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26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16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原位肝移植术后肺曲霉菌病2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1 病例报告例1 男,3 9岁。因急性重症肝炎并肝功能衰竭行原位肝移植术。既往有10余年吸烟史,术前曾行血浆置换1次,人工肝治疗2次。术后第3天出现咳白色黏液痰,体温波动在3 6.7~3 8.2℃。术后第3天痰培养示大肠埃希菌,术后第7天血培养有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生长,改用万古霉素(稳可信2g/d)治疗后仍有咳嗽、低热。术后2周痰培养发现真菌,血培养无菌生长。胸片示双中、下肺散在斑片状模糊影。予以氟康唑( 2 0 0mg/d ,首剂加倍)。治疗1周后痰培养真菌少量,复查胸片仍示双肺感染进展,患者咳嗽加剧并胸闷、气促。胸部CT检查发现双肺多发结节…  相似文献   
62.
肾移植术后合并重型肝炎临床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龚朝阳  张懋祖  成柯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0):1190-1191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重型肝炎病因、治疗及预防。方法:对330例肾移植患者所发生的8例肾移植术后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6例患者为慢性重型肝炎,2例患者为急性重型肝炎。病毒学检测均有乙肝病毒感染且病毒处于复制状态,8例均于移植术前感染,经积极治疗后,6例患者死亡,好转2例。结论:重型肝炎是肾移植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主要病因为乙型肝炎病毒及免疫抑制剂的毒性,术后密切监测肝功能及环孢素A(CsA)浓度、HBVDNA的滴度,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加强预防,提高人肾存活率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自体肝移植(liver autouransplantation,LA)围手术期相关技术,规范LA的诊治流程。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2007年间18例接受LA手术患者的病例资料,初步总结LA手术适应证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与处理的经验。结果18例LA术中、术后共计各类并发症13例次,其中术中心律失常和术后出血、胸水、胆漏、败血症、小肝综合征等是围手术期常见并发症。结论LA较常规肝切除并发症多,如能及时诊断处理并不影响围手术期疗效。该技术为常规难以切除或切除困难的肝占位性病变开辟了新的技术径路,远期疗效尚在随访中。  相似文献   
64.
目的 研究肝静脉合干以及在下腔静脉(IVC)注入的解剖与分布,从规范背驮式肝移植技术角度将其分型.方法 收集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卫生部移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0年5月至2007年8月施行的248例背驮式肝移植(PBLT)资料.在移除病肝时观察每例患者肝静脉在第二肝门合干以及注入下腔静脉的解剖情况,观察肝短静脉在第三肝门注入下腔静脉的解剖情况.结果 本组248例肝病切除术中观察到肝静脉合干及注入下腔静脉的解剖情况为:左中肝静脉合于142例、右中肝静脉合干54例、三支分别注入34例(18例非水平轴面注入IVC,16例同水平轴面注入IVC)、三支肝静脉合干14例、各肝段肝短静脉分别注入4例.作者按肝静脉合干及注入IVC解剖情况将其分为五型:Ⅰ型(左中合干型)57.2%、Ⅱ型(右中合干型)21.7%、Ⅲ型(三支合干型)5.6%、Ⅳ型(分别汇入型)13.0%(其中ⅣA型16例,占6%,为同轴水平汇入;ⅣB型18例,占7%,为非同轴水平汇入)、Ⅴ型(肝段型)1.6%.结论 Ⅰ、Ⅱ、Ⅲ型可常规行经典式背驮式肝移植.Ⅳ型(ⅣA型)有近50%的肝静脉同轴水平注入IVC(同轴水平注入IVC占本组病例6%),可三支成型常规行经典背驮式肝移植(CPBLT).ⅣA型常规行CPBLT效果好.部分Ⅳ型(ⅣB型)和Ⅴ型仅能行供、受体IVC端侧或侧侧的改良背驮式肝移植(APBLT),或行经典式原位肝移植(classic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COLT),亦可结扎或缝扎各HV分支,在供、受体IVC后、前正中行梭形切口或三角型开孔吻合.根据HV合干与非合干汇入IVC的解剖状况,将其分型,并根据HV分型可规范PBLT手术技巧.  相似文献   
65.
肝移植术后早期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1月内导致高胆红素血症的原因,并提出其防治措施。方法通过对41例原位肝移植患者1月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及移植肝病理学检查等资料回顾性分析,确定肝移植术后早期高胆红素血症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结果本组术后早期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原因包括:保存(含再灌注损伤)(35例,85.4%),胆道并发症(18例,43.9%),急性排斥反应(13例,31.7%),血管并发症(5例,12.2%),感染并发症(20例,48.8%),术前高胆红素血症(12例,29.2%),药物毒性反应(4例,9.8%)。通过对其原因及时处理,于术后满1月时28例高胆红素血症基本消失,临床治愈率为68.3%(28/41),6例效果不明显,7例死亡。结论肝移植术后早期高胆红素血症通常是多种原因同时或相继作用所致,其中保存及再灌注损伤、胆道并发症、急性排斥反应以及感染并发症是最常见的原因,早期病因诊断、根据不同的病因作相应的处理是提高其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6.
老龄活体供肾移植55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老龄活体供肾移植的供受体围手术期并发症、近远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2004年4月至2009年4月共完成285例活体肾移植,其中供体年龄≥ 55岁55例(老龄组),供体年龄< 55岁230例(中青年组),比较两组供受体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肾功能恢复情况、急性排斥反应(AR)及肾功能延迟恢复(DGF)发生率、人/肾存活率之间的差异.结果:两组供体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术后1周平均血肌酐值(SCr)和肾小球滤过率(GFR)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 > 0.05).老龄组受体术后SCr恢复时间、AR和DGF发生率分别为(3.77 ± 1.73)d、21.82%和3.63%,中青年组分别为(3.23 ± 1.97)d、26.64%和3.27%,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老龄组受体术后1、2年SCr高于中青年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受体术后1、2年人/肾存活率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术前严格控制老龄活体供体纳入标准、对供体进行全面系统的综合评估,老龄活体供肾移植与中青年活体供肾移植具有相似的近远期疗效,可作为缓解当前供体需求紧张的一种安全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67.
刘炼  成柯  任祖海 《实用预防医学》2007,14(4):1199-1201
目的探讨他克莫司对肾移植术后患者血钙水平的远期影响。方法将我院2002-2004年接受肾移植手术的124例患者,按免疫抑制方案不同随机分两组:观察组(他克莫司 MMF 强的松,n=58);对照组(环孢素A MMF 强的松,n=66)。比较两组患者肾移植2年后的血钙水平及高钙血症发生率。结果FK506治疗组和环孢素A组肾移植术后高钙血症发生率分别为5.17%和13.63%,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肾移植患者术后应用他克莫司比环孢素A可有效降低高钙血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8.
目的 探讨自体肝移植术中、术后并发症及防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0月至2011年12月本中心完成的36例自体肝移植术.其中恶性肿瘤患者23例,良性疾病患者13例.总结术中、术后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包括胆瘘、小肝综合征、出血、肺水肿及肺部感染等.术中严重并发症包括2例心跳骤停.2例在术后并发小肝综合征,其中1例发生急性肝功能衰竭,改行异体肝移植,2例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并顺利出院.36例患者自体肝移植术后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5%、71%、68%.其中恶性肿瘤患者自体肝移植术后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5%、59%、54%.结论 通过完善的术前评估,可降低自体肝移植患者术后肝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术中、术后及时预防和处理严重并发症,可降低围手术期病死率,为自体肝移植患者的长期存活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69.
背景:随着新型免疫抑制的使用和围手术期处理水平的提高,再次肾移植疗效已得到很大提高,然而与首次移植相比,再次肾移植面临更多的危险因素。目的:评价再次肾移植的疗效,分析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方法:回顾分析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湘雅移植医学研究院2001-04/2009-06再次肾移植患者68例的临床资料,用Kaplan-Meier法计算人/肾存活率并与同期首次移植患者的人/肾存活率对比分析,选用可能影响再次肾移植疗效的12个临床指标,Log-rank检验和Cox回归模型分别进行预后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与结论:全组随访6~86个月,随访期间死亡10例(14.7%),移植肾失功18例(26.5%)。再次移植组1,3,5年人/肾存活率分别为94.1%/89.7%,87.3%/80.5%,80.3%/68.7%,对照组为96.3%/94.5%,90.5%/85.4%,83.8%/75.6%,再次肾移植人/肾存活率均低于首次移植,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首次移植肾存活时间、群体反应性抗体峰值、HLA抗原错配、急性排斥、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和免疫诱导与再次移植肾存活有关;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首次移植肾存活时间、群体反应性抗体峰值和HLA抗原错配是影响移植肾存活的独立因素。随着再次肾移植前后处理水平的提高,再次移植可获得与首次移植近似的疗效;首次移植肾存活时间、群体反应性抗体峰值和HLA抗原错配是影响再次肾移植预后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0.
目的:调查肾移植患者服用他克莫司后高血压的发生率,并探讨移植后高血压与他克莫司的服用剂量、血药浓度及血药浓度/剂量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以他克莫司进行治疗的肾移植患者200例,测量患者的血压。然后从中随机抽取53例高血压患者和53例正常血压患者,待患者服用他克莫司至少3d后,运用微粒子酶免疫分析(MEIA)法测定他克莫司谷浓度,分析他克莫司剂量、血药浓度与血压水平的相关性,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他克莫司剂量、血药浓度及血药浓度/剂量的差异。结果:在200例肾移植患者中,104例患者(52.0%)患有移植后高血压;他克莫司日剂量与患者的SBP呈正相关(r=0.216,P<0.05),而剂量与DBP,血药浓度与血压水平均无相关性;高血压组他克莫司的服用剂量明显高于正常血压组[(3.11±1.49)mg/d∶(2.42±1.07)mg/d,P<0.05];谷浓度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组患者的谷浓度/剂量明显低于正常血压组[(2.94±1.57)ng.d/mg.mL∶(3.95±3.02)ng.d/mg.mL,P<0.05]。结论:肾移植患者的SBP与他克莫司日剂量具有明显相关性,服用更高剂量他克莫司的患者更易发生高血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