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9篇
儿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11篇
口腔科学   61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55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27篇
中国医学   1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72.
肿瘤的发病率在逐年增加,而疼痛又是癌症最主要的症状之一,缓解癌症患者的疼痛,提高生活质量是癌症患者护理的主要目的之一,我科自2004年6月至2005年5月对53例疼痛患者,我们均予以心理分析,并予以相应的心理护理,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3.
引导骨再生在种植体周骨缺损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观察评估钛膜、Bio-oss骨粉引导种植体周围骨缺损骨组织再生的疗效。方法:选择种植区牙槽骨存在骨缺损的患者12例及即刻种植需引导骨再生的患者13例。植入种植体后,在骨缺损处植入自体骨与等量Bio-oss骨粉1:1,覆盖钛膜。术后1、2、3、4月进行X光检查及临床检查。二期手术时,取出钛膜,转移模型,进行金属烤瓷全冠修复或固定桥修复。半年后进行回访。结果:所有病历均未发现软组织瓣裂开、膜暴露、膜塌陷、膜移位及感染等并发症。只有1例因膜覆盖不够充分,新生骨组织量较少,其余病历骨缺损处均有大量骨组织生成,这些种植体都可作为修复基牙,可较好地恢复咀嚼功能。结论:钛膜、Bio-oss骨粉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以有效引导骨组织再生。  相似文献   
74.
目的:比较单纯块状自体骨移植与自体骨 GBR技术水平骨增量效果.方法:20 例上颌前牙区牙槽嵴骨量不足的患者进行了牙槽嵴骨增量手术,其中8 例患者仅采用下颌骨颏部供骨Onlay植骨(A组),12患者采用自体骨移植 GBR技术(B组).骨增量后牙槽嵴的厚度分别在术后即刻以及术后4~6 月进行了测量.结果:2 组患者皆在术后4~6月出现了移植骨的吸收,A组患者出现的骨吸收较B组患者更为明显(P<0.01).结论:自体骨移植 GBR技术骨增量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自体骨移植.  相似文献   
75.
引导骨组织再生技术在牙种植修复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引导骨再生技术在牙种植中引导骨再生修复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对80例牙槽骨骨缺损的患者采用植Bio-Oss小牛骨粉,盖Bib-Gide膜或钛膜,进行引导骨再生,修复骨缺损并行骨内种植体周的骨增量。结果 80例患者共植入90枚种植体,38例采用钛膜,42例采用Bio-Gide胶原膜;术后部份患者伤口裂开、膜暴露;Bio-Gide膜与钛膜的伤口裂开发生率分别为7.1%与21.1%。二期手术时观察膜下骨再生情况,无感染患者膜下的新骨生成较膜暴露者多,Bio-Gide胶原膜暴露后自行愈合情况较使用钛膜者理想。88枚种植体成功地完成骨整合并成功完成义齿修复,2枚种植体因钛膜暴露及感染失败。结论 Bio-Gide胶原膜及钛膜皆能有效地屏蔽软组织,引导骨再生,重建牙槽骨外形;术后无伤口裂开、膜暴露者有较好的骨再生效果;与钛膜相比,Bio-Gide胶原膜更为简便易用,出现过早裂开的比率也较少。  相似文献   
76.
上颌前牙区牙槽嵴骨劈开增量同期种植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评价骨劈开增宽上颌前牙槽嵴 ,同期植入种植体的临床效果。方法 :15例患者 ,缺失上前牙1~4颗 ,有充足的牙槽嵴高度 (>13mm) ,但牙槽嵴骨厚度仅2~3mm ,采用骨劈开术 ,形成唇侧骨瓣。在唇侧骨瓣与腭侧骨板间植入3.4~4.5mm直径的Frialit-2种植体共25枚,骨板间隙充填Bio -Oss骨粉 ,覆盖Bio -Gide胶原膜或纯钛膜 ,无张力下缝合黏骨膜瓣。术后第10天和6个月时拍X线根尖周片观察种植体骨结合状况 ,并于术后6个月时行Ⅱ期手术 ,翻开软组织瓣 ,检查骨增量效果和种植体稳固性 ,测量牙槽嵴骨的宽度和拆除钛膜。结果 :1枚种植体术后1个月脱落 ,其余种植体稳固 ,且完全被骨质包埋 ,X线根尖周片证实种植体骨结合良好 ,牙槽嵴宽度增加达3~5mm ,平均增宽4.4mm。Ⅱ期手术时种植体成活率96 %。24枚种植体完成金属烤瓷修复 ,经2年的追踪观察,无一种植体松动或脱落。结论 :当前牙区牙槽嵴骨厚度2~3mm时 ,采用骨劈开术增宽牙槽嵴 ,使植种植体获得同期植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7.
目的 研究狗的实验性种植体周围炎龈沟液 (GCF)IL 1α、IL 6、TNF α等几种炎性细胞因子浓度的变化与骨吸收的关系。方法 建立狗的种植体周围炎的动物模型 ,对龈沟液的IL 1α、IL 6、TNF α等细胞因子进行ELISA法检测 ,并对种植体进行X线及大体观察。结果  4 - 0线结扎 4周时龈沟液细胞因子的浓度明显增高 ,骨性界面的骨组织出现明显吸收 ,而结扎 4周后去除结扎线继续观察组与继续结扎组两组之间无显著的差异 ,但与结扎 4周时相比有显著变化。结论 发生种植体周围炎时与天然牙牙周炎相似 ,IL 1α、IL 6、TNF α等炎症细胞因子参与炎症过程 ,与界面骨破坏有关  相似文献   
78.
目的:分析在上颌萎缩后牙区(窦底骨高度3-5mm)行上颌窦提升术同期植入种植体的外科风险因素及相应的预防对策.方法:选择87例上颌窦窦底牙槽骨高度3-5mm的患者,行上颌窦提升术同期植入223枚种植体和人工植骨材料(天博骨粉),其中Ankylos种植体56枚,ITI种植体126枚,BICON种植体41枚.5-6个月行二期手术,6个月行过渡固定塑料冠修复,过渡修复3-12个月后完成金属烤瓷冠永久修复.为减小外科风险,本研究从以下几点加以考虑.1)为有效减少上颌窦膜穿孔的几率,采用超生骨刀进行开窗,并将上颌窦颊侧开窗的骨岛完全游离取出.2)为增加种植体植入的初始稳定性,通过SUMMER骨凿,采取骨挤压和压实骨粉等临床技巧.3)为预防种植体滑入上颌窦窦腔,本研究选择种植体颈部粗大\穿龈愈合的ITI种植体;选择具有特殊膜钉(membrane screw)设计的的Ankylos种植体;选择具有特殊设计的上颌窦提升临时基台(sinushealing abutment)的BICON种植体;通过膜钉、上颌窦提升愈合基台、ITI种植体的穿龈、粗大的颈部,从而将种植体有效地固位于牙槽嵴顶.结果:通过以上预防措施,本研究87例中只有2例发生了上颌窦膜穿孔;所有种植体均获得了较好的初始稳定性;未发生种植体滑入上颌窦窦腔的临床并发症.种植修复经12-30个月的临床观察,219枚种植体均获得了良好的骨结合,种植修复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X光片及牙科CT检查,种植体周围形成的新生骨组织稳定.4枚种植体失败,其中2枚种植体二期手术时,被纤维组织包裹,另2枚种植体修复18个月时,因种植体松动而脱落.种植体成功率98.21%.结论:在上颌萎缩后牙区采取上颌窦外提升同期植入种植体的方法能大大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选择合宜的外科操作技巧,就能有效地预防种植体外科并发症的发生,使同期植入的种植体获得满意的种植成功率.  相似文献   
79.
目的:观察、分析BICON短种植体在后牙区骨高度不足病例种植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上、下颌后牙区骨高度3-9mm的病例57例,共植入BICON短种植体101枚,长度5.7mm的种植体15枚,长度6mm的种植体20枚,长度8mm的种植体66枚。下颌共植入59枚种植体,上颌共植入42枚种植体,其中上颌窦窦底牙槽骨高度不足的患者行上颌窦底冲击术同期植入种植体和人工植骨材料(天博骨粉)。3-6个月行二期手术,二期术后3-4周完成基台一体化冠永久修复。结果:55例99枚BICON短种植体均获得了良好的骨结合,经12个月的临床观察,种植修复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X光片及牙科CT检查,种植体颈部骨组织及种植体周围骨组织稳定.上颌2例2枚种植体二期手术时松动脱落,种植成功率98.02%。结论:在后牙区骨高度不足的病例,通过植入BICON短种植体,不仅可以简化植骨术,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并且能减少手术风险,使种植体能获得较理想的种植成功率。  相似文献   
80.
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腹泻19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5年7月至1997年7月,我们对住院腹泻病患儿168例进行了幽门螺杆菌(HP)抗体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研究对象:本文168例均符合1992年北京腹泻病会议诊断标准。男98例,女70例,年龄3个月至3岁。方法:HP抗体检测采用金标免疫斑点法检测HPIgG。试剂由福建蓝波生物技术研究所提供,待检血清在患儿入院后第2天空腹抽取。粪便检查:全部病例进行粪便常规、粪便轮状病毒(ARV)检测,并进行粪便培养试验。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对HPIgG阳性的患儿全部进行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以明确有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