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1篇
综合类   90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作者采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免疫印迹技术,对黄疸出血群赖型017株和601株、七日热群七日热型156株、澳洲群澳洲型620株以及塞马伦群帕托克型Patoc Ⅰ株等5株钩体外膜进行分析。检测到具有免疫保护作用和抑制钩体粘附作用的单克隆抗体E_4B_7D_5能特异地识别赖型017株和601株钩体外膜的34.5kd和39.5kd两条蛋白带,而同其余3株钩体外膜蛋白无反应。由此提示该两条蛋白带可能为钩体外膜保护性抗原。  相似文献   
92.
93.
用黄疸出血型O_(17)株钩端螺旋体原培养液,经浓液10倍后,以每支豚鼠静脉注射2毫升,待感染豚鼠引起口鼻涌血而死亡后,立即取肝、肾、心组织固定,以1u厚的薄切片作光学定位观察,超薄切片经染色后电镜观察,其结果显示这些器官和组织之中含有较多的钩端螺旋  相似文献   
94.
重组钩端螺旋体基因疫苗与不同毒力钩体交叉免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欲了解赖型钩端螺旋体 (简称钩体 )基因多肽疫苗与我国主要 7群不同毒力致病钩体间的交叉免疫情况。方法 常规制备不同毒力钩体超声变性抗原及钩体基因疫苗兔抗血清和全钩死疫苗 (WCV)兔抗血清。以WCV抗血清与各株钩体反应为阳性对照 ,以非致病钩体、PT7- 7(多肽疫苗保护性抗原基因DNA片段质粒载体 )与WCV抗血清反应为阴性对照 ,进行EIA测定。结果  (1)多肽基因疫苗抗血清与强毒力钩体 (黄疸出血型、秋季热型、澳洲型、巴叶赞型 )具良好的免疫交叉反应(效价为 1/ 5 2 42 88~ 1/ 12 80 0 ;WCV抗血清效价为 1/ 2 6 2 144~ 1/ 6 40 0 )。 (2 )多肽基因疫苗抗血清与弱毒力钩体 (犬型、流感伤寒型、七日热型、波摩拿型 )也具良好的免疫交叉反应 (效价为 1/ 2 5 6 0 0~ 1/ 12 80 0 ;WCV抗血清效价为 1/ 2 5 6 0 0~ 1/ 6 40 0 )。 (3)多肽基因疫苗抗血清与非致病钩体 (PatocI)、PT7— 7质粒载体阴性对照无明显免疫交叉反应 (效价分别为 1/ 16 0 0 ,1/ 2 5 6 ;WCV抗血清效价分别为 1/ 32 0 0 ,1/ 5 12 )。结论 赖型钩体基因重组疫苗抗血清与不同毒力致病钩体具良好的免疫交叉反应。提示 :该基因重组多肽疫苗有可能对我国主要流行之 7群钩体感染具完全交叉保护 ,从而弥补了全钩死疫苗仅对部分钩体有  相似文献   
95.
目的对赖型钩体DNA疫苗包括内鞭毛蛋白基因和质粒DNA表达载体的CpG特定结构进行分析,为DNA疫苗免疫机制的阐明和提高DNA疫苗的效能奠定基础.方法以flaB2与VR1012构建重组DNA的免疫原,对内鞭毛蛋白基因(flaB2)及质粒DNA表达载体(VR1012)全核苷酸序列进行计算机分析.以flaB2与VR1012构建重组DNA进行NZW兔免疫原实验及豚鼠保护实验.结果flaB2共846bp,G+C%为47.9%;赖型钩体全基因组G+C%为36.8%,内鞭毛的G+C%比基因组高;CG特定核苷酸序列共51个,平均16.59%个bp有1个;flaB2中CpG的"C”的侧翼为两个嘌呤,"G”的侧翼为两个嘧啶共3个,分别为GACGCT1个,GACGTC1个,GACGCC1个;质粒DNA表达载体VR1012共4914bp,G+C%为49.4%,CG特定核苷酸序列共250个,平均19.66个bp有1个,VR1012中CpG的"C”的侧翼为两个嘌呤,"G”的侧翼为两个嘧啶共16个,分别为GACGTC5个,GACGCT2个,GACGCC1个,GACGTT1个,GGCGTT2个,GGCGCT2个,GGCGCC1个,AACGCT1个,AACGCC1个和特别重要的TGACGTCA4个和TAACGCCA有1个,位于5′端456-463;509-516;592-599;778-785,486-493;4个TGACGTCA和1个TAACGCCA均位于5′端且相对集中.TCG分散共53个,TCGTCG共1个,位于1873-1878,NZW兔免疫原实验及豚鼠保护实验的结果表明,加强注射接种后3周"VR1012+flaB2”组动物抗体效价增高(16倍),试验组存活率为90%.结论研究结果表明赖型钩端螺旋体内鞭毛蛋白基因及其质粒DNA表达载体构成的DNA疫苗具有明显的免疫原性和免疫保护作用,经DNA分析表明DNA疫苗中特别是质粒表达载体含有TGACGTCA等特定结构,是提高DNA疫苗免疫效能,减少疫苗免疫接种剂量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96.
采用低浓度非离子型去污剂TritonX-114(TX-114)抽提和分离问号状钩端螺旋体(钩体)黄疸出血群赖型017株(017),选择性地将钩体外膜蛋白分离为TX-114疏水相和亲水相两个部分。疏水相外膜蛋白含5条主要蛋白区带,其分子量分别为66kd、39kd、35kd、27kd和16kd,其中仅39kd外膜蛋白区带可特异地分别被抗全017血清、抗017外膜血清和抗017保护性单克隆抗体E4B7G5所识别。本研究结果表明经TX-114抽提分离的39kd疏水外膜蛋白为017钩体稳定的免疫原,在研究钩体保护性抗原和构建基因工程疫苗中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97.
目的 筛选钩体核酸疫苗的候选株 ,并从基因水平解释钩体血清型的特异性。方法 通过 PCR方法扩增赖型 0 17株及七日热型 5 6 6 10株钩体的内鞭毛蛋白 (fla B)基因 ;经 T/A快速克隆法将 PCR产物连接于PGEM- T Easy Vector载体。用 α-互补法、PCR法及酶切分析鉴定重组质粒 ,获得了重组质粒 p DHTF0 17和p DHTF6 10 ;双脱氧终止法对两个重组质粒中的克隆化 fla B基因进行测序。结果 两型 fla B基因长 85 2 bp,编码2 83个氨基酸。两个基因的限制性内切酶位点相似 ,含多个常见酶切位点。基因编码的蛋白质预测相对分子质量为31.3× 10 3。结论 几个血清型的 fla B基因同源性达 90 %~ 99%。  相似文献   
98.
四川省夹江县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夹江县位于四川盆地的西南 ,青衣江下游 ,岷江中游流域的丘陵地带 ,境内沟渠纵横 ,气候温和 ,雨量充沛 ,湿度较大 ,5~ 10月降雨量约为 12 0 0mm ,7~ 9月降雨量占全年的76 %以上。境内总面积约 74 6km2 ,2 2个乡镇 ,人口 348835。境内适宜于各种农作物的生长 ,以中稻为主。植被丰富 ,有利于啮齿动物 (鼠类 )的繁殖。鼠带钩体率达 2 0 %~ 30 %。早在 195 7年已证明夹江县有钩体病的病原体〔1〕。 1971年夹江县发生一次罕见的稻田型钩体病暴发流行 ,患者死亡原因均为肺大出血引起的窒息 (后来命名为肺弥漫性出血 ,简称PDH)。 1971年首次在…  相似文献   
99.
目的:分析我国山丘疫区和平原疫区利什曼原虫分离株分子核型。方法:脉冲场电泳。采用1%琼脂糖凝胶,电压6V/cm,0.5×TBE,14℃,脉冲时间60s,电泳15h和脉冲时间90s,电泳9h。结果:各个分离株均分离出分子量范围在200kb-2200kb的EB染色条带为15条左右,其中6个山丘疫区分离株之间的核型相似,且犬 株与人株的亦相似,并与L.infantum的核型接近;2个平原疫区分离株之间的核型相似;山丘疫区与平原疫区分离株之间的核型不同。结论:山丘疫区分离株之间和平原疫区分离株之间均各自存在着同源性,山丘疫区分离株与L.infantum之间存有部分同源性,但两个疫区分离株之间存在着异源性;保虫宿主——家犬,是我国山丘疫区内脏利什曼病的重要传染源。  相似文献   
100.
赖型钩体基因重组多肽疫苗动物免疫保护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为人兽共患病。由强毒力钩体017株所致的钩体病肺弥漫出血型(PDH)可使病人口鼻涌血,窒息死亡。现所用全钩体死疫苗(WCV)或外膜疫苗免疫不完全,故寻找新疫苗已成为当务之急。循此宗旨,作者构建了强毒力钩体017株基因库,筛选出重组质粒PDJt(含017株钩体1-811kbDNA片段,DNA测序推测有2个读码框架,载体是pT77)表达蛋白称p68,相对分子质量为68×103,属钩体外膜蛋白,经免疫学证实具良好免疫原性(豚鼠血清效价1524288,新西兰白兔血清效价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