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1篇
内科学   67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利用心房颤动(房颤)山羊模型探讨肺静脉局部反复快速激动(repetitiverapidac-tivations,RRA)的产生机理。方法在8只山羊的左心房(LA)游离壁外膜和左上肺静脉(LSPV)根部缝合电极片,利用自制的房颤刺激器于体外发放50Hz的冲动刺激左心房,刺激时限1s,每次间隔2s,在(9.3±4.6)d(6~16d)内诱发出自发维持时间超过24h的持续性房颤。分析窦性心律下以及左心房起搏时肺静脉电位(PVP)的特点以及房颤持续过程中RRA的变化。结果在窦性心律时PVP不明显,左心房刺激可显示出PVP,随着基础刺激周长的缩短,LA-PVP的间距加大,PVP间出现分裂,并可诱发房颤。房颤刚发作时的肺静脉电图形态,与心房快速刺激时一致。在房颤刚被诱发时,肺静脉就可出现短暂的局部的RRA,但在房颤时限中所占的比例很低,为3.3%±4.0%。随着刺激时间/房颤持续时间的延长,RRA的比例逐渐增加;在房颤持续24h后,肺静脉RRA的持续时间占总激动时间的91.8%±6.7%(P<0.05)。结论在本模型肺静脉RRA的产生与其复杂的组织结构有关,而与局部自律性增高和触发激动无关。房颤逐渐稳定过程中,RRA的比例增加与心房/肺静脉的电重构进展有关。  相似文献   
62.
评价自主神经功能的变化在老年特发性心房颤动 (IPAF)发作中的作用。选取我院住院的未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老年IPAF患者 5 0例 (IPAF组 )和无心律失常病史的老年人 5 0例 (对照组 )进行 2 4h动态心电图检测和HRV分析。结果 :和对照组相比 ,IPAF组LF/HF增高 (P <0 .0 5 ) ,其余各指标均有不同程度降低 ,其中SDNN、SDANN明显降低P <0 .0 1。结论 :老年IPAF患者的HRV降低 ,提示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在老年患者IPAF的发作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3.
目的研究犬Bachmann束在迷走神经介导的心房颤动(迷走性房颤)维持中的作用。方法刺激犬颈部双侧迷走神经干并诱发出持续性房颤,对8只犬的Bachmann束经心外膜途径进行标测和消融,在主动脉根部后方,左、右心耳连线中点处射频消融完全阻断Bachmann束传导,消融Bachmann束前后分别测左、右心房有效不应期,Bachmann束传导,左、右房间传导时间,并用相同刺激方案诱发迷走性房颤,测量房颤波周长(AFCL),房颤诱发及持续时间,观察消融Bachmann束对迷走性房颤诱发及维持的影响。结果8只犬完成实验,均达到完全消融阻断Bachmann束传导,消融前后左、右心房之间传导显著延迟(P<0.01),左、右心房不应期无明显变化,消融后左、右心房及Bachmann束的AFCL较消融前延长(P<0.05),其中5只犬消融后高频刺激不能诱发出持续性房颤。结论本研究提示Bachmann束在犬迷走性房颤的维持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4.
山羊心房颤动进展过程中肺静脉与左房电生理变化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比较山羊心房颤动(简称房颤)进展过程中肺静脉与左房电生理变化的差异。方法在12只山羊的左房游离壁及左上肺静脉外膜缝合电极片,心房快速刺激,诱发维持时间超过24h的持续性房颤。定期终止刺激,测量不同基础起搏周长时的左房及肺静脉的有效不应期(ERP),同时记录在测量ERP时的房颤诱发情况。结果9只山羊完成实验,均在5~14d内诱发出持续性房颤。基础状态下左房和肺静脉的ERP无显著差异;随着刺激时间的延长,ERP均逐渐缩短(P<0.05),并出现ERP频率适应性丧失,但两者间无显著差异;随着房颤持续时间的延长,肺静脉与左房的房颤诱发率逐渐增高(P<0.05),但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房颤进展过程中,肺静脉和左房ERP缩短,房颤诱发率增高,但两者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5.
美国学者Melenovsky对9例慢性心房颤动合并房室传导阻滞及心力衰竭的患者行双心室起搏发现,对于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不规则R R间期在正常心室率范围对心功能无明显影响,心室率较快则可导致心功能恶化。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时控制心室率对保护心功能有益@时向民 @王玉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对分析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歇(≥1.5秒)、逸搏及逸搏心律出现的时间是否与睡眠有关。方法将人选病例分为睡眠相关组和睡眠无关组进行观察。采用动态心电图连续监测24小时心电图,据患者记录的生活日志,分析长R—R间歇、逸搏及逸搏心律出现的时间。结果睡眠相关组85例患者中发生长R—R间歇1.5~2.0秒,〉2.0秒逸搏及逸搏心律人平均数分别为:(25.72±7.90)次/分钟、(7.30±0.99)次/分钟和(6.83±1.25)次/分钟;睡眠无关组35例患者分别为:(203.20±40.84)次/分钟、(35.14±7.59)次/分钟、(27.80±6.19)次/分钟。睡眠无关组明显高于睡眠相关组(P〈0.01),风心病患者R—R间歇〉2.0秒,逸搏及逸搏心律频度明显高于其它病种(P〈0.01)。结论心房颤动伴长R—R间歇,逸搏及逸搏心律与睡眠相关时,多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有关;而与睡眠无关时,应考虑病理性房室阻滞。风心病持续房颤由于使用洋地黄及β-受体阻滞剂易于出现长间歇。  相似文献   
67.
Brugada综合征是在临床上少见的一种心律失常,以东南亚人多见,发生心脏性猝死概率高,值得高度关注。我院近几年发现2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8.
目的 比较不同浓度的激活剂激活血小板形成的血小板微粒 (PMP)膜表达PAC 1、CD6 2p的差异。方法 抽取 10例健康人静脉血 ,以枸橼酸钠抗凝 ,离心得富血小板血浆 ,分别以不同浓度的ADP(5、10、2 0 μmol/L)、凝血酶 (0 .1、0 .5、1.0U/ml)、胶原 (5、10、2 0 μg/ml)作诱导剂 ,激活同一标本中的血小板 ,比较其PMP表达PAC 1和CD6 2p的情况。 结果 随着激活剂浓度的增加 ,CD6 2p PMP、PAC 1 PMP的百分率都逐渐增加 ,同一诱导剂各浓度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不同刺激强度的血小板诱导剂ADP、凝血酶、胶原 ,随浓度的增加 ,其诱导血小板所形成的CD6 2p PMP、PAC 1 PMP的百分率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69.
对急性下壁损伤型ST段抬高1例分析如下。 1病历摘要 男,57岁。近0.5a有胸痛症状,无明显诱因,以夜间发作为主。于2007-11-23来我院门诊查体,无高血压、糖尿病史,血压、心律正常,血常规无异常,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动态心电图检查后患者反映,2007-11-24T06:30左右突然出现咽喉部疼痛,吞咽时感觉食道不畅,持续时间5min,疼痛时有头晕、恶心症状。  相似文献   
70.
法国学者Hocini发现解剖指导下的环肺静脉消融可导致连续性组织学损伤,但并未造成完全性电学隔离。本研究选择了2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采用Carto标测系统在解剖指导下对肺静脉进行连续环形消融,达到消融终点(局部电压降低至0.1mV以下)后,通过环状电极标测发现44个肺静脉(55%)达到完全电学隔离,其余45%肺静脉尽管在消融部位局部电位消失,但仍存在肺静脉电位;进一步电学隔离后55个肺静脉(69%)存在远场电位,其在左肺静脉的发生率和电压幅度明显高于右肺静脉。在13.2±8.3个月的随访期间,13例(65%)患者未再发作心律失常,4例(20%)患者出现自发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