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9篇 |
免费 | 1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篇 |
妇产科学 | 3篇 |
基础医学 | 2篇 |
临床医学 | 16篇 |
内科学 | 14篇 |
神经病学 | 2篇 |
外科学 | 3篇 |
综合类 | 36篇 |
预防医学 | 9篇 |
药学 | 9篇 |
中国医学 | 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1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8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2篇 |
2011年 | 8篇 |
2010年 | 4篇 |
2009年 | 4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6篇 |
2005年 | 1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6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康复医患沟通,医护人员是主导而患者及其家属是主体.医护人员要积极主动地进行医患相互沟通,患者及家属一定要主动参与并配合诊疗才能促进医患关系良性发展,医护不是老师、不是神而是和患者同一战壕的战友,面对共同的敌人--疾病.康复诊疗对象多为慢性病或老年病患,疾病本身复杂可能合并各种疾病.康复疗程相对较长甚至需终身康复.年龄结构心理:康复的诊疗对象既可以是婴幼儿、老人、女人、男人,内、外、妇、儿科所有诊疗对象,诊疗对象结构给康复增加挑战,需医护人员具有较全面心理知识和技能. 相似文献
62.
医务社会工作在医院的日常管理和医疗服务中的功能和作用已被医疗机构和社会所认可.本文通过对医院引入医务社会工作的意义进行阐述,对在门诊部开展医务社会工作提出具体措施和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63.
64.
65.
目的本研究利用干扰素队列探讨慢性丙型肝炎治疗过程中利巴韦林(RBV)引起溶血性贫血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早期预测RBV相关溶血性贫血发生提供借鉴。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于北京佑安医院门诊及住院的慢性丙型肝炎且应用PEG-IFNα联合RBV方案抗病毒治疗患者235例,并在抗病毒治疗前进行血常规、肝功能、肝脏硬度值、HCV RNA、HCV病毒基因型及三磷酸肌苷焦磷酸酶(ITPA)基因型检测,在2、4、8、12周对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测。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RBV相关溶血性贫血发生的影响因素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据此建立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该模型对RBV相关溶血性贫血的预测价值。结果 2、4、8、12周时ITPA(rs1127354)基因型CC组Hb下降程度显著大于AA+AC组(P值均0. 05)。AA+AC型组与CC型组4周时Hb降低 30 g/L比例(2. 38%vs 39. 9%,X~2=23. 175,P 0. 001)、Hb水平100 g/L比例(0 vs 10. 88%,P=0. 0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随访2周Hb下降程度[比值比(OR)=1. 073,P 0. 001]、ITPA(rs1127354)基因型(OR=18. 920,P=0. 005)、基线Hb水平(OR=1. 032,P=0. 024)是4周Hb水平下降 30 g/L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ITPA(rs1127354)基因型CC型更易发生RBV相关溶血性贫血。ITPA(rs1127354)基因型、基线Hb水平及2周Hb下降程度可用来预测患者抗HCV治疗过程中RBV相关溶血的发生,从而实现早期预警,指导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66.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在控制2型糖尿病院内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针对2型糖尿病院内感染因素,加强对患者糖尿病健康教育、控制血糖、指导和督促患者做好生活护理和糖尿病足预防等方面进行基础护理指导;对我院近三年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共580例的院内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共发生院内感染43例,年感染率分别为9.4%、8.7%和5.5%,呈逐年下降趋势,经x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1).体会2型糖尿病院内感染与多种因素有关,加强护理干预可降低院内感染率. 相似文献
67.
目的 介绍非接触球囊导管标测系统 (EnSite 3 0 0 0系统 )指导心律失常标测与射频消融过程中激活凝血时间 (ACT)监测及国人有效延长时间控制的初步经验。方法 对 16例患者 (男 11例、女 5例 ) ,年龄 13~ 67( 40 5± 16 0 )岁。共运用该系统标测和指导消融 2 0次手术 ,患者基础ACT为 ( 12 2 3± 16 3 )s,在置入EnSite 3 0 0 0球囊导管前首次肝素剂量为 ( 44 0 0 0± 10 46 3 )IU ,使ACT延长至 ( 196± 3 1 4)s。根据ACT的结果予以追加肝素 ,首次追加剂量为 ( 142 5± 63 4)IU。手术时间为 ( 3 8± 1 7)h ,术中ACT时间为 ( 2 12 6± 2 6 8)s。结果 停用肝素后 1h拔管 ,无 1例出现血栓栓塞和出血临床表现 ,球囊表面未发现血栓附着。结论 运用EnSite 3 0 0 0系统指导心律失常的标测和消融时 ,国人ACT维持在 ( 2 12 6± 2 6 8)s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68.
目的探讨在凶险性前置胎盘(pernicious placenta previa)高危孕产妇剖宫产术分娩中发生大出血时,应用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IOCS)技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5月,于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产科采取剖宫产术分娩发生大出血时,接受IOCS技术治疗的凶险性前置胎盘孕产妇64例为研究对象。对本组64例孕产妇剖宫产术前和术后相关血液学指标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观察其IOCS的自体血液回输量、输血治疗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妊娠结局。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审批文号:2013伦理批第39号)。本研究征得孕产妇本人及其家属的知情同意,并且与其签署《自愿接受回收式自体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 结果①术后与术前相关血液学指标比较:本组64例采取剖宫产术分娩发生大出血孕产妇在剖宫产术后,血常规检测结果显示,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Hb)水平、血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均较术前显著降低,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t=9.25、9.66、9.64、6.95,均为P<0.001)。其凝血功能检测结果显示,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较术前显著延长,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则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t=-3.75、-4.16、4.20,P=0.001、<0.001、<0.001);肝、肾功能检测结果显示,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肌酐浓度,均较术前显著升高,而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水平及尿素氮浓度,则均较术前显著降低,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8、-2.07、14.96、10.72、11.89、2.13,P=0.024、=0.048、<0.001、<0.001、<0.001、=0.042),但是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②自体血液回输量:本组64例孕产妇剖宫产术中,采取IOCS的自体血液回输量为650 mL(200~1 350 mL)。③不良反应:本组64例孕产妇均未发生发热、蛋白尿、凝血功能异常等输血不良反应。④妊娠结局:本组64例孕产妇分娩的64例新生儿的生后1 min Apgar评分为(9.3±1.3)分,术后母儿情况良好,而且无一例新生儿发生不良妊娠结局。 结论采取IOCS技术治疗凶险性前置胎盘高危孕产妇剖宫产术分娩大出血,既可使孕产妇自身血液资源得到有效回收、利用,节约血液资源,亦可降低孕产妇发生异体输血不良反应风险,避免输注异体血液导致的传染性疾病,是一种经济、安全、有效的自体血液回收输血措施。对于IOCS技术是否值得在产科凶险性前置胎盘高危孕产妇的剖宫产术分娩发生大出血时推广应用,由于本研究样本量较小,而且没有设置对照进行研究,因此尚需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69.
应用多聚酶链反应方法检测67例淋巴系肿瘤的基因标志,以5例正常人和5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为对照。结果表明IgH基因重排只见于B细胞性肿瘤,具有B系特异性;TCRγ重排不仅见于T细胞,也可见于B细胞; 相似文献
70.
目的 分析布拉氏酵母菌治疗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脂联素(APN)、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Fibroscan(FS)受控衰减参数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本院10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干预方案的差异分为研究组(生活及行为方式的干预+布拉氏酵母菌,n=53)和对照组(仅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