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48篇
内科学   14篇
神经病学   57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5篇
预防医学   19篇
药学   23篇
  1篇
中国医学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正病例资料病例病史住院号:6112×××,男,76岁。因"头晕20 d,加重伴双眼睑下垂10 d"入院。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主要表现为昏沉感,无视物旋转和自身旋转感、无恶心呕吐、无肢体乏力等症状。于外院就诊行头颅MRI检查示中脑,双侧丘脑及胼胝体压部肿胀,予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后头晕症状无改善,10 d前逐渐出现嗜睡、视物重影、肢体乏力症状。病程中,患者无发热,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下降。既往史既往有高血压病病史30年余,未规律服  相似文献   
212.
目的 通过免疫组化染色了解协同刺激分子B7-H1蛋白在多发性肌炎(PM)和肢带型肌营养不良2B型(LGMD 28)患者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PM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自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43例PM患者(PM组),26例LGMD 2B型患者(LGMD 2B组)及21例肌活检正常者(对照组).对所有成员行肌肉活检,冰冻切片后进行常规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肌组织中B7-H1蛋白的表达.结果 (1)PM组与LGMD 2B型组肌肉活检普通病理染色结果相似,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坏死、吞噬、再生现象,伴有不同程度的炎细胞浸润.(2)PM组B7-H1蛋白阳性表达主要定位于细胞膜,呈棕黄色至棕褐色,主要集中在有炎细胞浸润的变性、坏死肌纤维上;其肌组织中B7-H1蛋白表达水平比较LGMD2B型组和对照组成员肌组织中水平明显增高(分别为69.77%、26.92%、4.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协同刺激分子B7-H1在PM患者肌组织中高表达,参与了PM的免疫学发病机制,可成为PM与继发性炎细胞浸润性肌病相鉴别的免疫病理标志.  相似文献   
213.
目的 观察重症肌无力(MG)患者外周血中负性协同刺激分子programmed death-1( PD-1)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与MG发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45例MG患者和33名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PD-1及其配体PD-L1的表达,用ELISA法检测各组血浆中可溶性PD-1的水平。结果 (1)MG患者表达PD-1的CD4+T淋巴细胞比例增加,CD14+PD-L1+的单核细胞比例增加,但在不同性别及眼肌型与全身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胸腺异常MG患者中CD4+PD-1+T细胞增加,CD14+ PD-L1+的单核细胞比例减少;早发型MG患者(年龄<40岁)CD4+PD-1+T淋巴细胞比例明显低于晚发型(年龄≥40岁)。(2)MG患者血浆中sPD-1浓度为(6.92 +0.72) ng/m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的(3.28±0.42) ng/ml,但在性别、MG眼肌型与全身型不同类型间和有无胸腺异常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sPD-1与发病年龄呈负相关(r=-0.526,P=0.000)。结论 PD-1及PD-L1途径参与了MG的发病,异常升高的sPD-1可能干扰了正常的细胞膜上PD-1与PD-L1的结合,从而促使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214.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是导致亚洲人群缺血性脑卒中最常见的因素,这也给中国经济和医疗带来了沉重负担。目前,研究发现相较于管腔狭窄程度,血流动力学变化更能反映动脉粥样硬化后的脑卒中风险。而计算流体力学的应用,成为了指导ICAS血流动力学评估的新方向。文中就相关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旨在进一步阐明ICAS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联,为临床诊疗及干预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1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Treg)上共刺激分子OX40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自2019年4月至l2月收治的75例首次发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纳入病例组,选择同期招募的年龄、性别与病例组相匹配的36例健康志愿者纳入对照组。采用免疫荧光标记和流式细胞技术检测2组受试者肘静脉血中CD4+CD25+CD127^low Treg细胞上OX40的表达,并分析病例组的OX40^+Treg细胞比例与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缺血半暗带体积、核心梗死灶体积、梗死灶体积的相关性,同时比较病例组的OX40^+Treg细胞比例在血管内治疗或静脉溶栓前后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的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明显降低,OX40^+Treg细胞比例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的外周血OX40^+Treg细胞比例与其NIHSS评分呈正相关关系(rs=0.271,P=0.018),与其缺血半暗带体积、核心梗死灶体积、梗死灶体积亦均呈正相关关系(rs=0.435,P=0.000;rs=0.343,P=0.003;rs=0.245,P=0.034)。病例组中血管内治疗患者的术后第7天外周血OX40^+Treg细胞比例较术前明显降低,静脉溶栓患者的术后第3、7天外周血OX40^+Treg细胞比例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X40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上异常表达,并与神经功能缺损、影像学表现及再灌注治疗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16.
青年缺血性卒中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其病因和危险因素与中老年卒中有所不同。本文介绍1例伴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的青年反复缺血性卒中。  相似文献   
217.
218.
患者女,73 岁,因"腹痛、腹胀10 d,加重4 d"入院,患者于10 d 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部隐痛不适,为阵发性,进食后疼痛加剧,伴有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并有腹胀,近4 d 患者腹痛加剧,呈持续性.以"肠梗阻"于2010 年12 月20 日收入当地医院普外科.查体:神志清,精神萎靡,全身黏膜无黄染,未见蜘蛛痣及淤点、淤斑,未及浅表淋巴结肿大,四肢肌力可,腹部微隆,未见肠型及蠕动波,剑突下、左上腹压痛明显,无反跳痛,未触及包块,肠鸣音减弱.腹部CT:升结肠和肝曲积气扩张;予禁食、胃肠减压、补液处理,症状无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19.
目的在分离、培养、鉴定人胎盘源间充质样干细胞(human placenta derived mesenchymal-like stem cells, HPMSCs)的基础上,进行了人胎盘源间充质样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纹状体出血的实验,探讨了其在治疗脑出血中可能的作用。方法利用自体未肝素化新鲜血回注法建立大鼠尾壳核出血模型;取SD雄性大鼠28只,随机分成5组:(1)假手术组(n=4);(2)自然恢复组(n=6);(3)对侧脑移植组(n=6);(4)同侧脑移植组(n=6);(5)同侧颈总动脉移植组(n=6)。将体外荧光标记的HPMSCs移植入大鼠纹状体出血模型,通过提高的躯体摆动实验(elevated body-swing test,EBST)和悬尾姿势实验(the postural tail-hang test)进行模型的神经功能评价,观察注射HPMSCs前后大鼠神经功能的变化;并通过病理切片检测及荧光显微镜观察了HPMSCs在大鼠脑内的存活以及迁移状况。结果HPMSCs跨越血脑屏障,并主要向脑出血组织周围定向迁移。EBST和Bederson评分结果表明,移植后第5d和第14d对侧脑移植组、同侧脑移植组和颈总动脉移植组神经功能修复明显优于自然恢复组。至移植后28d时为止,未发现肿瘤组织形成。结论人胎盘源间充质样干细胞能跨越血脑屏障并向病灶处定向迁移且未见成瘤现象,移植入脑出血模型结果表明其可促进动物的神经功能缺损的修复,具备临床应用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220.
目的研究应用多重PCR法检测Dystrophin基因缺失.并了解苏南地区Dys仃ophin基因缺失的特点。方法应用多重PCR法检测29例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基因缺失.分析苏南地区Dystrophin基因缺失的分布。结果29例患者共检出15例存在Dystrophin基因缺失.苏南地区Dystrophin基因缺失检出率为51.72%;48号为最常见缺失外显子。结论多重PCR法检测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基因缺失可靠,可用于临床检测;苏南地区Dystrophir谌因缺失分布特点与国内其他地区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