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26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16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41.
42.
43.
目的 探讨肋弓下腹膜后腔无肝素开放切取活体供肾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2003年5月~2008年5月期间行肋弓下腹膜后腔134例无肝素切取供肾(无肝素组)及82例肝素抗凝切取供肾(肝素抗凝组)效果.结果 2组均成功切取活体肾,手术时间110~200 min,热缺血时间10~20 8,2组移植肾后各有一例出现肾功能延迟恢复(DGF).2组供肾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无肝素组出血少.结论 肋弓下腹膜后腔无肝素开放切取活体供肾方法安全可靠,供肾质量好.出血少.  相似文献   
44.
探讨肝移植术后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病原菌的耐药性等流行病学特点。45例肝移植手术术后细菌性感染的发生率为71.1%,其主要病原菌分别为粪肠球菌(70/398)、阴沟肠杆菌(64/398)、真菌(59/398)、大肠杆菌(56/398)。病原菌具有多重耐药与高耐药性的特点,碳青霉烯类、糖肽类抗生素仍分别是革兰氏阴性杆菌与革兰氏阳性球菌最有效抗生素,预防细菌性感染的发生与合理使用抗生素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5.
肾移植受者体内存在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抗体阳性既影响手术又易发生排斥 反应,还能影响移植肾的长期存活。行第3次肾移植,双侧髂窝及髂血管均遭到破坏。由于粘连重、瘢痕形成多、容 易损伤血管及肠管等,所以无论是手术血管的选取还是分离均非常困难。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收治1例HLA抗体强阳 性,2次切除移植肾行第3次肾移植患者,术中成功处理移植空间少及血管疤痕粘连等问题,避开敏感位点,运用利 妥昔单抗、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及甲泼尼龙处理抗体,术后利用免疫功能检测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等。术后 患者肌酐、尿量趋向平稳,随访16个月移植肾功能良好。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肋弓下腹膜后腔无肝素开放切取活体供肾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3年5月-2008年5月期间行肋弓下腹膜后腔134例无肝素切取供肾(无肝素组)及82例肝素抗凝切取供肾(肝素抗凝组)效果。结果2组均成功切取活体肾,手术时间110~200min,热缺血时间10~20s,2组移植肾后各有一例出现肾功能延迟恢复(DGF),2组供肾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无肝素组出血少。结论肋弓下腹膜后腔无肝素开放切取活体供肾方法安全可靠,供肾质量好,出血少。  相似文献   
47.
目的 回顾性分析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肝移植受体移植术前的危险因素,并探讨肾脏替代治疗(RRT)作为其移植前过渡治疗措施的价值. 方法收集2001年1月-2008年1月在卫生部移植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由于急性肾功能衰竭而接受RRT的肝移植受体患者,依据不同预后对肝移植受体的临床特征进行分组对比分析;按接受不同RRT种类对肝移植受体的临床特征进行分组对比分析.用逻辑回归法分析能预测合并肾功能衰竭肝移植受体病死率的指标.对数据进行f检验、χ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在接受RRT的患者中,有31.25%的患者因为肝移植而生存或者出院,68.75%的患者在等待移植期间死亡.死亡组患者与移植组相比,有更高的多器官功能障碍评分(4.98±2.32与4.45±2.02,P=0.008)、更低的平均动脉压[(56.5±7.1)mm Hg与(65.4±12.9)mm HgP=0.040;1 mm Hg=0.133 kPa].RRT的平均治疗天数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组和间歇血液透析组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与间歇血液透析组相比,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组有更高的多器官功能障碍评分(4.82±2.12与3.45±1.91,P=0.040)、更低的平均动脉压[(56.0±14.2)mm Hg与(68.5±15.3)mm Hg,P=0.002]、更低的血清肌酐浓度[(320.12±185.15)μmol/L与(420.55±158.32)μmol/L,JP=0.008].肾功能衰竭受体术前平均动脉压越低,则死亡风险越高. 结论对患有急性肾功能衰竭的肝移植受体应用RRT是可取的.尽管病死率仍高,但可使部分患者得以肝移植而生存.  相似文献   
48.
通过将临床医疗中术者负责制引用到外科手术学实验教学当中,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增强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相似文献   
49.
原位肝移植术后近期感染分析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1个月内感染的诊断、预防。方法: 回顾分析38例次原位肝移植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导致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 全组18例患者出现29例次感染,感染率为47.4%(18/38)。所有感染均出现在术后3d以后,感染部位肺部占37.9%(11/29),腹腔24.1%(7/29),血液17.2%(5/29),胆道13.8%(4/29),泌尿系统3.4%(1/29),肝脏3.4%(1/29)。感染菌株中阴沟肠杆菌占27.6%(8/29),大肠埃希菌24.1%(7/29),金黄色葡萄球菌20.7%(6/29),表皮葡萄球菌10.3%(3/29),肺炎克雷伯菌6.9%(2/29),白色念株菌6.9%(2/29),粪肠球菌3.4%(1/29)。感染病死率38.9%(7/18)。上腹部手术史、手术持续时间、输血量、胆道重建方式、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延迟、术后持续高血糖是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围术期肠道去污治疗是预防感染的保护因素。结论 : 感染是影响肝移植生存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减少各种危险因素及围术期肠道去污治疗有助于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0.
肝移植术后细菌性感染的病原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肝移植术后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及病原菌的耐药特征。方法:分析肝移植术后感染的主要病原菌,运用三维试验检测主要革兰阴性杆菌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ESBLs)、AmpC酶等产生情况与变化,以头孢硝基噻吩显色法、琼脂稀释法检测肠球菌的β-内酰胺酶和Van基因。结果:肝移植术后感染主要病原菌为粪肠球菌(15.0%)、阴沟肠杆菌(13.9%)、真菌(13.3%)、大肠杆菌(10.7%)。阴沟肠杆菌和大肠杆菌的ESBLs酶检出率分别为32.4%和36.8%;AmpC酶的检出率为33.8%和10.5%,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的Van基因检出率分别是VanA 7.5%和11.1%,VanB 3.8%和7.4%,VanC 1.3%和0。结论:肝移植术后以肠源性感染为主,产ESBLs与AmpC酶是肝移植术后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的主要机制,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在肝移植术后的检出率增高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