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18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目的]探讨脑电图检查在小儿抽动症的诊断、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确诊为小儿抽动症的脑电图特征.[结果]脑电图正常范围者占72.4%(42/58),异常27.6%(16/58):背景活动轻度非特异性异常12例(占异常病例75%),包括基本节律较同龄儿童偏慢,α波指数减少,散在慢波如θ波增多;阵发性异常4例(占异常病例25%),表现为清醒期额区、中央区、颞区少量散发棘波、尖波、棘慢波.描记时实时记录抽动发作28例,但同期常规脑电图或动态脑电图均未发现有同步的发作性异常波,抽动前后比较脑波无明显变化.[结论]脑电图检查可为小儿抽动症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重要依据,是一项重要的辅助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2.
13.
外伤性肺囊肿的X线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X线诊断外伤性肺囊肿进行探讨。方法 追踪观察 1 5例外伤性肺囊肿患者 ,并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1 5例病例中 ,1 1例为多发 (占 73 .3 % ) ,4例为单发 (占 2 6 .7% )。右肺上叶和左肺下叶为多。结论 X线检查是诊断外伤性肺囊肿的有效、便捷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多发性硬化的脑内病灶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及扩散张量白质纤维束成像(DTr)中的主特征及其量化分析。方法应用3.0T磁共振对临床确诊的10例多发性硬化(MS)患者及10名健康志愿者行常规头颅MRI和DT[扫描,选取MS病灶区域,即丘脑、内囊、胼胝体、半卯圆中心及顶叶典型病灶45处(丘脑5、内囊8、胼胝体10、半卵圆中心12、顶叶10);病灶旁正常脑白质部位(NAWM)以及健康志愿者与MS病灶相同部位作为感兴趣区,测量扩散张量参数值一FA值、ADC值及MD值,并对以上3组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多发性硬化病灶FA平均值0.29±0.10,ADC平均值(1.03±0.12)×10-9mm2·s-1,MD平均值(1.01±0.12×10-9mm2·s-1;NAWMFA平均值0.35±0.19,ADC平均值(0.85±0.01)×10-9mm2·s-1,MD平均值(0.89±0.13)×10-9mm2·s-1;健康自愿者FA平均值0.50±O.05,ADC平均值(0.72±O.04)×10-9mm2·s-1,MD平均值(0.73±0.04)×10-9mm2·s-1。MS组、NAWM组、健康志愿者组3组在丘脑和内囊2个部位上的MD、FA、ADC值存在差异,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在胼胝体、半卵圆中心、顶叶上的MD、FA、ADC值,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TI及DTF可以反映MS不同时期病灶的病理变化,为观测疾病演变和评价临床疗效等方面提供了有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脑电图在婴儿痉挛症的诊断和判断病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6例确诊为婴儿痉挛症的临床资料和脑电图,头颅CT、MRI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电图异常26例(100%),16例符合典型高峰失律,3例符合变异型高峰失律,7例为异常脑电图表现。16例脑CT异常,4例头颅MRI异常,6例隐源性IS脑CT和MRI检查均正常。结论:脑电图可作为婴儿痉挛症的早期诊断和判断病情、预后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应用同轴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聚乳酸己内酮共聚物[Poly(1-lactide-co-epsilon-caprolactone),P(LLA-CL)]导管,移植修复大鼠周围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 选取健康SD大鼠54只,随机分成3组,每组18只.先造成坐骨神经1.5cm缺损段,然后分别采用P(LLA-CL)导管桥接(A组)、硅胶管桥接(B组)、自体神经逆行原位移植(C组).分别在术后4、8、12周对大鼠进行大体观察、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肌肉湿重、再生有髓神经纤维计数、电镜观察,评价各组神经再生.结果 术后4周时A组再生神经已部分生长到导管的中部;8周时再生神经已通过神经导管,但再生的神经纤细;12周时再生神经粘连较轻,直径较粗.A组的坐骨神经功能指数、神经电生理、肌肉湿重和组织学观察等各项指标均略差于C组,但明显优于B组.结论 纳米聚乳酸己内酮神经导管具有促进神经轴突再生的作用,有望成为自体神经移植的替代材料应用于周围神经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一种新型壳聚楮衍生物--羟丁基壳聚糖对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粘连的预防作用.方法: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2%羟丁基壳聚糖组(A组)、3%羟丁基壳聚糖组(B组)及对照组(C组),每组12只.三组大鼠行L2椎板切除术后.A、B组于硬脊膜外分别注入2ml浓度为2%、3%羟丁基壳聚糖溶液,C组旷置,然后缝合切口.术后6周取材,大体观察硬膜外粘连情况,进行Rydell分级;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计算羟脯氨酸(hydroxyproline,Hyp)含量;切片行HE染色,观察硬膜外瘢痕增生情况,并行成纤维细胞计数.结果:术后6周A组及B组硬膜外粘连程度均较C组轻,Rvdell评分差异显著(P<0.05),而A、B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硬膜外瘢痕组织中Hyp含量分别为0.284±0.065μg/mg、0.302±0.109μg/mg、0.963±0.188μg/mg,A、B组含量均较C组少,差异显著(P<0.05),而A、B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织学观察见A组及B组与C组比较硬脊膜外胶原增生较少,瘢痕组织结构疏松,但三组成纤维细胞计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羟丁基壳聚糖能够有效阻隔大鼠硬膜外瘢痕组织,明显减少胶原组织增生,具有良好的预防硬膜外粘连的作用,有望成为一种新型防粘连生物医学材料.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初步探讨大鼠脊髓圆锥损伤后膀胱逼尿肌及其神经肌肉接头(neuromuscular junction,NMJ)组织形态学的变化规律。方法成年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六组,每组8只。分别为正常对照组,脊髓圆锥损伤术后4、6、8、10及12周组,依次记作A~F组。采用L4、5平面锐性横断性脊髓圆锥损伤的动物模型。分别于术后相应时间点取材,先作膀胱逼尿肌HE染色,以观测肌纤维截面积的变化规律;同时制作电镜标本,观察膀胱逼尿肌及其NMJ超微结构的变化规律;最后将逼尿肌行Masson三色染色,计算平滑肌及结缔组织所占的百分比。结果HE染色观察,大鼠逼尿肌肌纤维截面积在E、F组与A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射电镜观察,B~F组逼尿肌细胞外形、大小不一致,分布不均匀,排列走行紊乱;间质中大量排列紊乱的胶原纤维,粗面内质网明显扩张,线粒体水肿,且程度逐渐加重。逼尿肌NMJ透射电镜观察,B、C及D组可见其形态结构类似于A组,但线粒体及突触小泡的数量略少;E组可见明显退变的NMJ,突触小泡含量明显减少,伴有线粒体等细胞器减少;F组NMJ进一步退变,突触小泡含量进一步减少甚至缺如,细胞器减少或消失,并可见退变小体。Masson三色染色可见逼尿肌中结缔组织所占的比例在E、F组与A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E、F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鼠圆锥脊髓损伤术后10周可作为逼尿肌及其NMJ发生变化的时间节点,神经修复手术宜在此前完成。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神经源性膀胱排尿报警装置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产品设计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厚3mm/n、直径10mm/n的铁氧体永磁铁和直径分别为10、15、20mm/n的钕铁硼永磁铁,模拟腹壁厚度为2、3、4、5、6、7、8、9cm,永磁铁位置设定为0、1、2、3、4、5、6、7、8、9、10、11、12cm,测试腹壁厚度、永磁铁位置及其类型对神经源性膀胱排尿报警装置的影响。模拟腹壁厚度为2、3、4、5cm,永磁铁位置为2、3、4、5、6、7、8、9、10cm,测试地磁场对神经源性膀胱排尿报警装置的影响。结果报警仪指针角度与铁氧体永磁铁位置仅在腹壁厚度为2cm时成正相关(r=0.632,P〈0.05),而在3~9cm时无相关性(P〉0.05)。报警仪指针角度与钕铁硼永磁铁位置成正相关(r〉0.622,P〈0,05),且随永磁铁直径增大而增强,随腹壁增厚而减弱。地磁场的影响与人体朝向、永磁铁位置和腹壁厚度相关。结论影响神经源性膀胱排尿报警装置的主要因素包括永磁铁磁性和位置、腹壁厚度和地磁场,这些主要影响因素的合理配置可优化装置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