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8篇 |
免费 | 4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妇产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3篇 |
临床医学 | 39篇 |
内科学 | 1篇 |
外科学 | 96篇 |
综合类 | 38篇 |
预防医学 | 5篇 |
药学 | 4篇 |
肿瘤学 | 8篇 |
出版年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2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9篇 |
2011年 | 8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18篇 |
2008年 | 15篇 |
2007年 | 24篇 |
2006年 | 17篇 |
2005年 | 23篇 |
2004年 | 20篇 |
2003年 | 11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9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目的观察致敏受者经严格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配型和交叉反应组(cross reactive groups,CREG)配型后行肾移植的效果,寻找提高致敏受者肾移植成功率的措施.方法对82例致敏受者按照美国联合器官调配网络(unitednetwork for organ sharing,UNOS)制定的CREG配型原则进行供、受者配型筛选,按常规方法进行肾移植及预防排斥反应,酌情使用血浆置换和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结果移植成功率为90%(74/82),病死率为1%(1/82),超急性排斥、加速排斥和急性排斥反应及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分别为3例、5例和23例(28%)及17例(21%).成功病例术后随访12个月~58个月,未再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按HLA配型原则,供、受者0~1、2位点错配分别为8例(10%)、20例(24%),少于CREG配型的相应位点错配38例(46%)、26例(32%),均为P<0.05而3~4位点错配则HLA配型高于CREG配型,分别为54例(69%)、26例(32%),P<0.05.中、重度致敏受者术后超急性排斥和加速排斥发生率明显高于轻度致敏受者组及HLA Ⅰ类抗体阳性受者,术后急性排斥发生率亦明显高于HLAⅡ类抗体阳性受者组(P<0.05).结论严格按照HLA配型及CREG配型进行供、受者筛选,酌情应用血浆置换和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提高肾移植成功率有重要意义,但对重度致敏的受者行肾移植时需慎重对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肾肿瘤射频消融(RFA)的有效性、安全性及技术参数.方法 选择临床根治性肾肿瘤切除术病例30例,均为单侧单发肿瘤,按肿瘤最大直径((φ)max)及RFA前是否阻断肾动脉分组:A组(φ)max≤4.0 cm,10例,其中A1组5例,RFA前先阻断肾动脉,A2组5例,RFA前不阻断肾动脉;B组4.0 cm<(φ)max<6.0 cm,10例,其中B1组5例,RFA前先阻断肾动脉,B2组5例,RFA前不阻断肾动脉;C组(φ)max≥6.0 cm,10例,其中C1组5例,RFA前先阻断肾动脉,C2组5例,RFA前不阻断肾动脉.经开放或腹腔镜手术,先游离肾肿瘤及肾蒂血管,每组RFA前阻断或不阻断各5例,直视下对肾肿瘤进行单次RFA,消融频率均为450 kHz,再根治性切除肾肿瘤,将肿瘤进行病理切片检查,获得肾肿瘤内部及边缘消融灶的病理表现,分析病理结果与肿瘤大小、消融时间及RFA前阻断肾动脉与否之间的关系.结果 所有病例均为肾细胞癌,其中透明细胞癌25例,集合管癌5例.消融参数、RFA前阻断肾动脉与否及肿瘤大小与病理结果关系如下:A组消融时间10 min,A1组消融灶直径约(5.2±0.5)cm,A2组消融灶直径约(4.5±0.6)cm(A1 vs.A2,P=0.035);B组消融时间12 min,B1组消融灶直径约(5.4±0.4)cm,B2组消融灶直径约(4.6±0.5)cm(B1 vs.B2,P=0.028);C组消融15 min,C1组消融灶直径约(5.5±0.6)cm,C2组消融灶直径约(4.8±0.8)cm(C1 vs.C2,P=0.038).A、B、C组消融直径分别为(5.0±0.6)cm、(5.1±0.1)cm、(5.1±0.4)cm,组间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在选择性病例中,肾肿瘤射频消融是安全有效的,其疗效与肿瘤的大小密切相关,对(φ)max≤4.0 cm的小肾癌,RFA完全可以获得超过肿瘤直径的消融直径,达到“根治”的疗效.对于(φ)max≥4.0 cm的大肾癌,单次RFA无法获得“根治”的疗效;在相同条件下,消融前阻断肾动脉能获得更大的消融直径;在消融10 min的情况下,再单纯延长消融时间无法获得更大的消融直径. 相似文献
13.
肾癌腔静脉癌栓20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肾肿瘤合并下腔静脉癌栓的诊治水平。方法收集我院自1996年1月至2006年2月收治的20例肾癌合并腔静脉癌栓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分析。结果术前影像学诊断均无区域淋巴结或远处转移,通过超声、CT或MRI明确有腔静脉癌栓,膈上型1例;膈下型19例,其中肾静脉型11例,肝下型5例,肝内型3例。19例患者手术成功,1例术中死亡。术后病理分期(Robson分期)ⅢA期19例,ⅢC期1例。术后病理透明细胞癌17例,孔头状腺癌2例,血管平滑肌瘤1例。18例获得术后随访4~70月,平均38个月,2例分别于术后18、23个月因癌死亡,16例无瘤生存。结论手术是肾癌合并腔静脉癌栓的有效治疗方法,提高手术技巧和围手术期处理可增加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枸橼酸西地那非治疗骨盆骨折尿道损伤后阴茎勃起功能障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枸橼酸西地那非(枸橼酸西地那非)是目前治疗阴茎勃起功能障碍(ED)的首选药,探讨其治疗骨盆骨折尿道损伤后阴茎勃起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23例骨盆骨折尿道损伤后ED患者,分别进行国际勃起功能问卷(IIEF-5)评分、夜间阴茎涨大试验(NFT试验)和罂粟碱试验,简单区分为心理性因素为主的ED和器质性因素为主的ED,分别进行心理辅导+小剂量枸橼酸西地那非治疗和常规剂量枸橼酸西地那非治疗。结果:患者损伤前后IIEF-5评分分别为24.3和8.4分,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lt;0.01,f=24.5)。经检查23例患者中,2例(2/23,9%)为心理性因素为主的ED,21例(21/23,91%)为器质性因素为主的ED。经相应治疗后心理性ED为主的2例均显效。器质性:ED为主的21例中,显效3例(3/21,14%);有效12例(12/21,57%);无效6例(6/21,29%)。总疗效:显效5例(5/23,22%);有效12例(12/23,52%):无效6例(6/23,26%)。结论:该诊断治疗方法简便、快速,疗效满意,并且可以节省检查和治疗的费用。 相似文献
15.
勃起功能障碍诊治的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1引言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ED)是指阴茎持续不能勃起或虽能勃起但不能维持勃起,从而没法达到满意的性生活状况,病程至少3个月以上。最新的定义中包含有性生活的“满意”,也就是说,阴茎不但要能达到足以插入女方阴道的勃起,而且还要维持一定或足够的时间。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有关ED的研究备受关注。以下就近年有关的新进展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肾脏尤文氏肉瘤的病理学特点及临床诊治。方法:对2例肾脏尤文氏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文献。1例为33岁男性,因"体检发现左肾肿物3d"入院,CT检查示左肾下极类圆形肿块,平扫中等密度,内见多个斑片低密度区,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强化明显,考虑肾癌,入院后行腹腔镜下肾癌根治术;另1例为55岁男性,因"反复镜下血尿2年余"入院,CT检查示左肾中部肾盂旁圆形肿块,平扫稍高密度,与肾实质分界欠清,增强扫描均匀强化,动脉期强化明显,考虑肾癌,MRI在T1W1呈等、稍低信号,T2W1呈混杂信号,考虑肾癌,入院后行经腰部肾癌根治术。结果:术后病理诊断均为肾脏尤文氏肉瘤,前1例术后长短周期交替进行化疗(短周期为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吡柔比星,每天一次,连续2d;长周期为异环磷酰胺+依托泊苷,每天一次,连续6d),共行6个周期,周期间隔21d。化疗过程顺利,未行放疗。随访14个月,复查B超、CT等未见复发或转移。后1例术后患者及家属拒绝放疗、化疗,也不同意靶向治疗。随访3个月无复发或转移。结论:肾脏尤文氏肉瘤是一种临床罕见、来源于神经外胚层高度恶性软组织肿瘤,影像学上无特异性表现,诊断主要依据病理形态学特征及免疫组织检查,治疗上以手术切除加化疗、放疗为主,但预后不佳,有效的治疗方法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18.
19.
白细胞介素-12基因修饰对树突状细胞表面分子表达及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白细胞介素(IL)-12基因修饰对树突状细胞(DC)表面分子及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方法 采用重组逆转录病毒介导IL-12基因修饰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来源的Dc;ELISA法检测各组DCs和各组T细胞上清中IL-12、IL-10、IFN-γ因子的分泌水平;流式细胞仪(FACS)分析各组DC表面CD83、CD86的表达;MTT法检测DC刺激同源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统计学分析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 IL-12基因修饰使得DC高表达CD83和CD86分子,分泌高水平IL-12及IFN-γ,但对IL-10因子的分泌无明显影响,刺激同源T淋巴细胞增殖明显,诱导激活的T细胞上清中IFN-γ水平显著增高、IL-10分泌水平显著降低.结论 经IL-12基因修饰后的DC表型成熟,分泌IL-12及IFN-γ的能力增强,对IL-10因子的分泌无影响,能抑制T细胞分泌IL-10因子,优化抗原提呈的微环境.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手助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手助腹腔镜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31例,其中利用手助操作通道的切口行回肠膀胱术24例,原位回肠新膀胱术7例;并观察围手术期的恢复情况及近期疗效.结果 31例手助腹腔镜下根治性膀胱切除均获成功,手术时间245~530 min,平均365.7 min;出血量100~500 ml,平均250.9 ml.其中3例需输血,输血率为9.7%.术后进食时间为2~15 d,平均4.3 d.住院时间平均19.7 d(9~83 d).术后6例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占19.4%.31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18个月(1~38个月),2例回肠膀胱切口疝,1例输尿管新膀胱吻合口狭窄.肺部转移及局部复发并全身转移各1例,带瘤生存.肿瘤转移死亡1例,猝死1例.其余27例无瘤存活.结论 手助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尤其在复杂的根治性膀胱切除术中可以减少手术出血,降低手术难度,有效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