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24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10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弥漫型肺动静脉瘘是一种罕见的肺血管发育畸形。由于病变十分细微而弥漫,常给诊断带来因难。本文报告我院收治的1例各种检查较完整的弥漫型肺动静脉痿,并结合文献对本病的临床症状及X线表现进行讨论。 患者女性,3岁。因颜面、口唇青紫一年半,进行性加剧一年入院。无家族史。体检颜面、口唇青  相似文献   
63.
作者测定了单纯室间隔缺损(VSD)患者手术前、后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形态及收缩末期左室壁张力与收缩末期容量之比(ESWS/ESVI),来评价左心室功能。材料与方法:受检者分为病人和对照二组。病人组77例均经心血管造影证实诊断。其中未手术的64例(年龄0.4~8.2岁),按左向右分流程度分大、中、小三组,其左向右分流量与肺循环量之比各为>50%(22例)、35~50%(24例)、 <35%(18例)。这三组年龄分别为0.8±0.1岁、8.4±0.4岁、5.6±0.4岁。手术治疗的13例(年龄0.4~1.2岁)术前均有症状,为大分流量,术后0.9~2.3年进行了心导管复查。对照组为27例川畸病患者,年龄为0.5~6.8岁,在急性期后0.3~1.3年作冠状动脉和左室造影,均无异常发现。  相似文献   
64.
65.
本文总结近10年来心导管及心血管造影检查809例的结果,其中手术557例,球囊导管房间隔造口术3例,肺动脉瓣狭窄扩张术7例,符合率99.26%。从前后5年心导管及心血管造影的年龄分布、先心病类型及手术结果的对比分析,显示检查及手术年龄越来越小,病种越来越复杂,而符合率越来越高。本文分析了误诊或漏诊原因及避免措施。  相似文献   
66.
目的评价急诊球囊房间隔造口术(BAS)对新生儿大动脉错位患儿抢救生命和姑息治疗的价值。方法2002年10月至2006年1月,我中心急诊行新生儿大动脉错位房间隔造口术12例,其中11例在心导管室X线透视下完成,1例在超声心动图图像实时导引下完成。对比手术前后心脏超声、动脉血气结果及临床症状。结果12例患儿术后心脏超声监测示房间隔缺损增大,直径达7~10mm,即刻动脉血氧饱和度升高,达77%~91%,代谢性酸中毒明显改善或得以纠正,临床缺氧症状改善。结论急诊球囊房间隔造口术对挽救大动脉错位新生儿的生命具有重要价值,并可为行大动脉调转术争取最佳手术时机和尽可能好的术前状态。  相似文献   
67.
目的分析主动脉弓离断(IAA)的发病情况,总结诊断和治疗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儿童医院1995—2004年收治的21例IAA患儿的临床资料。 结果21例IAA患儿年龄在12d至11岁(中位数1.5个月),男11例,女10例。占同期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0.1%。其中A型18例(占85.7%),B型3例(占14.3%),无C型病例。所有病例均合并粗大动脉导管未闭及大型室间隔缺损,其它伴发畸形包括继发孔房间隔缺损、主动脉瓣单瓣或两瓣畸形、主动脉瓣下狭窄。超声心动图明确诊断10例,提示IAA或重度缩窄8例,未提示主动脉弓病变3例,漏诊率为14.3%。21例中3例超声心动图诊断比较明确且患儿心功能差,未做心导管检查直接手术治疗,术中发现与超声心动图一致;9例施行手术治疗;2例分期手术均为年长儿,手术效果理想;余7例施行一期根治术(6例为3个月以下婴儿,1例为5岁男孩),其中4例手术顺利,术后恢复好,3例围手术期死亡,死亡原因分别为术后室颤、鱼精蛋白过敏和术后严重肺炎呼吸衰竭。 结论超声心动图为初步诊断IAA的重要方法,但有一定漏诊率,确诊宜结合心导管检查及心血管造影;婴儿期治疗采取一期根治术,病死率仍较高,围手术期并发症是导致死亡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8.
本院自1979年1月~1992年6月共收治川崎病138例,并对1987年1月~1992年6月住院的65例进行随访,重点总结川崎病的心血管系统的改变。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男85例,文53例。小于1岁32例(2%),1岁~2岁39例(28%),2岁~3岁19例(14%),小于4岁占85%。各年分布:1979年1例,1980~1985年每年2~10例,近7年(198~1992年)每年12~17例。二、临床表现(-)主要症状1.发热(100%)>5天101例,>14天36例,长期反复发热1例;2.颈淋巴结肿大102例(74%)g3.皮疹(94%)多形103例,猩红热样27例Z4.唇红破裂117例,杨梅舌80例,…  相似文献   
69.
82例晚期肺癌临床治疗体会河南省南阳地区医院肿瘤科徐素梅,梅廷兰,方怡先,张成辉,仝运科,贾文惠,刘青娥,刘玉芝,庄玉林指导柴群立近年来,肺癌的发病率不断上升,而肺癌的起病隐匿,发展快,早期不易诊断,能适应手术的病人只20%左右。所以,化疗已成为晚期...  相似文献   
70.
Harada评分预测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奚立  桂永浩  盛锋  徐素梅 《临床儿科杂志》2007,25(4):309-311,320
目的 探讨Harada评分对中国人群样本中川崎病(KD)合并冠状动脉病变高危因素判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参照KD诊断标准及Harada评分标准,回顾性分析187例KD息儿发病10d内白细胞(WBC)计数、红细胞压积(HCT)、C反应蛋白(CRP)、发热天数、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等各项指标;采用χ^2检验和多元回归分析,分别检验上述因素与KD合并冠脉损害的相关性;比较冠脉损害组与非冠脉损害组Harada评分的差异。结果发病10d内单因素分析发病年龄、WBC计数、HCT、CRP、心电图改变及发热天数与KD合并冠脉损害有密切相关性。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发病10d内CRP、发热天数与KD合并冠脉损害的发生独立相关。发生冠脉损害患儿Harada评分的平均分高于无冠脉损害者。结论 Harada评分可作为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一项预见性指标,也可作为中国人群川崎病患者早期是否应用静脉丙球的筛选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