科学 | 3篇 |
基础医学 | 87篇 |
口腔科学 | 26篇 |
临床医学 | 200篇 |
内科学 | 113篇 |
皮肤病学 | 6篇 |
神经病学 | 40篇 |
特种医学 | 83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178篇 |
综合类 | 407篇 |
预防医学 | 122篇 |
眼科学 | 18篇 |
药学 | 136篇 |
3篇 | |
中国医学 | 177篇 |
肿瘤学 | 4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8篇 |
2023年 | 67篇 |
2022年 | 59篇 |
2021年 | 55篇 |
2020年 | 50篇 |
2019年 | 48篇 |
2018年 | 45篇 |
2017年 | 20篇 |
2016年 | 26篇 |
2015年 | 35篇 |
2014年 | 99篇 |
2013年 | 47篇 |
2012年 | 64篇 |
2011年 | 90篇 |
2010年 | 65篇 |
2009年 | 78篇 |
2008年 | 76篇 |
2007年 | 94篇 |
2006年 | 66篇 |
2005年 | 53篇 |
2004年 | 67篇 |
2003年 | 63篇 |
2002年 | 32篇 |
2001年 | 31篇 |
2000年 | 47篇 |
1999年 | 27篇 |
1998年 | 16篇 |
1997年 | 25篇 |
1996年 | 25篇 |
1995年 | 23篇 |
1994年 | 24篇 |
1993年 | 26篇 |
1992年 | 11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12篇 |
1986年 | 6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4篇 |
1978年 | 2篇 |
1977年 | 3篇 |
1965年 | 1篇 |
1964年 | 3篇 |
1963年 | 1篇 |
195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通过206例病毒性肝炎血清Ig升高幅度及升高率的观察和比较,阐明了各型活动期肝炎血清Ig升高特征。并对急性肝炎血清Ig消长过程作了进一步剖析,发现在急肝头二周检测血清IgM含量水平,将有助于HBsAg阴性和HBsAg阳性二型急肝的鉴别,急肝血清IgM或IgA呈持续异常,往往提示病情迁延。在各型肝炎中,血清Ig随肝炎活动、病理严重程度及并发感染(如腹腔感染)等因素影响而升高,故临床检测血清Ig,有利于肝炎型期的诊断、病情分析和治疗。 相似文献
22.
目的 比较颈后路全椎板切除与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治疗颈椎脊髓损伤疗效差异。方法 选取89例重度颈椎脊髓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患者均出现了完全性瘫痪或不完全性瘫痪症状。按照手术方案将其分为后路组(43例)与前路组(46例),后路组行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内固定术,前路组行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引流量、并发症差异,分析术前、术后2周时两组呼吸模式及术后3、6周时两组痰培养病原体差异;采用ASIA评分评价术前,术后2周、2年评价神经功能状况。对比分析两组术后2年植骨融合率的差异。结果 后路组(n=43)及前路组(n=46)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术后出现1例血肿,3例脑脊液漏;后路组出现了2例脑脊液漏,1例深静脉血栓。后路组及前路组术前的腹式呼吸、胸腹联合呼吸的患者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2周时两组不同呼吸模式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周痰培养阳性的普通细菌和真菌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周,后路组痰培养无论是普通细菌还是真菌阳性例数都减少,而对照组均有少量增加,两者例数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随访评价患者神经功能ASIA评分,前路组与后路组组内术后2年患者神经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ASI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与后路组运动及感觉评分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与后路组完全性瘫痪(A级)、不完全性瘫痪(B级)在术前及术后2年的随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年植骨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较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术后2年神经功能恢复无差异,但后路全椎板切除更有利于呼吸功能恢复和肺部感染的控制。 相似文献
23.
Three 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acetabulum loaded by static stress and its biomechanical significanc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mechanical behavior of acetabulum loaded by static stress and provide the mechanical basis for clinical analysis and judgement on acetabular mechanical distribution and effect of static stress. Methods:By means of computer simulation, acetabular three dimensional model was input into three 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software ANSYS7.0. The acetabular mechanical behavior was calculated and the main stress value, stress distribution and acetabular unit displacement in the direction of main stress were analyzed when anterior wall of acetabulum and acetabular crest were loaded by 1 000 N static stress. Results :When acetabular anterior wall loaded by X direction and Z direction composition force, the stress passed along 4 directions: (1)from acetabular anterior wall to pubic symphysis along superior branch of pubis firstly, (2)from acetabular anterior wall to cacroiliac joint along pelvic ring, (3)in the acetabulum, (4)from the suffered point to ischium. When acetabular crest loaded by X direction and Y direction composition force, the stress transmitted to 4 directions: (1)from acetabular crest to ilium firstly, (2)from suffered point to cacroiliac joint along pelvic ring, (3) in the acetabulum , (4)along the pubic branch, but no stress transmitted to the ischium branch. Conclusion:Analyzing the stress distribution of acetabulum and units displacement when static stress loaded can provide internal fixation point for acetabular fracture treatment and help understand the stress distribution of acetabulum.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碘代谢检测指标在甲状腺疾病手术治疗患者碘营养状况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31名健康志愿者和30例甲状腺疾病手术患者术前、术后血清、晨尿和24 h尿标本,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检测样本中的碘浓度,比较健康者和患者术前、术后血清碘、晨尿碘、晨尿碘/晨尿肌酐、24 h尿碘和24 h尿碘排泄量的差异,并分析健康者碘代谢检测指标的测定值对世界卫生组织、美国梅奥医学中心和奎斯特诊断公司提供的参考范围的验证率。结果甲状腺疾病术前组的晨尿碘/晨尿肌酐比值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两组其他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患者经手术治疗后血清碘、晨尿碘和24 h尿碘水平均显著高于术前水平(P<0.05);健康对照组各项碘代谢指标的中位数均在3个实验室提供的参考范围内,但仅有血清碘、晨尿碘及41~70岁人群的晨尿碘/晨尿肌酐比值与美国梅奥医学中心提供的参考范围的验证率大于90%;晨尿碘/晨尿肌酐比值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737。结论晨尿碘/晨尿肌酐比值可能用于甲状腺疾病手术治疗患者碘营养状况的评估。 相似文献
25.
目的 探讨普通与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外周血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计数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取8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重症组),15例普通手足口病患儿(普通组)以及14例非神经系统损伤儿童(对照组)进行分组对照研究,应用免疫磁珠吸附法分离外周血中BMEC,行免疫荧光染色并计数细胞,分析各组患儿外周血BMEC的含量,并分别分析BMEC计数与血液中C反应蛋白(CRP)浓度和白细胞(WBC)含量的关系.结果 成功分离出患儿BMEC,其中重症组BMEC、CRP、WBC含量均高于普通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982、5.290、10.631,P<0.01).BMEC含量与WBC含量呈正相关(r=0.921,P<0.05).结论 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外周血BMEC计数显著高于普通手足口病患儿,外周血BMEC计数有望成为早期诊断重症手足口病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6.
目的构建人Survivin基因的siRNA真核表达载体,探讨其对骨肉瘤细胞MG63凋亡及顺铂化疗的增敏作用。方法应用pSilencer 3.0-H1 neo,构建Survivin特异性的RNA干涉载体,转染MG63细胞,G418筛选稳定转染的细胞系。半定量PCR和免疫荧光染色分别检测Survivin mRNA与蛋白的水平变化。Annexin V法检测细胞凋亡。MTT法检测顺铂对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构建Survivin基因siRNA真核表达载体PsiS。获得了稳定转染的细胞系。与MG63、阴性对照细胞比较,MG63/PsiS生长曲线则十分平缓。MG63/PsiS细胞中Survivin的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减少。MG63/PsiS凋亡率增加为17.8%(P<0.01)。1 mg/L顺铂作用下,MG63/PsiS死亡率是其他各组的2.3倍(P<0.01)。结论特异性siRNA能够明显阻断Survivin基因的表达促进MG63细胞凋亡,提高细胞对顺铂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27.
张春才 禹宝庆 许硕贵 苏佳灿 王家林 牛云飞 康庆林 付青格 任可 张鹏 高堂成 张雪松 严望军 王冠军 汪光晔 万岷 李波 孙建伟 王仁 丛永健 杨郁野 郑医红 李格当 刘欣伟 管华鹏 《中国骨伤》2007,20(6):361-363
治疗骨折与术后合并的骨不连,至今仍是骨创伤领域的难题之一。研究分析当前的学术思想,探索更接近骨愈合规律的理念与技术,是必然的学术趋势。1当前骨创伤理论与技术1.1AO从20世纪50年代起,AO组织提出解剖复位与骨块间坚强固定与加压的概念。50年间,由于伴随生物材料学的发展和内固定形式的进步,业已成为治疗骨折与骨不连的主要理论与方法,并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发现了存在并需继续探讨的若干问题。(1)偏心类的固定模式,如加压钢板,其疗效超越一般非加压性钢板。但同时也发现:①内固定期间,骨质萎缩,骨痂纹理凌乱或难觅骨痂;②钢板… 相似文献
28.
目的:寻找一种新的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与骨不连的内固定方法。方法:根据桡骨远端的解剖学特点、骨折发生机制及骨折端的应力情况,利用镍钛生物记忆材料的特殊力学行为,设计一种专门处理此类骨折、骨不连的形状记忆合金接骨器。临床上采用该接骨器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5例,桡骨远端骨折骨不连20例。桡骨远端粉碎骨折组中,男3例,女2例;年龄44~65岁,平均51.3岁。骨不连组中,男14例,女6例;年龄34~70岁,平均55.7岁;其中采用普通钢板固定7例,三棱针固定8例,克氏针加钢丝固定2例,外固定架固定1例,石膏固定2例。结果:生物力学测试表明本接骨器具有良好的耐疲劳与重复使用性,初期产生的最大环抱持骨力12.82MPa,纵向压力13.6MPa。本组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时间6个月~2年,平均1.3年。1例出现切口软组织的浅表感染,经局部换药2周后,切口愈合。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腕关节伸屈活动范围120°~140°,术后6~10周骨折线消失。所有患者术后骨折无成角畸形、骨折再移位出现,无骨不连发生,取出聚合器后无再骨折。结论:桡骨远端解剖型记忆聚合器符合桡骨远端的解剖特点,可以在骨折端产生持续纵向加压的作用,具有抗剪力、抗折弯力、抗分离、抗旋转作用,可以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29.
桡骨远端骨折治疗失败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桡骨远端骨折为全身中最常见的骨折,约占整个骨折患者的1/6,多见于老年患者。收治了桡骨远端骨折骨不连及畸形愈合的患者28例,分析原因如下。1临床资料1998-2004年,共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治疗失败病例28例,其中桡骨远端粉碎骨折7例,骨不连21例。桡骨远端粉碎骨折组中,男4例,女3例;年龄21~65岁,平均41.3岁。其中石膏固定导致骨折再移位4例,外固定支架固定导致骨折再移位2例,克氏针内固定导致再移位1例。骨不连组中,男14例,女7例;年龄34~70岁,平均55.7岁。其中采用普通钢板固定7例,三棱针固定7例,克氏针加钢丝固定2例,单纯克氏针固定2例,外固定架… 相似文献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