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6篇 |
免费 | 6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4篇 |
基础医学 | 26篇 |
口腔科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27篇 |
内科学 | 3篇 |
皮肤病学 | 2篇 |
外科学 | 1篇 |
综合类 | 20篇 |
预防医学 | 1篇 |
肿瘤学 | 1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3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2篇 |
2013年 | 9篇 |
2012年 | 8篇 |
2011年 | 2篇 |
2010年 | 3篇 |
2009年 | 2篇 |
2008年 | 4篇 |
2007年 | 4篇 |
2006年 | 1篇 |
2005年 | 2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6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52.
53.
目的 探讨肿瘤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临床表现及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2例甲状旁腺肿瘤致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经过及疗效.22例患者中男9例,女13例.首次接受手术治疗15例,均在正常组织内切除肿瘤,如提示恶性肿瘤,则在解剖喉返神经后将肿瘤同邻近的甲状腺组织及同侧气管食管沟淋巴结一并切除.对7例外院术后复发性甲状旁腺癌患者切除局部肿瘤同时行不同区域淋巴清扫术.对术后缺损器官一期修复.术中行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监测,5例患者行预防性气管切开.结果 术后病理示甲状旁腺瘤14例,甲状旁腺癌8例,其中伴淋巴转移4例.22例次手术后PTH于术后2h内恢复正常,高钙血症均于术后48 h内消失,1例肿瘤定位困难而行试验性颈部手术者PTH值无下降.术后发生左颈部淋巴管瘘和食管瘘1例,保守治疗后痊愈,另有胸骨愈合不良1例.预防性气管切开者出院时均拔管.首治患者除1例甲状旁腺瘤患者出院后1周死于低钙血症亡外,其余随诊12 ~ 40个月,PTH和血钙均在正常值范围.6例外院术后多次复发且侵犯上消化呼吸道患者中3例随诊16 ~ 34个月PTH和血钙均在正常范围,2例分别于术后6个月和8个月再次局部复发,另1例复发性甲状旁腺癌患者术后PTH及血钙维持正常44个月后再次升高,术后52个月死于高钙血症.结论 甲状旁腺肿瘤宜行局部扩大切除并常规术中监测PTH. 相似文献
54.
55.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中核转录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组织中核转录因子(NF-κBp6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MVD)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对58例DLBCL组织和10例反应增生淋巴结组织中NF-κBp65、VEGF和MVD进行检测.结果 58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中NF-κBp65阳性表达率为58.8%,VEGF阳性表达率为55.2%,两者在反应增生淋巴结组织中都不表达.NF-κBp65的表达与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NF-κBp65与VEGF阳性表达组MVD为35.63±10.23、34.24±10.54.高于NF-κBp65、VEGF阴性组的29.12±6.24、27.32±5.86(P<0.05).NF-κBp65阳性表达与临床分期、出现全身症状、疗效及总生存期短显著相关(P<0.05),VEGF阳性表达与临床分期、疗效、IPI、LDH及总生存期短显著相关(P<0.05).结论 NF-κBp65信号通道促进VEGF高表达,影响肿瘤内MVD,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6.
57.
58.
诊断间皮瘤的一种有用的抗体—钙视网膜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恶性间皮瘤 (尤其上皮型 )与浆膜转移性腺癌的鉴别非常困难 ,因为仅根据形态学几乎无法区别 ,同时又缺乏特异性标记。由于所有上皮型患者均在诊断后 2 4个月内死亡〔1〕故尽早确诊十分必要。因该瘤的发生又与接触石棉有关 ,所以有时还会涉及法律问题。恶性上皮性间皮瘤 (malignantepitheliodmesothelioma,MEM)和浆膜转移性腺癌 (metastaticadenocarcinomaintheserosalsurface ,MASS)的鉴别 ,过去通过间质性和上皮性黏液的石蜡切片 ,约 40 %— 70 %的病例… 相似文献
59.
内耳内淋巴囊源性低级别乳头状腺癌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结合文献就内耳内淋巴囊源性低级别腺癌临床、病理、影象和治疗及预后进行综合回顾.方法 分析2例内耳内淋巴囊源性低级别腺癌资料,以反复右耳听力下降和右面神经麻痹为临床表现.MRI和CT显示右颞骨占位和弥漫性骨质破坏.结果 组织学改变提示肿瘤源自内耳内淋巴囊,属于罕见低级别肿瘤.结论 内耳内淋巴囊源性低级别腺癌是位于后或中颅凹、伴有颞骨破坏、双侧听力下降及面神经麻痹的一种罕见肿瘤,这种肿瘤需要和发生在临近的中耳腺瘤、颈静脉副节瘤、脉络丛乳头状瘤和脑膜瘤以及转移性甲状腺乳头状腺癌等鉴别.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腹膜后脂肪肉瘤(retroperitoneal liposarcoma)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与预后的关系,寻找影响预后的独立临床病理指标。方法:收集本院2008年1月至2018年1月行手术治疗的腹膜后脂肪肉瘤病理标本,研究组织病理学特征包括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脉管瘤栓、神经侵犯等,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包括Ki-67、P53蛋白表达,分子病理特征包括MDM2基因扩增;分析临床治疗及随访信息,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生存率;以生存预后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分析影响预后的独立临床病理学因素。结果:共纳入114例腹膜后脂肪肉瘤,男59例(51.8%),女55例(48.2%),中位年龄52(22~80)岁。高分化脂肪肉瘤48例(42.1%),去分化脂肪肉瘤66例(57.9%);淋巴结有转移者2例(1.4%);有脉管瘤栓者3例(2.6%);Ki-67阳性指数<60%者88例(77.2%),≥60%者26例(22.8%);P53<70%者85例(74.6%),≥70%者29例(25.4%),荧光原位杂交发现MDM2基因扩增。单因素分析发现影响患者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