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8篇 |
免费 | 4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妇产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3篇 |
临床医学 | 39篇 |
内科学 | 1篇 |
外科学 | 96篇 |
综合类 | 38篇 |
预防医学 | 5篇 |
药学 | 4篇 |
肿瘤学 | 8篇 |
出版年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2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9篇 |
2011年 | 8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18篇 |
2008年 | 15篇 |
2007年 | 24篇 |
2006年 | 17篇 |
2005年 | 23篇 |
2004年 | 20篇 |
2003年 | 11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9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肾移植后股骨头缺血坏死危险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肾移植后发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危险因素,提高移植后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早期诊断率。方法对24例肾移植后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随访25~100个月,平均49.5个月。股骨头坏死组病人的术后激素用量、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术后1a的体重增加、血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的变化相对对照组差异明显。结论激素的应用是移植后股骨头坏死的重要原因,术后早期血脂和体重的变化对移植后股骨头坏死有一定的预示作用。 相似文献
92.
尸肾移植术1501例总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总结尸肾移植1501例的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1501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供肾的切取、手术技术、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共有393例发生各种并发症,各种感染共150例,急性排斥反应117例,占第3位是急性肾小管坏死41例;有11例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均为1997年以前的病例;共死亡34例,主要死亡原因为巨细胞病毒感染;1997年以前的人/肾1年存活率为92%/87% 相似文献
93.
2000年10月至2007年3月我们收治骨盆骨折合并尿道阴道瘘患者6例,采用阴道前壁U形黏膜瓣翻转术修补成功,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4.
2000年10月至2007年3月我们收治骨盆骨折合并尿道阴道瘘患者6例,采用阴道前壁U形黏膜瓣翻转术修补成功,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5.
目的:探讨剩余分数(RF)在评价BPH致膀胱出口梗阻(BOO)程度及逼尿肌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69例BPH患者行尿动力学各项指标测定,分析剩余尿量(PVR)和RF与排尿前尿量、Qmax、逼尿肌收缩强度的相关性。结果:PVR与排尿前尿量呈显著正相关(r=0.6154,P<0.01),RF与排尿前尿量则无明显相关性(r=0.2419,P=0.07)。PVR与Qmax呈显著负相关(r=-0.3212,P<0.01),RF与Qmax呈极显著负相关(r=-0.4356,P<0.01)。逼尿肌收缩强度为极弱、弱与正常和强的患者的PVR、RF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172,P=0.0021)。结论:RF不受排尿前尿量的影响,是一项较PVR能更好的评价BPH所致BOO及其程度和逼尿肌收缩功能的静态指标。 相似文献
96.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并发严重出血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53例微创经皮肾取石术严重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出血原因为:穿刺不当出血6例,通道扩张出血15例,穿刺过深11例,碎石过程中集合系统裂伤出血15例,感染或败血症3例,肋间血管损伤1例,。肾造瘘管脱出2例。51例经保守治疗全部治愈,2例行超选肾动脉介入栓塞治疗。无再次继发性出血,无死亡或者行肾切除病例。结论认识微创经皮肾取石术出血的各种原因,术中规范操作,术后仔细观察、准确判断出血原因及积极治疗,对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严重出血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7.
免疫球蛋白和抗病毒药联合使用对肾移植术后CMV肺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免疫球蛋白(IVIG)对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CMV)肺炎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肾移植术后CMV肺炎患者59例分为两组,一组单独使用抗病毒药,另一组联合应用IVIG和抗病毒药。结果更昔洛韦组26例中,14例有效,12例无效;而IVIG与更昔洛韦联合治疗组的33例中30例有效,3例无效,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治疗中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IVIG联合使用抗病毒药可提高CMV肺炎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是安全有效的抗CMV病毒感染的疗法。 相似文献
98.
多房性囊性肾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提高对多房性囊性肾瘤(MLCN)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MLCN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探讨本病的特点、诊断和治疗。男3例,年龄分别为8、51、67岁;女2例,年龄为40、45岁。临床表现为肉眼血尿1例,腹部包块1例,无症状体检发现3例。均为单发,大小1.5cm×2.0cm~11.0cm×5.5cm。5例均行B超、IVU和CT检查。结果B超诊断MLCN1例、肾囊肿2例、囊性肾癌2例;CT诊断MLCN2例,囊性肾癌2例、未定性1例;IVU均未定性。行肾脏切除术3例,肿瘤剜除术2例。术后病理诊断均为MLCN。随访6~25个月均未见复发,肿瘤剜除者患侧肾功能良好。结论影像学检查是MLCN的重要检查手段,保留肾单位的肿瘤切除术是本病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9.
前列腺液白细胞计数与慢性前列腺炎症状严重程度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前列腺液(EPS)白细胞(WBC)计数与慢性前列腺炎(CP)临床症状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嘱260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填写国际前列腺炎症状评分表(NIH—CPSI)测评症状严重程度,常规进行EPS检查并计数WBC数量。结果:将患者按EPS-WBC计数等级分为四组:A组72例(WBC0~9个/HP);B组93例(WBC10~19个/HP);C组64例(WBC20-29个/HP);D组31例(WBC≥30个/HP)。四组的总评分分别为:(19.33±5.01)、(20.24±7.89)、(18.79±6.20)和(20.68±4.43)。各组间CPSI各项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前列腺炎患者EPS白细胞计数与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不相关,对评估慢性前列腺炎的病情以及指导治疗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100.
目的 探讨腹膜后肾外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的诊断与治疗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腹膜后肾外AML患者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对本病的临床、病理特点、影像学诊断和治疗作初步探讨.男3例,女1例,年龄38~60岁.肿瘤位于左肾盂旁1例、右肾盂后下方1例、左肾上极内后侧与腹膜后间隙内2例.肿瘤直径2~20 cm.类圆形1例、不规则形状3例.临床表现为肉眼血尿2例、腰部酸胀不适1例.4例行IVU、CT检查,3例行超声检查.IVU提示占位性病变2例.超声误诊为肾盂癌2例,误诊为脂肪瘤1例.CT确诊1例,3例分别误诊为肾盂旁囊肿合并出血、肾脏AML、腹膜后畸胎瘤.结果 4例均在气管插管麻醉下行手术探查,术中冰冻活检均示AML或良性肿瘤.行肿瘤切除术2例,肾和肿瘤切除术2例.术后病理诊断均为腹膜后肾外AML.术后CT随访6个月~8年,未见局部复发和转移.结论 腹膜后肾外AML术前定性困难,需综合分析临床表现、查体及IVU、B超、CT等影像学表现诊断.肿瘤完整切除是治疗本病的首选方法.预后好,但应注意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