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6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35篇
中国医学   4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评价TLF、FOLFOX6与XELOX治疗进展期胃癌的成本效果。方法:收集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4~2008年109例数据分为3组(TLF组50例,FOLFOX6组35例,XELOX组24例)。比较3组疗效,运用成本-效果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成本为医疗总费用时,TLF、FOLFOX6、XELOX的成本-效果比分别为167064.38、174876.61、164132.57,TLF、XELOX的增量成本-效果比分别为125960.22、146348.26;成本为总西药费时,TLF、FOLFOX6、XELOX的成本-效果比分别为125203.00、130233.67、135163.27,TLF、XELOX的增量成本-效果比分别为98734.07、143323.11。结论:成本为医疗总费用时,XELOX为最佳方案;成本为总西药费时,TLF为最合理方案。经济许可情况下,XELOX仍为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72.
目的制备O/W型土槿皮乙酸(PAB)微乳,并进行体外经皮渗透性能研究。方法通过绘制伪三元相图确定PAB微乳形成的区域,以微乳的体外经皮渗透速率为指标进一步优化筛选PAB微乳的处方,并对微乳的外观、形态、粒径分布等进行表征;以大鼠皮肤为渗透屏障,利用V-C扩散池比较了PAB微乳和PAB过饱和水溶液的体外经皮累积渗透量及皮肤滞留量。结果优选的PAB微乳处方为IPM-Cremophor EL-Transcutol P-水(0.2∶0.97∶1.83∶7),所制备的微乳澄清透明,透射电镜(TEM)观察结果为均匀的球形或近球形,平均粒径为(18.7±1.9)nm。PAB微乳与PAB过饱和水溶液24 h累积渗透量分别为(50.31±4.63)、(6.27±1.33)μg/cm2,皮肤滞留量分别为(6.28±0.31)、(0.51±0.13)μg/cm2,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PAB微乳新型给药系统可有效促进PAB的经皮渗透及提高其皮肤滞留量,为PAB皮肤给药抗真菌新制剂的设计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73.
张浚  邓朝晖  徐月红 《中药材》2007,30(10):1322-1324
目的:研究加味调经种玉丸的质量控制标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制剂中的紫河车、仙灵脾、苍术进行定性鉴别,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制剂中阿魏酸进行了含量测定。结果:薄层色谱斑点清晰无干扰,阿魏酸的进样量在0.02704~0.2704μg范围内呈良好线性,r=0.9999。结论:方法简便、准确,可用于加味调经种玉丸的中药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74.
目的观察冰马铃薯片贴敷于动静脉穿刺严重血肿的效果。方法将91例动静脉穿刺失败引起严重血肿患者按掷硬币法随机分为基线资料匹配的实验组45例和对照组46例。分别给予冰马铃薯切片(厚约为0.5cm)和硫酸镁、地塞米松湿敷1~7d,在疗程第3天和第7天对2组患者的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验组3d治愈率66.7%,总有效率为95.6%;7d内治愈率91.1%,总有效率为97.8%。对照组3d内治愈率30.4%,总有效率为58.7%;7d内治愈率45.7%,总有效率为69.6%。实验组的治愈率、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实验组肿胀、硬结、瘀斑消退快于对照组。结论冰马铃薯片贴敷治疗动静脉穿刺严重血肿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75.
目的:比较外剥内扎术( Milligan-Morgan术)与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 procedure for prolapse and haemorrhoids ,PPH)术式治疗Ⅲ~Ⅳ期环状痔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20例Ⅲ~Ⅳ期环状痔患者,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Milligan-Morgan(MM)组和PPH组。 PPH组采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吻合器及其附件,MM组按传统采取Milligan-Morgan术常规操作。对比分析两组术后临床疗效、临床指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PPH组治愈率为83.33%,高于MM组的85.00%(χ2=0.29,P>0.05)。 PPH组手术时间、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18.93&#177;3.18) min、(8.30&#177;2.16) d(5.00&#177;2.74) d,均短于 MM 组的(32.65&#177;3.92)min、(20.40&#177;2.78)d、(8.00&#177;2.83)d(U=21.05、26.62、5.90,均 P<0.01)。 PPH 组术中出血量[(29.41&#177;4.29)mL]少于MM组[(53.37&#177;4.14)mL](U=31.13,P<0.01)。 MM组术后疼痛发生率为6.67%,高于对照组的3.33%(P=0.68)。结论与MM术相比,PPH治疗Ⅲ~Ⅳ期混合痔疗效较好,并发症较少,恢复快,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76.
健胃胶囊胃肠动力学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健胃胶囊治疗消化不良的作用机制。方法:观察健胃胶囊对正常小鼠胃排空、小肠推进活动以及吗啡所致胃排空抑制、小肠推进活动抑制的影响。结果:健胃胶囊能降低胃内甲基橙残留率.提高小肠炭末推进率(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健胃胶囊组小鼠注射盐酸吗啡后的甲基橙残留率低于模型组,小肠炭末推进率高于模型组(与模型组比较,P<0.05)。结论:健胃胶囊有较明显促进胃肠动力的作用,且存在剂量依从关系。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疗效。方法将126例产妇随机分成实验组63例,对照组63例,实验组应用活血祛瘀类中药口服1个疗程配合盆底康复治疗2个疗程,对照组则应用盆底康复治疗2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产妇的盆底肌力恢复情况,1年后随访两组产妇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产妇的盆底肌力评价Ⅲ级以上58例,对照组41例,压力性尿失禁实验组发生5例,发生率7.9%,对照组14例,发生率22.2%,直肠肛门功能障碍实验组发生3例,发生率4.8%,对照组11例,发生率17.5%,盆腔脏器脱垂实验组发生4例,发生率6.3%,对照组13例,发生率20.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失笑散合四物汤配合盆底康复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疗效优于单纯盆底康复治疗法。  相似文献   
78.
目的 比较穴位与非穴位皮肤的电阻、角质层厚度、生物化学组成,并研究白芥子涂方经穴位和非穴位给药芥子碱的渗透特性,探讨皮肤生物物理学性质对芥子碱经皮给药的影响,为白芥子涂方临床穴位贴敷预防和治疗哮喘提供实验支持.方法 以自制装置测定穴位与非穴位皮肤电阻;皮肤组织切片经HE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测量皮肤和角质层厚度;以激光显微拉曼光谱法比较皮肤的生物化学组成;以芥子碱为评价指标,采用HPLC法定量,用Franz扩散池法研究白芥子涂方离体经穴位和非穴位皮肤的渗透特性;在体渗透实验采用胶带粘贴法剥离角质层,比较穴位与非穴位皮肤各层中药物的分布.结果 穴位皮肤电阻在给药前后各时间点均显著低于非穴位皮肤(P<0.05);穴位皮肤角质层厚度显著低于非穴位(P<0.05);激光显微拉曼光谱显示穴位与非穴位皮肤的生物化学组成基本一致.给药24 h后,离体实验中芥子碱经穴位皮肤的单位面积累积透过量是经非穴位皮肤的6.8倍(P<0.05);穴位皮肤稳态透皮速率是非穴位的6.1倍;离体透皮实验和在体渗透实验中,24 h皮肤中药物滞留量均为穴位>非穴位(P<0.05),各时间点角质层中药物滞留量均为穴位>非穴位(P<0.05).结论 芥子碱经穴位皮肤的透过量和皮肤滞留量均显著高于经非穴位皮肤.穴位皮肤的低电阻、角质层薄有利于药物的经皮吸收和贮存,验证了涂方临床使用以穴位经皮给药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79.
目的 制备并优化芷芎散鼻用温敏凝胶的处方,并考察其体外释放机制和鼻黏膜渗透特性。方法 利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泊洛沙姆温敏凝胶基质处方,然后经Franz扩散池法考察欧前胡素、阿魏酸的体外释放机制及其离体家兔鼻黏膜渗透特性。结果 最优处方为泊洛沙姆407(P407)20%、泊洛沙姆188(P188)6.5%,欧前胡素接近零级释放模型,阿魏酸接近Higuchi模型,处方对欧前胡素和阿魏酸的透过鼻黏膜均具有促进作用。结论 优化所得的处方为芷芎散新给药途径制剂的开发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80.
脑靶向给药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对国内外近10年的脑靶向给药研究进行总结。方法 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结果 脑靶向给药研究主要集中在趋脑性的给药系统和促进药物有效透过血脑屏蔽上。结论 脑靶向给药多为实验室的机制探讨,现应重视其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