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39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96篇
综合类   38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4篇
肿瘤学   8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膀胱癌术后发生的肾盂输尿管癌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膀胱癌术后发生肾盂输尿管癌的危险因素、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膀胱癌术后发生肾盂输尿管癌的临床资料。男9例,女4例。肾盂癌9例,输尿管癌4例。临床表现为腰部胀痛并间歇性、无痛性肉眼血尿11例。体检B超发现肾盂占位病变,怀疑肾盂癌2例。原膀胱癌单发9例,多发4例;分级G1~G2 12例,G1~G3 1例;分期T1N0M0~T2N0M012例,T3N0M0 1例。结果B超病灶定位准确率10/13,上尿路梗阻诊断率13/13;IVU病灶定位准确率8/13,上尿路梗阻诊断率8/13,肾脏不显影5/13;CT病灶定位准确率13/13,确诊率11/13。行根治性上尿路全切术11例,输尿管部分切除术2例。13例随访6~61个月,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除1例因对侧肾结石致肾功能不全(Cr285μmol/L)外,其余患者肾功能均正常。结论 原膀胱癌为多源性及尿路上皮有致癌倾向可能是发生此病的危险因素;IVU结合B超检查应作为诊断首选方法,根治性上尿路切除术为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多发性上尿路上皮癌(UTUC)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30例UTUC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比较多发性UTUC与单发性UTUC组间的病理TN分期、Grade分级、合并膀胱内肿瘤有无差异(χ2检验)以及两组间术后生存时间是否相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及Wilcoxon检验)。结果:38例患者术后病理诊断为多发性UTUC,与单发性UTUC相比,其预示着更高的病理分级(P=0.031)、分期(P<0.01)、淋巴结转移率(P=0.023)及合并膀胱肿瘤的比例(P=0.002)。术后随访3~302个月,平均随访30个月,发现死亡66例,其中多发性UTUC组死亡13例,术后3年总体生存率为40.0%(P=0.036)。结论:多发性UTUC具有更强的生物学侵袭特性,预后更差,治疗策略应选择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术后需要更严密随访。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的疗效。方法:2003年10月至2006年10月我们对21例肾盂或输尿管移行细胞癌患者行后腹腔镜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其中肾盂癌13例,输尿管癌8例。经尿道输尿管口切除术处理末段输尿管,使用Hem-O-lock结扎锁处理肾动静脉。结果:本组手术时间180-300m in,平均220m in;出血量40-100m l,平均60m l;术中、术后未发生明显并发症。随访2-35个月,2例发生膀胱移行细胞癌。结论:后腹腔镜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用Hem-O-lock结扎锁处理肾动静脉安全可靠,经济实用。  相似文献   
24.
Hem-o-lok结扎锁在后腹腔镜肾切除术肾蒂血管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肾切除术中应用Hem-o-lok结扎锁处理肾蒂血管的价值。方法:我们为63例患者行后腹腔镜肾切除术并采用Hem-o-lok结扎锁处理肾蒂血管,其中肾动脉近端用大号Hem-o-lok2枚结扎,远端用2枚钛夹夹闭后剪断,肾静脉用加大号Hem-o-lok近端2枚、远端1枚结扎后剪断。结果:本组手术时间90~255min,平均135min;出血量20~180ml,平均45ml;术后住院时间5~8d;术中肾蒂血管处理满意,术中、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腹腔镜肾切除术中用Hem-o-lok结扎锁分别处理肾动静脉,安全可靠,经济实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5.
RNAi抑制前列腺癌雄激素受体表达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RNA干扰(RNAi)效应抑制雄激素受体(AR)的表达,观察RNAi在人前列腺癌PC3细胞中的干扰效应,寻找高效率的干扰片断。方法:设计5个针对AR的不同的siRNA(siRNA1、siRNA2、siRNA3、siRNA4和siRNA5)为实验组,构建表达载体并瞬时转染PC3细胞,提取总RNA和总蛋白,分别行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AR mRNA和蛋白的表达,另设一无意义RNA表达载体为阴性对照组,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间的差异。结果:各实验组的AR mRNA的表达较对照组均不同程度下降,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0.05),以siRNA1、siRNA4和siRNA5抑制效率最高,对比其余实验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AR蛋白检测显示相同结果。结论:RNAi技术可有效地抑制前列腺癌细胞AR的表达,找到了具有较高抑制效率的siRNA并合成了其表达载体,为下一步的体内实验和药物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6.
耻骨后前列腺癌根治术减少并发症的探讨(附1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耻骨后前列腺癌根治术保留耻骨前列腺韧带及耻骨直肠悬带等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方法 对 16例前列腺癌患者 (平均年龄 67岁 ,B期 14例 ,C期 2例 )实施了耻骨后前列腺根治术 ,术中保留耻骨前列腺韧带及耻骨直肠悬带。 结果  16例患者手术顺利 ,随访 1~ 4年 ,无长期尿失禁及排尿困难 ,6例保留睾丸者术后 4例恢复了性功能 ,9例患者PSA保持在 0ng/ml,7例PSA <0 .0 5ng/ml,16例均存活。 结论 耻骨后前列腺根治术中保留耻骨前列腺韧带及耻骨直肠悬带有助于减少并发症 ,取得较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探讨肾移植后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24例肾移植患者术后0.7~7.8年并发股骨头缺血坏死,20例为单侧股骨头缺血坏死,4例为双侧股骨头缺血坏死。参照Ficat分期标准将股骨头缺血坏死分为0~Ⅳ期。24例患者肾移植后均接受含激素的免疫抑制治疗方案,所有患者在确诊股骨头缺血坏死后均快速减少激素的用量,并于2周内停用,在保守疗法无效的情况下行手术治疗。结果 发病早期(Ⅰ~Ⅱa期)的临床表现为患侧膝关节、患侧髋区、腹股沟或大腿前面疼痛,进展期(Ⅱb~Ⅳ期)表现为髋关节疼痛,部分病例伴髋关节屈曲、内收、外展及内旋功能受限。经保守治疗,4例次症状减轻或消失;16例次症状有所缓解,但Ficat分期无变化;8例次保守治疗无效,行手术治疗。4例次停用激素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经治疗逆转,并可耐受再次停用激素。结论 激素的应用是导致肾移植后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主要原因;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治疗效果不佳,因此重在预防。  相似文献   
28.
目的 探讨蛋白酪氨酸磷酸酶基因(PTEN)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蛋白表达在肾上腺肿瘤临床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116例肾上腺肿瘤标本进行PTEN和MMP-2蛋白检测,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PTEN和MMP-2蛋白之间的表达呈负相关(r=-0.4613,P<0.05).PTEN和MMP-2蛋白表达与肾上腺肿瘤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等无明显相关(P>0.05).按"-"、"+"、"++"、"+++"、"++++"划分,肾上腺皮质腺瘤和腺癌PTEN表达分别为0、0、6、15、18例和4、6、10、2、0例,前者明显高于后者(P<0.05);良、恶性嗜铬细胞瘤PTEN表达分别为0、3、8、14、10例和4、8、6、2、0例,前者明显高于后者(P<0.05).肾上腺皮质腺瘤和腺癌MMP-2表达分别为12、13、14、0、0例和0、3、9、6、4例,后者明显高于前者(P<0.05);良、恶性嗜铬细胞瘤MMP-2表达分别为13、14、7、1、0例和0、1、8、8、3例,后者明显高于前者(P<0.05).PTEN和MMP-2表达与肾上腺皮质腺癌、恶性嗜铬细胞瘤的预后均相关(P<0.05),PTEN表达越低预后越差,相反,MMP-2表达越强预后越差.结论 联合检测PTEN和MMP-2蛋白在肾上腺肿瘤中的表达,有助于临床提高对肾上腺肿瘤恶性程度的判断及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29.
肾腺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肾腺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提高对肾腺瘤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肾腺瘤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结合文献对本病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治疗方式进行讨论。男2例,女3例。年龄16~66岁。肿瘤位于左侧2例、右侧3例,肾上极1例、肾中极1例、肾下极3例。肿瘤直径0.8~6.0 cm。临床表现仅1例有肉眼血尿,余4例为体检发现。5例行B超、IVU、CT,2例行MRI,1例行肾血管造影。IVU仅3例提示占位性病变,B超、CT均误诊为肾癌或错构瘤,MRI、血管造影仅提示为良性肿瘤。结果行肾癌根治性切除术2例,保留肾单位手术3例;术后病理均诊断为肾腺瘤。其中3例镜下胞质内有大片红染嗜酸性颗粒诊断为嗜酸细胞腺瘤;1例镜下可见乳头状囊腺样结构诊断为乳头状腺瘤;1例镜下有大量肾小球样结构、钙化小体、沙砾体形成,诊断为后肾腺瘤。5例术后B超、CT随访6个月~7年,未出现复发和转移,保留肾单位者患侧肾功能良好。结论肾腺瘤分为乳头状/管乳头状腺瘤、嗜酸细胞腺瘤、后肾腺瘤3种类型,常无临床症状和体征,影像学特征多不典型,术前难以定性。临床上需提高认识,综合分析B超、CT、MRI等影像学表现进行诊断。保留肾单位手术为首选治疗方法,预后较好,但应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留置气囊造瘘管和普通硅胶管两种不同造瘘管对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mPCNL)的影响。方法:2012年3月~2012年6月将109例符合筛选条件的需要行mPCNI。处理的上尿路结石患者随机分为气囊造瘘管组(A组)和普通硅胶管组(B组),A组58例,B组51例。观察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术前术后和拔管前血红蛋白、肾功能、中段尿培养、结石负荷、术中手术时间、术后尿外渗、造瘘管脱落、术后出血、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留置造瘘管时间内平均每天的视觉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平均术后血红蛋白变化、输血情况及介人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术后出血、介入、术后发生SIRS、造瘘管留置时间、平均每天VAS评分、超过12小时的尿瘘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平均血红蛋白变化上,术后1天和2天,A组变化小于B组,A组输血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平均住院费用低于B组。结论:mPCNL后留置气囊造瘘管可能是一种比较全面、安全和保险的选择。在保证引流的情况下,可以减少术后的输血和住院费用,降低造瘘管脱落风险,且并不增加患者术后的不适和SIRS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