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6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8篇
药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0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数字减影CTA图像质量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34,自引:3,他引:31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CTA(Digital Subtraction CT Angiography,DSCTA)图像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用颅底骨血管模型,16层螺旋cT(Brightspeed elite)扫描:1)轴位螺旋和非螺旋同一参数重复10次扫描;(2)两组同样的参数放在同一序列内,曝光间隔时间不同(2.3s,3.5s,4.1s,4.7s,5.9s;4s,5s,6s,7s,8s)和采集层数不同(32,41,48,51,55;60,64,72,77,80),各重复1次扫描;(3)模拟注药后按(2)的参数扫描,采集80层,曝光间隔时间为2.4s,重复5次扫描.结果:非螺旋轴扫重复10次,减影成功率为100%,螺旋轴扫重复10次减影成功率为20%;同一序列相同两组扫描,球管重复曝光间隔时间为0.6的整数倍时减影成功率为100%,球管重复曝光间隔时间不为0.6的整数倍时减影均不成功.不同采集层数减影成功率为85%,不成功扫描重复后完全减影.模拟注药后球管重复曝光间隔时间为9s,5次减影成功率为100%,得到清晰的减影"血管"图像.结论:球管曝光起始位置是影响DSCTA图像质量的重要因素,控制球管重复曝光间隔时间为球管转速的整数倍可确保球管曝光起始位置相同;探测器的使用宽度不影响DSCTA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42.
43.
景:目前在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诊断和伤情评估上,CT和常规MRI的作用非常有限。 目的:验证氢质子MR波谱技术在弥漫性轴索损伤临床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设计、时间及地点:前瞻性临床对照观察,于2002-10/2007-09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及放射科完成。 对象:纳入63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MRI检查结果分为2组,弥漫性轴索损伤组27例,非弥漫性轴索损伤组36例;再利用单纯随机抽样法选择20名健康成年人作为正常对照。 方法:患者入院后,按常规进行治疗,一旦生命体征和意识情况允许,立即行包括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在内的磁共振影像学检查,并在此同时行氢质子MR波谱检查,氢质子MR波谱检查数据进行后期工作站分析,并结合临床情况进行分析。 主要观察指标:胼胝体膝部、压部和基底核N-乙酰天冬氨酸/肌酸和磷酸肌酸、胆碱复合物/肌酸和磷酸肌酸、肌醇/肌酸和磷酸肌酸以及谷氨酸和谷氨酰胺/肌酸和磷酸肌酸等指标。 结果:与对照组和非弥漫性轴索损伤组相比,弥漫性轴索损伤组胼胝体膝部、压部和基底核出现N-乙酰天冬氨酸/肌酸和磷酸肌酸降低及胆碱复合物/肌酸和磷酸肌酸升高(P < 0.05~0.01),胼胝体膝部和压部出现肌醇/肌酸和磷酸肌酸及谷氨酰胺/肌酸和磷酸肌酸升高(P < 0.05)。与对照组相比,非弥漫性轴索损伤组出现胼胝体膝部胆碱复合物/肌酸和磷酸肌酸升高和压部N-乙酰天冬氨酸/肌酸和磷酸肌酸降低(P < 0.01),但变化程度比弥漫性轴索损伤组低。弥漫性轴索损伤组胼胝体膝部的胆碱复合物/肌酸和磷酸肌酸和伤后原发昏迷时间呈正相关(r=0.824,P < 0.01)。 结论:胼胝体膝部、压部和基底核各氢质子MR波谱指标可作为弥漫性轴索损伤有效的诊断指标。氢质子MR波谱中的胆碱复合物/肌酸和磷酸肌酸等指标可以很好地反映伤后组织学的改变,是临床伤情预测的灵敏指标。  相似文献   
44.
目的 联合常规MRI和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分析探讨中枢神经系统假瘤型脱髓鞘病变(DPLs)的影像特点.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证实和4例临床证实的DPLs的MRI表现,其中3例作了多体素和单体素短回波1H-MRS检查.结果 (1)4例表现为局限性肿块伴有轻到中度水肿,3例为不规则病灶,2例为多发病灶.(2)增强扫描:4例为开环样强化,2例为斑片状强化,2例为结节强化,1例为稀疏的轻度强化;3例病灶内侧缘显示多条平行线状血管影延伸到病灶中央,并与邻近的正常脑组织或室管膜下静脉相续.(3)1H-MRS分析:3例均有NAA峰不同程度降低,Cho峰、Lac和Lip峰升高,急性期过后随访Lac和Lip峰明显降低,2例在急性期出现了谷氨酸/谷氨酰胺复合物(β,γ-Glx峰)的升高.结论 DPLsMRI增强显示开环样强化具有特征性,病灶内侧缘扩张的血管影提示脱髓鞘炎症病变;1H-MRS急性期有β,γ-Glx峰的升高和在急性期后随访Lac和Lip峰的降低具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SIST)组织中的Ki-67表达与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危险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SIST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及影像学资料,探讨SIST组织中Ki-67表达与CT表现、危险分级的关系。结果在单因素方差分析中,Ki-67表达在部位、形态、大小、浸润转移、病理分组及核分裂像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性别、年龄、临床特征、囊变或坏死、溃疡、生长方式、是否为肠系膜上动脉供血、动脉期强化程度、静脉期或延迟期强化方式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Ki-67表达5%~10%为亚组时,大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以 < 2 cm为对照,其中2~5 cm分组OR值为2.179,5~10 cm分组OR值为4.345, > 10 cm分组OR值为7.698。 > 10%亚组,其中回肠与大小是影响高表达的独立影响因素(P < 0.05),回肠OR值为17.622;以 < 2 cm为对照,其中2~5 cm分组OR值为2.179,5~10 cm分组OR值为4.345, > 10 cm分组OR值为7.698。结论SIST组织中的Ki-67表达与MSCT征象有一定的相关性,并且高危组、核分裂数较大的组织Ki-67表达更高,对SIST的临床治疗方案选择、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辅导意义。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临床及CT特征在预测Ki-67表达中(<5%或≥5%)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21年12月重庆大学附属中心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共3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间质瘤的临床资料、CT特征及免疫组化结果,根据免疫组化结果分为Ki-67<5%以及Ki-67≥5%两组,比较两组的临床及CT特征差异。联合上述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及CT特征,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判断该模型在预测Ki-67表达中的效能。结果:临床特征与Ki-67表达的关系:有腹痛、腹胀的患者Ki-67指数≥5%的几率大于无腹痛、腹胀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年龄、是否有消化道出血对Ki-67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特征与Ki-67表达的关系:CT图像上形态、大小、生长方式、有囊变或坏死、含气、肿瘤囊腔与肠管相通、肠系膜上动脉分支供血、浸润或转移这几方面对Ki-67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CT征象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  相似文献   
47.
目的 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探讨难治性癫痫患者发作间期脑功能的改变.方法 对难治性癫痫患者和健康对照的功能磁共振数据均采用低频振荡振幅(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算法分别进行处理,计算并对比难治性癫痫组相比健康对照组ALFF改变的脑区,分析ALFF改变脑区与病程的相关性.结果 静息状态下难治性癫痫组与对照组相比ALFF值增强的脑区主要有中脑、桥脑、尾状核、额下回及双侧海马旁回、海马等部位;ALFF值减弱的脑区主要有双侧额叶、右侧颞上回、扣带回后部及相邻的楔前叶,且右侧颞中回的ALFF值与病程呈负相关(r=-0.71,P<0.05).结论 难治性癫痫患者发作间期存在广泛的脑功能异常,且与癫痫病程相关.  相似文献   
48.
跨颅窝的高密度皮样囊肿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31岁,因恶心,呕吐6个月,头痛伴多饮,多尿,朋经紊乱3个月入院。体检:神志清楚,对答切题,定向力,理解力,记忆力正常;右侧嗅觉丧失;双侧视力,视野正常,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mm,双侧眼球活动自如,光反射(++),右侧角膜反射(+),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胃肠道问质瘤的螺旋CT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扫描资料1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18例行螺旋CT平扫和增强检查.结果:肿瘤位于食道1例,胃8例,肠系膜7例,空肠2例.良性6例,恶性12例,其恶性征象:①肿瘤呈分叶;②瘤体内有大片坏死;③瘤体内或瘤旁常伴丛状或扭曲的新生小血管和增粗的供血动脉;③邻近组织侵犯和(或)远处转移.本组CT定位准确度为61.1%(11/18).手术和病理学检查:肿瘤为良性4例,增生活跃2例,恶性12例.结论:螺旋CT扫描有助于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的判断和肿瘤的分期,对指导临床治疗和估计预后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50.
目的 探讨应用动态磁敏感T*2加权对比剂增强灌注MR成像(dynamic susceptibility T2*-weighted contrast-enhanced perfusion MR imaging, DSC-MRI)对中枢神经系统假瘤样脱髓鞘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经手术证实和7例经临床证实的假瘤样脱髓鞘病MRI灌注成像(perfusion-weighted imaging, PWI),将病灶直径>2 cm的共12个病灶纳入研究对象,分析其最大相对局部脑血容量(rCBV)、最大相对局部脑血流量(rCBF)及最大相对局部平均通过时间(rMTT),并与12个颅内脑白质区恶性肿瘤的相应灌注值作为对照研究.结果 假瘤样脱髓鞘病组rCBV、rCBF、rMTT分别为(1.17±0.32)、(1.09±0.23)、(1.12±0.40);对照组rCBV、rCBF、rMTT分别为(4.41±2.86)、(2.25±0.64)、(2.06±1.25),两组各灌注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用MRI的灌注成像对鉴别假瘤样脱髓鞘病和颅内恶性肿瘤具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