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8篇 |
免费 | 5篇 |
国内免费 | 13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3篇 |
临床医学 | 1篇 |
内科学 | 3篇 |
特种医学 | 9篇 |
外科学 | 1篇 |
综合类 | 9篇 |
预防医学 | 5篇 |
药学 | 23篇 |
中国医学 | 16篇 |
肿瘤学 | 16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1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2篇 |
2012年 | 8篇 |
2011年 | 2篇 |
2010年 | 4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7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2篇 |
2005年 | 9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3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环磷酰胺和异环磷酰胺致突变作用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与方法:本文通过Ames试验和SOS显色试验比较了环磷酰胺(CP)与异环磷酰胺(IFO)的致突变作用。结果:CP和IFO在胡S9活化的情况下,均可显著增加碱基置换型检测菌株TA100的回变菌落数,并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但两药的作用强度不同,同等剂量时IFO诱发的回变菌落数均少于CP,1000μg/皿的剂量下CP诱导回变菌落数为空白对照的12倍以上,IFO仅为空白对照的5倍左右;在无S9活化时两药对TA100菌株菌落回变均无影响,而对移码突变型检测菌株TA97、TA98、TA102,两药无论有无S9活化均对菌落回变无显著影响。SOS显色试验则表明,即使在有S9活化条件下,两药对大肠杆菌PQ35、PQ37菌株SOS修复系统均无诱导性。结论:CP和IFO都是通过引起DNA碱基置换诱导突变,且等剂量条件下I 相似文献
72.
目的与方法:本文通过Ames试验和SOS显色试验比较了环磷酰胺(CP)与异环磷酰胺(IFO)的致突变作用.结果:CP和IFO在有S9活化的情况下,均可显著增加碱基置换型检测菌株TA100的回变菌落数,并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但两药的作用强度不同,同等剂量时IFO诱发的回变菌落数均少于CP,1 000μg/皿的剂量下CP诱发回变菌落数为空白对照的12倍以上,IFO仅为空白对照的5倍左右;在无S9活化时两药对TA100菌株菌落回变均无影响,而对移码突变型检测菌株TA97、TA98、TA102,两药无论有无S9活化均对菌落回变无显著影响.SOS显色试验则表明,即使在有S9活化条件下,两药对大肠杆菌PQ35、PQ37菌株SOS修复系统均无诱导性.结论:CP和IFO都是通过引起DNA碱基置换诱发突变,且等剂量条件下IFO的致突变作用弱于CP,提示对生产和操作人员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73.
对"醒脑开窍"针法干预缺血性卒中病理过程的实验研究进行简要总结,从而为临床和科研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4.
红细胞生成素 (erythropoietin ,EPO )是一种由肾脏产生的蛋白类激素 ,能刺激骨髓红系造血 ,促进原始红细胞增殖、分化和成熟 ,维持外周血中红细胞、血红蛋白的恒定是调节红细胞生成的主要因子。我们观察了 40例有或不伴有贫血的肿瘤患者血清EPO水平 ,并探讨两者关系 ,为实施癌性贫血的临床治疗提供帮助。1 材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2 0 0 3年 9月 2日~ 2 0 0 4年 1月 3 0日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康复科收治 40例肿瘤患者 ,男 2 8例 ,女 12例。年龄为5 4~ 82岁 ,中位年龄 66 5岁。其中肺癌 11例 ,肝癌 6例 ,食管癌 4例 ,多发性骨髓… 相似文献
75.
76.
环磷酰胺与异环磷酰胺致肝毒性机制的比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为阐明环磷酰胺 (CP)和异环磷酰胺 (IFO)肝脏毒作用机制。方法 给大鼠腹腔注射CP或IFO 40mg·kg-1·d-1连续 5d ,观察停药后 1、4、7、10d血清生化指标、肝组织中丙二醛含量、巯基状态和细胞色素P45 0含量的变化。结果 两组动物血浆生化指标和肝组织丙二醛含量没有显著变化 ,而肝组织总巯基、非蛋白巯基、蛋白结合巯基和细胞色素P45 0含量下降 ,蛋白巯基的消耗与总巯基含量下降相关。但两药引起上述变化的程度不同。肝微粒体总P45 0含量的变化趋势与巯基相似 ,CP组细胞色素P45 0含量给药结束后 1、4、7、10d分别下降了 19 2 %、2 6 8%、6 1 1%、15 2 % ,IFO组细胞色素P45 0仅在 1、7d分别下降 2 0 7%和 40 2 %。结论 CP引起肝脏巯基和细胞色素P45 0含量下降程度明显强于 1FO ,表明这两种药物的差异可能与其毒性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去甲斑蝥酸钠(SNCTD)对耐顺铂人肺腺癌细胞系A549/DDP的逆转作用及其对耐药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⑴采用CCK法筛选出SNCTD对A549/DDP的无毒浓度(即对细胞抑制率<10%的药物浓度),并检测出顺铂及与无毒浓度SNCTD联合对耐药细胞株的IC50。⑵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无毒浓度SNCTD组、单纯DDP处理组及联合用药组用药48h细胞形态的变化。⑶采用流式细胞仪观察用药48h后正常细胞组、无毒浓度SNCTD组、DDP组及DDP+SNCTD组对A549/DDP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⑴SNCTD对A549/DDP的无毒浓度为5μg/ml,与DDP联合用药降低A549/DDP的耐药逆转倍数为1.97。⑵无毒浓度SNCTD处理耐药细胞组光学显微镜下细胞形态未见明显改变,而联合用药组比单纯DDP作用后细胞形态明显变差。⑶无毒浓度SNCTD处理耐药细胞后细胞周期未见明显改变,单纯DDP处理后细胞阻滞在S期,联合用药后S期减少,G0/G1期细胞增多。[结论]SNCTD对A549/DDP具有耐药逆转作用,与DDP联用对耐药细胞有协同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78.
79.
目的探讨去甲斑蝥酸钠(SNCTD)对耐顺铂人肺腺癌细胞系A549/DDP的逆转作用及可能分子机制。方法(1)采用CCK法筛选出SNCTD对A549/DDP的无毒浓度(即对细胞抑制率〈10%的药物浓度),并检测出顺铂及与无毒浓度SNCTD联合对耐药细胞株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2)采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1、2倍无毒浓度SNCTD对细胞内罗丹明123的蓄积情况;(3)采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1、2倍无毒浓度SNCTD处理细胞48h后耐药相关基因mdr1mRNA、MRP1mRNA、GST—PimRNA表达,并检测药物处理72h后GST—PimRNA的表达。结果(1)SNCTD对A549/DDP的无毒浓度为5μg/ml,无毒浓度SNCTD与顺铂联合应用可使A549/DDP细胞对顺铂的IC50值下降为4.32μg/ml,逆转倍数为1.97倍;(2)无毒浓度SNCTD处理耐药细胞48h后细胞内罗丹明123荧光强度明显增强(P〈0.05);(3)5、10μg/ml SNCTD处理耐药细胞株48h后mdr1 mRNA、MRP1 mRNA表达均明显减弱(P〈0.05),而且10μg/ml SNCTD处理组减弱强度亦明显大干5μg/mlSNCTD处理组(P〈0.05),呈现浓度依赖性;而GST—PimRNA表达并无明显变化(P〉0.05),72h后GST—PimRNA表达也未出现下降(P〉0.05)。结论SNCTD可以逆转A549/DDP细胞的耐药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耐药相关基因mdr1、MRP1的表达,影响膜蛋白外排泵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80.
药物安全性评价中豚鼠全身过敏试验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在新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中对药物致敏性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本实验基于我国新药评价指导原则,分析探讨SFDA颁布的指导原则中豚鼠全身过敏实验方案中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问题和因素.方法 在GLP条件下,以体重为300~400克的豚鼠为实验对象,以牛血清白蛋白、生理盐水等受试物为对照,研究不同致敏剂量、激发剂量、激发时间、激发途径和激发次数等条件下,豚鼠全身过敏的发生情况.结果 在一定剂量范围内,豚鼠全身过敏反应的发生率与致敏剂量、激发剂量和激发途径无关,但症状发生的严重程度与致敏剂量、激发剂量和激发途径有关.结论 新药过敏性评价研究应参照指导原则,注意试验的剂量设计和给药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