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8篇 |
免费 | 0篇 |
国内免费 | 20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2篇 |
临床医学 | 12篇 |
内科学 | 14篇 |
外科学 | 1篇 |
综合类 | 25篇 |
预防医学 | 3篇 |
中国医学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1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1篇 |
2014年 | 1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4篇 |
2011年 | 3篇 |
2010年 | 4篇 |
2009年 | 3篇 |
2008年 | 3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2篇 |
2005年 | 1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6篇 |
1998年 | 2篇 |
1995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近年来 ,我院采用小剂量尿激酶治疗 5 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 ,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10 4例 ,其中男性6 6例 ,女性 38例 ,年龄为 43~ 80岁 ,平均年龄 6 1.5岁。患者均有心前区疼痛或胸闷症状。随机分为对照组 5 2例 ,治疗组5 2例。对照组组接受常规治疗 ,如休息、吸氧、硝酸酯类药物、钙离子拮抗剂、肝素、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静滴极化液。治疗组加用广东天普集团生产尿激酶 2 0万~ 40万 U入生理盐水10 0 ml内静脉滴注 ,于 30~ 40分钟内滴完 ,每日 1次 ,5~ 10天为 1疗程。停尿激酶后再用肝素 10 0 m g静… 相似文献
12.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
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ylori)感染的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作用。方法:H.pylori感染的消化性溃疡患者12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用埃索美拉唑镁+阿莫西林+呋喃唑酮三联抗H.pylori治疗,治疗组用上述三联抗H.pylori治疗+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观察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胃液pH值、胃内菌群变化、不良反应、溃疡及糜烂愈合情况,治疗结束后4周复查14C-尿素呼气试验,观察H.pylori根除率。结果:2组治疗后胃液pH值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胃液pH值≥4时,治疗组胃液细菌培养阳性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80.0%与97.4%,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1.7%与30%,P<0.05);治疗2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溃疡治愈率分别为80.0%与73.3%(P>0.05),治疗组糜烂治愈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68.7%与40.7%,P<0.05);治疗组H.pylori根除率高于对照组(PP分析分别为80.4%与62.3%,P<0.05)。结论:在抗H.pylori治疗时加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能减少胃内细菌生长,降低不良反应,提高H.pylori根除率,促进糜烂愈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幽门螺杆茵(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对GES-1细胞间隙连接通讯功能(gap junction intercellular communication,GJIC)的影响,探讨与GJIC功能异常有关的H.pylori菌株类型.方法:将临床培养分离的不同H.pylori茵... 相似文献
14.
胃癌和癌前病变患者细胞间隙连接改变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胃癌(gastric cancer,GC)和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PL)患者胃上皮细胞间隙连接超微结构改变,探讨其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riori,H.pylori)感染的关系.方法:对70例GC,88例PL,33例慢性浅表性胃炎(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CSG)患者,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碱性品红染色和14C尿素呼气实验以检测H.priori,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法检测H.py-lorii CagA基因,并以透射电镜观察胃上皮细胞间隙连接超微结构改变.结果:PL患者胃上皮细胞单位周长连接长度小于CSG患者,细胞间隙最小宽度大于CSG患者.GC患者细胞连接数、单位周长连接数与单位周长连接长度小于CSG与PL患者,细胞间隙最小宽度大于CSG;CasA H.pylori感染者细胞连接数、单位周长连接数与单位周长连接长度均小于CagA-日.pylori感染者,细胞间隙最小宽度大于CasA-H.pylori感染者.PL患者H.pylori根除者胃上皮细胞间隙缩小,细胞连接长度增加,其单位周长连接长度大于未根除者,细胞间隙最小宽度小于未根除者.结论:GC和PL患者胃上皮细胞间隙连接改变与H.pylori感染,特别是与CagA H.pylori感染有关,H.pylori根除可促进细胞间隙连接形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3种不同方法检测老年人幽门螺杆菌的临床效果。方法:分别用快速尿素酶试验(RUT法)、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Hp培养3种不同的方法检测120例因上消化道不适接受胃镜检查的老年患者Hp感染情况,分别计算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并比较不同上消化道疾病、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Hp阳性率。结果:120例老年患者中,52例为慢性胃炎(CG),Hp感染20例(38.4%);45例为消化性溃疡(PU),Hp感染37例(82.2%);23例为胃癌(GC),Hp感染9例(39.1%)。与慢性胃炎、胃癌相比,消化性溃疡的Hp感染率明显较高(P〈0.001)。不同年龄组Hp感染率不同,60~75岁组94人中,Hp感染46人(48.9%);〉75岁组26人中,Hp感染20人(76.9%),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中,Hp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UT法、14C-UBT法、Hp培养3种方法灵敏度分别为62.2%、77.4%和62.5%,特异度分别为69.6%、88.9%和71.4%;诊断效率分别为61.7%、70.0%和53.3%。RUT法、Hp培养与14C-UBT法相比,灵敏度及特异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所有患者中,消化性溃疡及年龄大的患者Hp阳性率较高。3种不同的检测方法中,14C-UBT法灵敏度、特异性及诊断效率最高,14C-UBT法是诊断Hp感染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40例门脉高压(PHT)患者胃粘膜内镜观察显示:粘膜充血水肿发生率为90%;“蛇皮”样改变和樱桃红斑发生率分别为65%和22.5%,远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CSG)组。PHT组腺细胞超微结构显示腺体萎缩,腺细胞分泌功能降低,而CSG组则无此改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成年人群中实施镇静性结肠镜检查时的镇静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180例接受镇静性结肠镜检查的患者,分为青年组(n=45,18~44岁)、壮年组(n=78,45~64岁),老年组(n=57,65~80岁).术前均给予咪唑安定0.02~0.03 mg/kg,异丙酚0.5~2.5 mg/k... 相似文献
18.
比较不同幽门螺杆菌(H.pylori)临床菌株对人胃黏膜细胞系GES-1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了解不同毒力菌株对胃黏膜的影响及致癌性。方法:选用临床分离自胃癌、胃炎患者的菌株各10例分别与GES-1细胞以不同浓度比例共培养,在不同时间点进行MTT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筛选出对GES-1细胞的增殖影响最大(A菌株)和最小(B菌株)的两株菌株,利用蒙古沙土鼠感染模型了解其导致胃黏膜病变情况及致癌性。结果:当细肜细菌浓度比为1:1,1:50共培养12h和细胞/细菌浓度比为1:50共培养24h时,分离自胃癌患者的麒H.pylori临床菌株可以不同程度地促进GES-1细胞增殖,与胃炎菌株组的吸光度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细肜细菌浓度比为1:50,1:200共培养时,胃炎菌株纽和胃癌菌株纽细胞凋亡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胃炎菌株组与胃癌菌株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筛选出的2株菌株感染蒙古沙土鼠模型后28周,A菌株引起蒙古沙土鼠胃黏膜肠化及癌变,与B菌株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来源的Hpylori临床菌株对GES-1细胞的增殖影响具有差异性,分离自胃癌黏膜的菌株可明显促细胞增殖,并可以引起蒙古沙土鼠严重的胃黏膜癌前病变及胃癌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分析维生素D受体和脂联素基因多态性和非酒精性脂肪肝易感性临床关系.方法 选取102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10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维生素D受体和脂联素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比较两组维生素D受体和脂联素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并分析其和非酒精性脂肪肝易感性临床关系.结果 观察组维生素D受体BsmI位点、脂联素45和276位点基因型分布情况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维生素D受体BsmI位点B等位基因频率远远低于对照组,而前者维生素D受体 45-T和276-G等位基因频率均远远高于后者,两组间各项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维生素D受体:bb基因型、脂联素45位点:TT 基因型以及丙氨酸转氨酶(ALT)、三酰甘油(TG)、合并高血压史、胰岛素指数(HOMA-IR)均为影响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维生素D受体和脂联素不同位点基因型分布在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存在明显异常,二者和其易感性存在紧密关联. 相似文献
20.
现代医学正处于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新时期。机体与社会、心理之间存在着连锁的交互作用。消化道肿瘤防治既要重视生物因素,又要重视心理社会因素。在临床实践中落实新医学模式.是广大医务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