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1篇
内科学   65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 观察扩张性心肌病合并束支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bundle branch reentry ventricular tachycardia,BBRVT)患者消融右束支后左心室功能的变化,探讨该消融方法治愈室速后对左心功能的长期影响.方法 自2007年12月至2010年2月,12例扩张性心肌病合并阵发性室速,电生理检查证实为BBRVT,标测右束支电位后予以消融,比较术前及术后12个月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stolic diameter,LVEDD);左室收缩末容量(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volume,LVESV);主动脉瓣口速度时间积分(velocity time integral,VTI);主动脉与肺动脉瓣开放时间差(QAO-QP);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6分钟步行距离(6 minutes walk test,6-MWT);血浆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变化;心电图QRS宽度变化.结果 12例患者射频消融后随访1年均未再发作室速,与术前相比,术后12个月LVEF,VTI,NYHA,6-MWT均显著降低;LVEDD,LVESV,QAO-QP,NT-proBNP及QRS宽度均增加.结论 束支折返性室速消融右束支后可造成左右室间以及左室内收缩的不同步,可能是术后左室功能进一步减低的机制,但不能完全排除扩张性心肌病自身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42.
目的:分析舒张期电位与左后分支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相互关系及其对射频消融成功率的影响,探讨左后分支室速有效的消融部位。方法:选择我院2008-04-2010-01收治的28例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左后分支室速患者,心电图呈右束支传导阻滞,下壁导联QRS波为负向,电轴左偏,静脉注射维拉帕米可终止室速,心房快速刺激及心室程控刺激均可诱发出心动过速。于窦性心律时在左室后间隔标测到提前的浦肯野电位(P电位),如消融后未出现舒张期电位则重新寻找靶点,直至该部位消融后出现舒张期电位。结果:28例患者于窦性心律时在靶点处消融后均出现舒张期电位,心房及心室刺激均未能诱发室速,且随访6个月后均无复发。结论:舒张期电位的出现提示左后分支室速折返环的阻断,如消融后出现该电位可明显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43.
44.
目的:探讨双腔起搏器植入后心房纤颤发生的原因,观察起搏器各项参数的优化对房颤的预防作用。方法:2004-05~2005-03收治的18例病窦慢快综合征患者,均植入M edtron ic SD 303双腔起搏器,分别在术后3、6个月随访2次,通过起搏器参数的优化观察术后3个月及6个月房颤负荷以及模式转换次数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术后3个月,8例房颤消失,10例仍有阵发性房颤,房颤负荷(43.2±17.5)m in,模式转换次数(212±26)次,心房及心室的起搏比例分别为(73.3±13.7)%、(84.3±15.2)%,改变起搏器参数(降低最低起搏频率,延长起搏及感知的房室传导时间,缩短PVARP)后3个月(术后6个月)。房颤负荷明显减低至(13.6±11.2)m in,模式转换次数降至(94±17)次。心房及心室的起搏比例分别降低为(31.8±16.3)%、(47.2±15.5)%。结论:房室顺序起搏可抑制房颤的发生,但过多的心房及心室起搏可诱发房颤,通过优化起搏器参数减少起搏比例可预防房颤的发生。  相似文献   
45.
46.
对心室起搏伴室房递减传导诱发完全性室性反复搏动1例分析如下。 1病历摘要 女,70岁。2008—04-06患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冠脉造影:前降支中段闭塞,右冠远段40%,右冠近段、中段95%狭窄,于前降支植入2枚支架后出院,出院后一直坚持口服辛伐他汀、倍他乐克、单硝酸异山梨酯、硫酸氢氯比格雷、阿司匹林肠溶片等药物。患者近日胸骨后出现雎榨样疼痛,4d前出现晕厥,  相似文献   
47.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143例同期进行64层螺旋CT冠脉扫描和经皮冠脉造影检查患者的结果。结果:64层螺旋CT和经皮冠脉造影相比,诊断冠脉狭窄≥50%的非闭塞病变的敏感性为82.9%,特异性为92.1%,阳性预测值87.9%,阴性预测值88.7%,准确度为88.4%。结论:64层螺旋CT扫描对非闭塞病变特别是前降支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是值得临床推广的冠心病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48.
犬心房不同部位起搏对不应期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分析心房不同部位、不同频率起搏对实验犬心房不应期离散度的影响,探讨理想的起搏部位及频率.方法:杂种犬6只,开胸后缝制心包吊床,在左心房游离壁及右心耳心外膜和左上、左下肺静脉根部分别缝合1对4极电极,间距5 mm,通过皮下隧道将电极引致背部体外,采用700、500、300 ms的周长起搏右心耳及左心房游离壁,分别测量不同频率、不同部位起搏时右心耳、左上肺静脉、左下肺静脉、左心房游离壁的不应期,计算4者之间的标准差(s)、平均数()以及离散度指数(DI=s/).分别对同一频率右心耳及左心房游离壁起搏后心房不应期的s及DI进行t检验,对同一部位不同频率起搏后心房不应期的DI进行t检验.结果:3种频率左心房游离壁较右心耳起搏能明显减低心房不应期的s及DI(P<0.05).同一部位不同频率对心房不应期DI的影响无明显差别.结论:左心房游离壁起搏较右心耳起搏使心房不应期离散度明显降低,同一部位周长在300~700 ms之间的起搏对不应期离散度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49.
目的 比较体表心电图鉴别右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具体起源点的诊断价值。 方法 分析经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室性期前收缩靶点明确为右室流出道的139例患者(其中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源的111例,游离壁起源的28例)的体表心电图特点,以室性期前收缩时Ⅰ导联主波形态、QRS波时限、胸前导联移行及下壁三肢体导联有无顿挫进行分析,评估其对鉴别右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具体起源点的准确性。 结果 以室性期前收缩的QRS波宽度≥140 ms判断为右室流出道游离壁起源的灵敏度为86%,特异度为58%;以下壁三肢体导联均有顿挫或切迹判断为游离壁起源的灵敏度为64%,特异度为91%;以Ⅰ导联主波向上判断游离壁起源的灵敏度为86%,特异度为73%。 结论 I导联主波方向及下壁三肢体导联有无顿挫能对鉴别游离壁还是间隔起源有较大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0.
背景 持续性房颤导管消融术难度大,成功率较低,胺碘酮能够减轻心房重构,因此部分术者尝试通过术前应用胺碘酮来简化手术过程,提高手术成功率,但这种辅助治疗手段的疗效尚不明确。目的 探讨术前短期应用胺碘酮对持续性房颤导管消融术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病医学部接受导管消融术的持续性房颤患者,根据术前胺碘酮的使用情况分为胺碘酮组和对照组,胺碘酮组术前口服胺碘酮治疗至手术前1 d,总疗程为7 d,服用剂量为0.2 g/次,3次/d;对照组术前不接受胺碘酮治疗。所有患者首先行肺静脉隔离(pulmonary vein isolation,PVI),如患者能自行或电复律转复窦性心律,则行基质标测消融,即对低电压区原则上行均质化消融,必要时附加线性消融;如患者不能转复窦性心律,则行步进式消融,即直接附加左房顶部、二尖瓣峡部线性消融及复杂碎裂电位(complex fractionated atrial electrograms,CFAEs)消融。患者术中如出现典型三尖瓣峡部依赖房扑,则行三尖瓣峡部线性消融。结果 胺碘酮组53例,男42例,女11例,平均年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