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9篇
  免费   83篇
  国内免费   23篇
耳鼻咽喉   28篇
儿科学   8篇
妇产科学   17篇
基础医学   61篇
口腔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289篇
内科学   61篇
皮肤病学   11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44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13篇
综合类   417篇
预防医学   220篇
眼科学   21篇
药学   133篇
  2篇
中国医学   162篇
肿瘤学   43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128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85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42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目的 探讨和分析老年急性非食管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取2013年8月~2014年10月来本院治疗的急性非食管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1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成两组,观察组80例为老年患者,对照组80例为非老年患者,对于出血症状,均给予抑酸、止血、补液等治疗,止血采用喷洒去甲肾上腺素和凝血酶粉,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病情及出血原因.结果 观察组优良率为75%,对照组优良率为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临床症状以单纯黑便和低血压休克为主、呕血黑便为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出血原因以癌症为主,对照组以急性胃黏膜病变和贲门黏膜撕裂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患者出现急性非食管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病情一般较重,治疗后疗效不佳,需临床医生予以重视并采取相应手段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72.
目的:观察民族外治法(中医针灸、壮医药线点灸)干预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副作用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采用干扰素治疗的5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针灸组(针灸+干扰素)18例、壮医药线点灸组(壮医药线点灸+干扰素)18例、对照组(单用干扰素)18例,治疗48周后观察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副作用情况。结果:针灸组、壮医药线点灸组患者干扰素副作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其中免疫系统、消化系统副作用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针灸组患者神经系统副作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1);针灸组、壮医药线点灸组患者干扰素副作用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中医针灸、壮医药线点灸等民族外治法在缓解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引起的副作用方面具有良好的疗效,可有效改善患者不适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3.
蓝世隆  姚学龄 《广西中医药》1997,20(6):46-48,50
中医治疗结核病近况蓝世隆姚学龄桂平市中医医院537200广西桂平市城西街523号关键词结核病;中医药疗法;综述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人体除毛发及指甲外,其他器官都可能发生结核病,临床上以肺以及骨与关节发生结核病最多。目前,由于发...  相似文献   
74.
硅胶柱色谱结合高速逆流色谱法分离纯化丹参中丹参酮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建立硅胶柱色谱结合高速逆流色谱(HSCCC)法分离纯化丹参中丹参酮的方法。方法丹参粗提物经硅胶柱色谱分离,得到组分F1、F2,分别采用石油醚-醋酸乙酯-甲醇-水(4∶3∶4∶2)、(8∶5∶8∶3)的溶剂系统进行HSCCC分离,下相为流动相,体积流量2.0 mL/min,转速850 r/min,检测波长254 nm,所得产物采用ESI-MS、NMR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80 mg组分F1分离得到丹参酮I(14 mg)、二氢丹参酮I(22 mg)、丹参酮IIA(26 mg);80 mg组分F2分离得到二氢丹参酮(11 mg)、三叶鼠尾酮B(15 mg)、隐丹参酮(30 mg);6个化合物进行HPLC分析,质量分数均大于96%。结论硅胶柱色谱结合HSCCC是一种有效的分离制备丹参酮的方法。  相似文献   
75.
<正>偏头痛属神经血管性疾患之一,发作时常伴恶心呕吐,发作持续时间为4~72 h,部分患者发作前存在运动、感觉、视觉障碍等征兆~([1])。据相关调查研究统计,偏头痛发生率约为8%~([2])。目前临床尚无根治方法,既往多给予镇痛药治疗,虽可一定程度缓解头痛,但整体效果不佳。本文观察了针刺联合经皮神经电刺激仪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收到较好效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 1一般资料选取丽水市人民医院2014年9月—2017年6月就诊的偏头痛患者113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  相似文献   
76.
目的:传统的钻孔引流术常导致颅内积气、硬膜下积液、继发血肿和手术后复发等的并发症,该文将探讨新术式在减少并发症和提高疗效方面的效果。方法:43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均送入手术室手术,在血肿最厚层面,颅骨钻一孔并扩大成约1.Ocm×2.5cm,硬膜和血肿包膜“十”字切开并直视下电凝确切止血,血肿腔生理盐水冲洗至冲洗液基本清亮后,置入2根硅胶多孔引流管,分别指向额、枕,从枕向引流管向血肿腔充填生理盐水,直至从额向引流管流出均为清亮冲洗液,无气泡,2根引流管均关闭,分层缝合头皮切口。术后枕向引流管接无菌引流袋闭式引流,额向引流管仍关闭备用。术后1天复查头颅CT,若有颅内积气,则从枕向引流管向血肿腔充填生理盐水,并开放额向引流管排气,而后拔除额向引流管;否则直接拔除额向引流管。仅保留枕向引流管,具拔管指征后拔除。结果:手术后症状缓解100%,未发现颅内血肿腔新鲜出血,未出现气颅,无术后感染,随诊3个月无复发。结论:本手术方式可明显减少传统手术方式的并发症,缩短了住院周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7.
目的将病人自控静脉镇痛(PCIA)和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分别用于乳腺癌手术病人术后镇痛.观察镇痛效果.gear良反应情况。方法60例ASAⅠ~Ⅱ级择期行乳腺癌手术病人,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30例。A组在全麻诱导气管插管后及手术结束时各静注氟比洛芬酯50mg,并联合芬太尼开始PCIA,B组术后采用吗啡行PCEA,记录两组病人术后4、8、12、24、48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病人术后各时点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病人术后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尿潴留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术前超前镇痛并联合芬太尼行PCIA可以产生理想的镇痛效果,同时减少阿片类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8.
1963年,苏联学者Abelev等首先在移植性肝癌小鼠血清中,发现甲胎蛋白(AFP)。翌年,Tatarinov报道自原发性肝癌(PHC)患者血清中检出AFP,从此AFP的研究广泛开展,成为早期检测PHC的重要手段。随着检测方法的不断改进,相继被“引进”产科与新生儿某些疾患的预报与筛查。尤其是近年AFP亚型的发现、对恶性肝病的鉴别,使AFP的应用范围有了新的扩大。本文拟作简单回顾与复习,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某些动向与线索。  相似文献   
79.
目的 为评价龙岩市碘缺乏病干预措施落实情况及实现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 5a后干预措施落实情况。方法 连续 5次 ( 1995、1997、1999、2 0 0 1、2 0 0 3 )每次采用容量比例概率抽样法 (PPS)在全市各县 (市、区 )调查小学生甲状腺肿大率 ,尿碘含量及食用盐碘含量 ,并进行监测的动态分析。结果 龙岩市 8~ 10岁学生甲状腺肿大率 5次监测结果分别为2 1 0 0 %、8 5 3 %、3 5 0 %、2 49%、2 0 7%。尿碘中位数分别为 2 5 4 17、2 85 40、3 42 0 2、2 47 3 0、2 44 86μg/L。盐碘中位数分别为3 0 79、3 4 5 7、3 9 2 9、3 2 3 6、3 0 75mg/kg。结论 继续加强对碘盐加工厂的监督、监测 ,确保碘盐加工厂生产的碘盐质量符合国家卫生标准 ,不合格的产品不准流入市场 ,保证人民吃上安全、卫生碘盐  相似文献   
80.
鼻咽癌放射治疗前后鼻窦炎的CT观察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研究鼻咽癌放射治疗与鼻窦炎的关系。方法:对127例鼻咽癌放疗前、后病人的鼻咽CT进行观察,并对鼻窦炎的发病情况及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放疗前鼻窦炎发病率为49%,放疗后鼻窦炎发病率为86%,其中放疗前无鼻窦炎者放疗后72%患有鼻窦炎。放疗后6个月至1年是发生鼻窦炎的高峰期。结论:鼻咽癌患者的鼻窦炎的发病率较高,其发病与肿瘤的T分期、肿瘤的发生部位等因素有关。放疗可便鼻窦炎的发病率增加,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