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4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方娜  满昌峰  范钰  施益军 《吉林医学》2014,(35):7800-7801
目的:观察采用替吉奥联合紫杉醇与替吉奥联合紫杉醇脂质体联合方案在晚期胃癌化疗中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对比观察。方法:选择晚期胃癌患者40例,分为采用替吉奥联合紫杉醇脂质体方案的治疗组与采用替吉奥联合紫杉醇的对照组。3周为1个周期,至少完成2个周期,按RECIST1.1标准评价客观疗效,按NCI CTC3.0毒性评价标准不良反应。结果:所有患者均可评价疗效,无治疗相关性死亡事件发生,两组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消化道反应、血液学毒性、过敏、外周神经毒性、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对照组患者的脱发、肌肉及关节痛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治疗组患者(P<0.05)。结论:替吉奥联合紫杉醇脂质体与替吉奥联合普通紫杉醇治疗晚期胃癌均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两种治疗方案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前者能够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病率,减轻化疗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和非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的围产结局,为临床合理选择分娩方式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产妇临床资料,其中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者58例为观察组,非瘢痕子宫再次妊娠者62例为对照组。记录两组产妇围产结局和分娩后恢复效果,比较不同分娩方式产妇手术及术后恢复效果。结果观察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其中胎膜早破、新生儿窒息及脐带绕颈发生率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程较对照组显著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中出血、住院时间及产后恶露持续时间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阴道分娩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低于剖宫产组,其中胎膜早破发生率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阴道分娩产妇产中出血、住院时间及产后恶露持续时间显著少于剖宫产组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较非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不良妊娠结局风险显著增加。阴道分娩有助于产妇术后早期恢复,阴道试产有助于分娩方式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对4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采用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经皮穿颅清除血肿.结果 经过治疗,4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血肿清除率为80%~100%,存活率为92.5%.结论 利用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微创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效果显著,值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术中快速大体标本及显微镜下的形态学特点,提高确诊率。方法 收集129例甲状腺术中快速及常规病理诊断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患者资料,包括术中肉眼观察标本大体描述、冰冻切片及术后常规病理诊断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病理诊断技术成熟术中快速诊断和常规石蜡切片诊断的符合率为97.67%;(2)大体标本观察肿瘤在左、右侧或双侧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9% vs. 38.0% vs. 27.1%, P=0.1630);单个肿瘤直径≤0.5 cm组,明显多于直径>0.5 cm组(63.6% vs. 36.4%, P=0.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肿瘤发生1灶组、2灶组和2灶以上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4.5% vs. 8.5% vs. 7.0%, P=0.0000);肿瘤质硬组明显多于质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5.3% vs. 14.7%, P=0.0000);切面白色组明显多于淡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4.6% vs. 5.4%, P=0.0000);伴随星形外观组明显多于不伴随星形外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0.5% vs. 39.5%, P=0.0008);基础病变为:结节性甲状腺肿组、桥本氏甲状腺炎组、其他病变组和腺瘤囊性变组的发生率呈依次递减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8.1% vs. 22.5% vs.15.4% vs. 14.0%, P=0.0000);(3)显微镜下术中快速切片中显著的纤维间质反应、硬化的背景上出现张力大扩张的腺体为诊断的重要线索,细胞核内假包涵体、砂粒体及钙化的存在可以辅助诊断。结论 术中快速切片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诊断的重要技术手段,正确辨认肿瘤组织的大体及显微镜下特点,有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1 病例报告 患者女,28岁,因自觉腹围进行性增大,近3个月腹胀、便秘和尿频症状加重,肿物压迫症状明显,于2014-09-24入住湖北省肿瘤医院.患者入院时曾2次手术和化疗,患者既往除2次手术史外无高血压、糖尿病、子宫肌瘤和乳腺病变等病史. 第一次诊疗:患者24岁,因无意间发现下腹部肿块于2010-06就诊当地县医院.B超示,子宫前方及右侧附件区中等回声,左侧附件及盆腔未见异常.术中探查发现,肿物位于乙状结肠系膜,与肠壁粘连,大小为16 cm×15 cm×13 cm,将肿瘤完整切除;双侧卵巢不大,未行处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目前最常用的筛查结直肠癌DNA错配修复基因缺失的方法是免疫组化检测错配修复(MMR)基因相关蛋白的表达,以及基于PCR检测多个微卫星位点判断有否微卫星不稳定(MSI)这2种方法,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比较这二种检测之间的一致性,并对分子病理室作室内质量控制。 方法收集2014年8月至2015年10月湖北省肿瘤医院结直肠癌368例手术切除标本,免疫组化常规检测癌组织MLH1,PMS2,MSH2及MSH6这4种蛋白的表达。免疫组化显示任一蛋白完全缺失,判读为MMR蛋白缺失(dMMR);如癌细胞4个MMR有多少不等的核着色,判读为MMR无缺失(pMMR)。选取其中的65例行PCR-毛细管电泳法检测MSI,其中28例为pMMR,37例为dMMR。然后对这65例组织用PCR毛细管电泳法检测Bethesda推荐的5个微卫星位点。比对这65例患者上述二种检测结果之间的一致性,并分析、整理其临床病理特征。 结果368例结直肠癌中有37例免疫组化结果为dMMR中,其余331例为pMMR。37例中剔除2例后对其中35例行毛细管PCR法检测,显示高频MSI者32例,微卫星稳定(MSS)者3例。选取331例中的28例行PCR检测,显示MSS者27例,MSI-H者1例。免疫组化法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7.0%和90.0%,PCR检测结果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1.4%和96.4%;二者总的一致性为93.7%。伴MSI的结直肠癌原发灶以右半结肠最多见(占48.6%),病理形态以低分化腺癌伴淋巴细胞浸润和粘液分泌最常见,病理TNM分期以Ⅱ期和Ⅲ期为主。 结论免疫组化检测MMR蛋白和基于PCR的毛细管电泳法检测MSI二者的一致性高,其中免疫组化法可以作为临床初筛结直肠癌微卫星不稳定性的一种经济而便捷的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18.
总结李明权教授治疗蛋白尿经验。李教授认为蛋白尿的病机为邪实和正虚,邪实有外邪侵袭、湿热蕴结、瘀血阻络;正虚以肺脾肾亏虚为主,临床将其分为湿热壅盛证、湿热夹瘀证、瘀水互阻证、阴虚湿热证,分别采用清热利湿法、清热利湿加活血化瘀法、活血化瘀加利水除湿法、滋阴清热法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腹腔镜辅助下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儿童脑积水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脑积水患儿64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n=34)和对照组(n=30)。观察组采用腹腔镜辅助下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血清NSE、S100β水平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5.29%,高于对照组的63.33%(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血清NSE、S100β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88%,低于对照组的23.33%(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下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儿童脑积水疗效显著,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中国汉族人群中乙醛脱氢酶2(aldehyde dehydrogenase 2,ALDH2)和乙醇脱氢酶1B(alcohol dehydrogenase 1B,ADH1B)基因多态性与食管癌淋巴结转移风险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 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MALDI TOF MS)技术分析85例有淋巴结转移的食管癌和270例无淋巴结转移的食管癌标本ALDH2 rs671和ADH1B rs1229984基因多态性,计算各种基因型与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对风险度及其95%可信区间。结果: ALDH2 rs671 G>A3种多态基因型GG,GA,AA在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的频率分别为58.8%(GG),38.8%(GA),2.4%(AA)和59.3%(GG),37.4%(GA),3.3%(AA)(χ2 =0.237, P=0.888);以ALDH2 rs671 GG基因型作参照,ALDH2 rs671 AA基因型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发生的风险降低(调整年龄、性别、吸烟及饮酒状态OR=0.70, 95% CI=0.14 ~3.45), 但相关性未达到明显统计学意义。ADH1B rs1229984 A>G3种多态基因型AA, AG, GG在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的频率分别为38.8%(AA), 50.6%(AG), 10.6%(GG)和42.8%(AA), 41.6%(AG), 15.6%(GG)(χ2=2.553, P=0.279),以ADH1B rs1229984 AA基因型作参照,ADH1B rs1229984 GG基因型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发生的风险降低(调整年龄、性别、吸烟及饮酒状态OR=0.66, 95% CI=0.29 ~1.53), 但相关性未达到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 ALDH2 rs671 G>A和ADH1B rs1229984 A>G基因多态性可能与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无明显相关,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