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159篇
皮肤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0篇
预防医学   3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患者男性,29岁,因咳痰7年,间断胸痛3年,活动耐力下降1年于2007年11月9日入院.患者7年前出现间断咳嗽,咯黑色痰,当地医院治疗后症状消失,诊治经过不详.3年前患者饮酒后发作心前区压榨样疼痛,持续1~2 h后自行缓解,未就诊.  相似文献   
42.
目的通过对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PS)引起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例的分析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74例AP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74例APS患者中,合并急性心肌梗死者10例,发生率为3.6%,10例患者年龄为(45±13)岁,男女比为1:4,其中原发性APS和继发性APS各5例,8例患者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后才明确APS的诊断。经激素、免疫抑制剂和抗栓治疗后2例(20%)死亡。结论 APS患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少见,预后差,治疗措施主要为抗血小板聚集和抗凝。对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年轻女性需考虑APS。  相似文献   
43.
目的 观察结节病患者心脏受累的临床表现,分析结节病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和分期与结节病心脏受累的相关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80例结节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80例结节病患者中32例(40%)有心脏损害,其中5例(15.6%)有心脏相关症状.心脏损害包括心肌损害15例(46.9%),心电图检查ST-T异常8例(25%),心包积液6例(18.8%),心律失常5例(15.6%),肺动脉高压4例(12.5%),瓣膜病2例(6.3%),病理性Q波1例(3.1%).心脏损害与无心脏损害患者间性别、病程和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的年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节病可累及心脏各个部分,以心肌损害和心电图ST-T异常最常见.结节病累及心脏时多为无症状型.心脏损害与年龄相关.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老年人缩窄性心包炎的临床特点,并与非老年人比较。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2000—2007年连续诊断的缩窄性心包炎患者门诊与住院资料,对60岁以上老年患者与非老年患者临床与病理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50例中,48例为老年人,占32.0%,非老年人102例。结核分别占83.3%和76.5%(P>0.05)。老年人胸痛、呼吸困难的发生率和心包积液检出率均高于非老年人,分别是87.5%比59.8%(P=0.0006),79.2%比52.0%(P=0.0074),腹腔积液发生率老年人明显低于非老年,分别是32.2%比52.9%(P=0.0129),结核性腹膜炎发生率为6.3%比35.2%(P=0.0456);心律失常在两组各为6例,但老年组的心律失常均为持续不可逆的;老年组32例(66.7%)存在62种合并症,非老年组仅13例(12.8%)存在合并症(P<0.001);老年组心包剥脱手术率明显低于非老年组(56.3%比80.4%,P=0.002),70岁以上手术治疗率仅25.9%;病死率两组相似,分别为6.3%比9.8%(P>0.05)。结论老年人缩窄性心包炎发病率不低,结核也是老年人缩窄性心包炎的最常见病因;临床表现与非老年人比较有一定特殊性,合并症多,心包剥脱手术率随年龄增长下降;病死率、近期预后与非老年人相似。  相似文献   
45.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27岁,主因"左上肢乏力1年,活动后胸痛2个月余,加重3天"于2008年4月26日入院.患者2007年初无诱因出现左上肢乏力,无疼痛及活动障碍,无麻木、发凉,症状逐渐加重.2008年2月出现活动后胸痛、胸闷,休息1~2分钟好转.此后症状逐渐频繁.  相似文献   
46.
白塞病心脏受累的超声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加深对白塞病心脏损害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住院白寒病病人的超声心动图表现.结果:超声心动图正常33例,异常36例,异常检出率为52.2%,在异常病例中,瓣膜关闭不全(61.1%)、心包积液(41.7%)、肺动脉高压(38.8%)和心腔扩大(36.1%)的发生比例较高,主动脉病变、心肌病变、陈旧性心肌梗死、室壁瘤和心腔内血栓均可见.结论:确诊白塞病的患者应行超声心动图的检查,及时诊断心脏白塞病对病人的治疗和预后判断有重要临床意义.有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时除注意瓣膜关闭不全程度外,应明确有无瓣膜穿孔、撕裂及瓣环穿孔、主动脉扩张和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形成,对于有以上超声表现的年轻病人应警惕白塞病的存在.肺动脉压力的升高往往伴有白塞病的肺部受累.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可以作为经胸超声心动图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糖尿病地鼠巨噬细胞内胆固醇外流的改变,尤其是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A1(ABCA1)的功能变化以及与载脂蛋白AI(apoA-I)的相互作用。方法用金黄地鼠高脂及糖尿病模型,分离纯化腹腔巨噬细胞,用外源性apoA-I及8-br-cAMP在体外干预巨噬细胞,测定干预前后巨噬细胞ABCA1表达和细胞内胆固醇含量的变化。结果细胞内胆固醇含量在糖尿病组高于高脂组和正常对照组。apoA-I和8-br-cAMP在体外均增加糖尿病组巨噬细胞ABCA1 mRNA的表达。apoA-I使各组细胞内胆固醇外流均增加,且与孵育时间成正比,胆固醇外流量糖尿病组高于高脂组和正常对照组。结论糖尿病鼠巨噬细胞内胆固醇大量沉积,可能与内源性apoA-I量和功能的改变所引起的ABCA1介导的细胞内胆固醇外流受阻有关。  相似文献   
48.
目的采用心电图ST段回落指数(ST-segment elevation resolution,STR)和冠状动脉造影心肌呈色分级(myocardial blush grade,MBG)评价超重/肥胖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肌灌注以及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120例AMI并行急诊PCI治疗的超重/肥胖和体重正常患者,分析心电图ST段回落指数和MBG,并进行临床随诊。结果超重组、肥胖组和体重正常组PCI术后TIMI血流3级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超重组、肥胖组心肌微循环灌注不良多于体重正常组(MBG0/1级三组分别为44.6%、64.3%和30.6%,MBG2/3级三组分别为55.4%、35.7%和69.4%,P=0.027),超重组、肥胖组ST段回落不全也多于体重正常组(STR<50%三组分别为39.3%、57.1%和22.2%,STR≥50%三组分别为60.7%、42.9%和77.8%,P=0.017)。但超重组、肥胖组和体重正常组患者联合终点事件的发生率在随访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分别为16.1%、17.8%和16.7%,P=0.978)。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体重对患者的预后无明显的预测价值[RR2.46(95%可信区间0.64~6.57),P=0.128]。结论在成功接受急诊介入治疗后,超重或肥胖患者更容易出现心肌微循环的障碍,但随诊期间患者的联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差异并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49.
患者女,33岁。因胸闷、气短1年,加重1个月入院。患者1年前开始出现活动后胸闷、气短,休息后可缓解,症状呈逐渐加重趋势,静息时亦有发作,并出现双下肢及颜面部可凹性水肿,夜间不能平卧,食欲减退。曾在当地医院就诊,发现胸腔积液,具体治疗不详,口服药物后症状一度好转,近1个月症状加重,外院X胸片及超声心动图发现大量心包积液,给予速尿40mg/d,安体舒通40mg/d治疗,水肿较前减轻,憋喘亦有好转,但乏力明显,时有手足抽搐、发冷。为进一步诊治收入院。患者1年来怕冷,精神差,乏力,困倦喜睡,纳差,尿量不详,大便3—15次/d,体重增加但不能详述。既往史及个人史:患者足月顺产,出生体重4.5kg,生长发育缓慢,智力欠佳,8岁始出现手足发麻,间断双手呈助产士样抽搐,并渐出现左膝部、胸腹壁皮下硬韧物。1998年因手足抽搐加重外院诊为“缺钙”,服用钙剂后缓解,因经济原因停药。15岁初潮,月经不规律,1个月至半年来潮1次,1998年2月后无月经来潮。家族中无类似病患者。入院体检:  相似文献   
50.
目的回顾性分析心房颤动(AF)患者右心结构及压力的变化,并分析右心功能不全的危险因素。方法序贯收集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确诊AF的患者291例。所有入选对象左心收缩功能正常,并除外冠心病、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瓣膜性心脏病、原发性肺动脉高压及慢性肺病患者。记录患者基本资料、基础疾病、AF症状(EHRA评级)、体质指数、血生化指标、超声心动图参数。分析AF伴或不伴右心室收缩压升高、伴或不伴右心增大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与右心室收缩压<30 mm Hg的AF患者比较,右心室收缩压≥30 mm Hg的AF患者合并糖尿病、高血压、EHRA>I级的比例较高(22.9%比13.2%,67.1%比49.0%,37.1%比19.2%,均为P<0.05),左心房内径相对较大[(44.0±6.8)mm比(40.5±5.4)mm,P<0.01];右心房增大与右心房正常的AF患者在右心室收缩压[(33.8±10.1)mm Hg比(27.6±9.2)mm Hg]、下腔静脉内径[(16.2±2.8)mm比(14.6±2.3)mm]、左心房内径[(45.4±5.6)mm比(39.1±5.3)mm]、右心室内径[(25.7±5.4)mm比(22.1±4.5)mm]、静息心率[(82.2±17.4)次/min比(77.2±15.7)次/min],以及CHADS2评分[(1.5±1.2)分比(1.1±1.1)分]、CHADS2-VASc评分[(2.6±1.5)分比(2.0±1.6)分]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且右心房增大的AF患者EHRA>Ⅰ级比例较高(34.5%比20.7%,P<0.05);右心室增大与右心室内径正常的AF患者下腔静脉内径[(16.8±3.7)mm比(15.2±2.3)mm]、左心房内径[(47.7±8.1)mm比(40.9±5.1)mm]、左心室射血分数(65.0%±8.5%比62.9%±7.1%)以及高血压比例(74.1%比5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左心房内径与右心室收缩压(RR=0.481)、右心室内径(RR=0.34)、右心房内径(RR=0.544)均呈显著正相关(均为P<0.01)。结论存在糖尿病、高血压,EHRA评分>Ⅰ级,已出现左心房增大及体循环容量负荷高(下腔静脉相对较宽)的AF患者更易出现右心功能不全征象。左心房内径增加可能是AF合并右心功能不全的有力证据。CHADS2/CHADS2-VASC评分较高、心室率偏快的AF患者应积极进行右心功能及结构评估,以早期发现右心功能不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