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40篇
药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正>患儿,男,7月龄,7.3 kg,ASA Ⅱ级。因"发现右面部肿物并右上唇、右口角开裂7月余"入院。术前诊断:(1)右侧面部肿物待查,(2)右侧唇裂Ⅱ度,(3)右侧面横裂,(4)右硬腭裂伴牙槽突裂。拟在全麻下行"右侧面部肿物探查摘除术+右侧唇裂整复术+右侧面横裂整复术"。入室后予七氟醚和丙泊酚麻醉诱导。使用普通喉镜暴露声门,选择ID 3.5 mm钢丝气管导管插管,发现过声门后不能再置入,换用ID 3.0 mm普通气管导管仍不能置入,考虑声  相似文献   
42.
新生儿锁骨上锁骨中点内侧进路行锁骨下静脉置管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锁骨上中点内侧新进路行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的可行性与优点。方法随机选择新生儿手术16例,采用自行设计的锁骨上锁骨中点内侧进路行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进针点位于锁骨中点内侧0·3~0·5cm,锁骨上约0·5cm,穿刺针针体与冠状面呈向前10°~15°,与矢状面呈40°~50°,针尖指向锁骨内1/3段中点。结果穿刺总成功率93·7%,首次穿刺成功率68·7%,进针深度(1·20±0·22)cm,全部顺利插入中心静脉导管,无气胸、无误穿动脉、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锁骨上锁骨中点内侧新进路行锁骨下静脉穿刺技术可有效、安全地应用于新生儿。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经骶裂孔连续硬膜外麻醉应用于小儿腹部及下肢手术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ASAⅠ~Ⅱ级,年龄3个月至13岁,行腹部、下肢手术的患儿32例,经骶裂孔置入硬膜外导管,注入0.8%~2%利多卡因6~8 mg/kg.监测心电图(ECG)、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HR).监测时点:注入局麻药前、注入局麻药后5、10、15min.结果:全组患儿均成功经骶裂孔穿刺置人硬膜外导管8~12 cm,麻醉效果满意率达到99%,阻滞平面最高至T3.循环系统方面:SBP在注入局麻药后5 min开始稍有下降,但至注药后10 min与麻醉前比较方有明显差异(P<0.05);DBP无明显改变,(P>0.05);HR在注药后5 min即开始有明显下降,注药后10、15 min下降最为明显(P<0.05或P<0.01).结论:在小儿腹部及下肢手术中运用经骶裂孔入路的硬膜外麻醉方法安全简便易行,可提供完善的手术镇痛.  相似文献   
44.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的麻醉诱导方法对婴幼儿术后苏醒情况的影响.方法:60例择期手术的小儿,随机分为异氟醚吸入诱导组(A组)和氯胺酮肌注诱导组(B组),比较诱导情况和苏醒情况.结果:A组诱导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苏醒时间短于B组(P<0.05);而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A组高于B组(P<0.05);恶心和呕吐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氟醚吸入诱导比氯胺酮肌注诱导更有利于患儿术后的苏醒,但同时要注意预防苏醒期躁动的发生.  相似文献   
45.
46.
艾司洛尔在麻醉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小彤 《广西医学》2002,24(8):1197-1198
艾司洛尔 (esmolol)作为新的超短效 β1 -受体阻滞剂 ,其半衰期短 ,起效快 ,副作用少 ,近年来在围术期的应用日益增多 ,本文就该药在麻醉中的应用综述如下。1 艾司洛尔在围气管插管期应用  喉镜显露和气管插管所引起的心血管反应是由于咽喉和气管内的感受器受机械刺激 ,引起交感和肾上腺素能神经过度兴奋 ,以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失衡所至 ( 1 ,2 ) ,临床实践表明 ,气管插管前单次静脉注射艾司洛尔可减少和缓解这种心血管反应 ,Van等 ( 3)随机选择了 1 0 0例中年男性行白内障手术时 ,在气管插管前 4min分别单次静脉注射艾司洛…  相似文献   
47.
李鹏程  施小彤  袁婉秋 《广东医学》2012,33(8):1177-1179
目的探讨咪达唑仑3种给药途径作为术前用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80例ASAⅠ~Ⅱ级的全麻手术患者,按照术前30 min用药不同,分成4组:A组肌肉注射咪达唑仑0.06 mg/kg;B组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4 mg/kg;C组口服咪达唑仑7.5 mg;D组对照组,苯巴比妥钠100 mg肌肉注射。观察各组用药前、用药后镇静焦虑评分、MAP、HR、SpO2、呼吸抑制情况、Ramsy镇静催眠评分、焦虑AVAT评分、顺行遗忘情况。结果 B组用药后10、20、30 min时的MAP[(85.38±8.87)、(85.30±8.22)、(85.30±9.8)mmHg]较用药前[(91.85±8.89)mmHg]下降(P<0.05),且B组注药后10 min SpO2[(97.90±1.45)%]比基础值[(98.85±1.09)%]略有下降(P<0.05),其余各组无显著变化;A、B、C 3组用药后焦虑评分(28.90±13.53、35.10±28.46、25.12±19.79)分别与用药前(52.25±21.24、59.90±28.68、54.15±22.12)比较明显下降(P<0.05),4组患者在用药后30或60 min时镇静评分均在3级以下,其中A组1、2级的患者分别为7、4例,B组1、2级分别为9、8例,C组1、2级分别8、5例,D组1、2级分别为8、0例。顺行性遗忘A组14例(70%),B组9例(45%),C组15例(75%),D组0例(0%)。结论咪达唑仑作为术前用药优于苯巴比妥钠,术前口服咪达唑仑7.5 mg效果和安全性最好。  相似文献   
48.
目的 通过观察高血压及心脏病患者在心电监护下拔牙过程中血压和心率的变化,对高血压及心脏病患者拔牙的安全性进行分析.方法 332例要求心电监护下拔牙的患者,全程进行心电监护,观察拔牙过程中血压及心率的变化情况,并且对血压过高者进行适当的降压处理.结果 332例患者均安全顺利的完成拔牙,无一例发生不良反应和并发症,Ⅲ级高血压患者中有4例经过安静观察后血压有所下降,58例患者术中收缩压>180mmHg时给予硝酸甘油棉签放置于鼻腔中成功降压,并且安全顺利的完成手术.结论 收缩压波动控制在35mmHg以内,舒张压波动控制在25mmHg以内,心率波动在30次/min拔牙均属安全范围.  相似文献   
49.
小儿麻醉在手术中常需应用辅助药才能完成 ,本文将异丙酚作为小儿骶管阻滞的辅助用药 ,并与羟丁酸钠比较 ,现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6 0例患儿 ,年龄 1~ 9岁 ,ASA ~ 级 ,均为会阴部手术。术前肌注阿托品 0 .0 1m g/ kg,入手术室前先肌注氯胺酮 5~ 7m g/ kg。将患儿随机分为两组 :P组 30例 ,静脉注射异丙酚 2 mg/ kg,待患儿入睡 ,睫毛反射消失后 ,行骶管阻滞。 R组 30例 ,静脉注射羟丁酸钠 80 mg/ kg后再行骶管阻滞。骶管用药均选用利多卡因和布比卡因混合液 ,利多卡因 6~ 7mg/ kg,质量浓度 0 .5 %~ 1% ,布比卡因1~…  相似文献   
50.
1995年5月至1998年8月,我科在小儿上肢手术中施行臂丛神经阻滞210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210例,其中男137例,女73例,年龄11个月至14岁,病种包括肱骨骨折57例,尺桡骨骨折49例,上肢疤痕增生挛缩61例,畸形指切除20例,断指清创再植15例,其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