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5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合并腹腔感染患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以采取有效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08年1月-2011年12月137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于临床怀疑胰瘘合并腹腔感染的患者行血液及引流液培养、腹部CT等检查,一经确诊,即给予充分引流、抗菌药物等综合治疗措施.结果 19例胰瘘合并腹腔感染的患者中,发生胰瘘31例,胰瘘发生率为22.6%,其中19例合并腹腔内感染,感染率为13.9%;137例患者送检标本中检出阳性标本26例次,包括单一菌感染12例、混合感染7例;共培养出病原菌26株,其中粪肠球菌11株占42.3%,大肠埃希菌8株占30.8%,金黄色葡萄球菌3株占11.5%,18例患者经治疗后好转,死亡l例.结论 对于胰瘘合并腹腔感染的患者,影像学检查及病原学检查尤为重要,保持充分引流和应用抗菌药物是治疗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2.
43.
锁骨下静脉置管感染的分析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腹部外科手术后锁骨下静脉置管患者发生相关性感染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10年1月-2011年6月276例腹部外科手术后留置锁骨下静脉导管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引起感染的原因及护理方法.结果 276例锁骨下静脉置管患者平均置管时间4.7d,其中发生感染26例,感染率为9.4%,患者经积极治疗后均治愈出院,无死亡病例.结论 腹部外科术后行锁骨下静脉置管是安全可靠的,针对其危险因素,加强操作过程及术后的护理,缩短置管时间,可以有效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4.
目的讨论胰腺中段切除术治疗胰腺中段良性肿瘤的优点和术后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2年9月本科实行的胰腺中段切除术病例26例。结果26例病人行胰腺中段切除、胰肠Roux—en—Y吻合。手术时间(150.6±40.3)min,术中出血(180.7±68.5)ml,保留远端胰腺长度平均为(6.5±1.7)cm。术后病理诊断均为良性病变。术后住院时间(24.4±15.3)d。术后出现胰瘘12例(46.1%),均为A级,行保守治疗后均痊愈。1例术后发生腹腔内大出血导致死亡。术后随访3—18个月,肿瘤无复发情况,1例外分泌功能受损,1例新发糖尿病,无糖尿病病情加重病例。结论胰腺中段切除术是治疗胰腺颈部及体部良性和低度恶性肿瘤较为安全的手术方式,可以更多地保存病人的胰腺内、外分泌功能,提高了病人术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5.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合并腹腔感染患者的主要病原菌分布、耐药性特点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386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后发生胰瘘患者84例,胰瘘发病率为21.8%,胰瘘合并有腹腔感染患者32例.对于临床上怀疑胰瘘合并腹腔感染的患者血液及引流液行需氧菌、厌氧菌和真菌培养及药敏实验,并进一步行腹部B超或CT平扫等检查,一经确诊,即给予充分引流、抗生素等综合治疗措施,对送检标本中分离出的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32例胰瘘合并腹腔感染的患者中,共培养出阳性菌53例次,分离出的53株病原菌包括41株细菌和12株真菌,包括革兰阳性球菌23株(43.4%)、革兰阴性杆菌18株(40.0%)、真菌12株(16.6%),其中常见的细菌主要有屎肠球菌(24.5%)、鲍曼不动杆菌(13.2%)、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1.3%),最常见的真菌主要是白假丝酵母菌(7.5%).病原菌耐药性较高,其中,头孢哌酮/舒巴坦是治疗革兰阴性杆菌最有效的抗生素,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对于革兰阳性球菌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氟康唑是治疗真菌感染最有效的抗生素.32例患者经充分引流和调整抗生素治疗后好转,无患者死亡.结论 胰瘘合并腹腔感染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主要并发症之一,其病原菌呈多重耐药性,有效预防与早期治疗是控制感染的关键,对于胰瘘合并腹腔感染的患者,影像学检查及病原学检查尤为重要,保持充分引流和应用敏感抗生素是治疗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6.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的临床及CT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01-20~2020-03-12该院收治的61例COVID-19患者的流行病学史、实验室检查及胸部CT影像学特征。结果 61例患者中有49例(80.33%)有湖北地区短暂居住史,7例(11.48%)未去外地,但有密切接触史; 5例(8.20%)发病前未去过疫区但有乘坐高铁或飞机等交通运输工具史。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有6例患者无任何症状表现。实验室检验结果显示,61例患者的白细胞、淋巴细胞、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水平多表现为正常,而hs-CRP水平以升高为主。COVID-19病灶可分布于任何肺叶,早期可仅在一个肺段或肺叶出现,但也可在两肺多发。典型者的肺部病灶位于肺叶的中、外带长轴与胸壁平行分布,CT影像学表现以磨玻璃影、铺路石征、空气支气管征、血管束增粗为主要特征,进展期可表现为肺实变。45例(73.77%)患者在治疗3 d后肺部病变开始逐步吸收消散,16例(26.23%)在治疗后第2次复查胸部CT显示病灶较前不同程度增多,在第3次和(或)第4次复查CT时病灶逐步吸收消散。在病灶吸收过程中,磨玻璃影、部分斑片实变影密度变淡,范围减少。23例(37.70%)后期肺内病灶吸收演变为纤维条索影,6例(9.83%)小叶间隔增厚,11例(18.03%)胸膜下弧线影,1例(1.63%)右肺中叶及左肺上叶舌段支扩,5例(8.20%)胸膜增厚粘连,3例(4.92%)完全吸收。结论 CT影像学检查对COVID-19的诊断及转归评估具有重要的价值,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支持与参考。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肝脏及胆管术后胆瘘合并腹腔感染患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387例肝胆外科手术的患者,其中胆瘘31例,胆瘘合并腹腔感染14例。对临床上怀疑胆瘘合并腹腔感染的患者行血液及引流液培养、腹部CT等检查,一经确诊,即给予穿刺引流、抗生素等综合治疗措施。结果 14例胆瘘合并腹腔感染的患者中,共培养出阳性菌19例次,其中粪肠球菌感染8例次(42.1%),大肠埃希菌感染7例次(36.8%),腐败希瓦菌感染2例次(10.5%),弗氏柠檬酸杆菌感染1例次(5.3%),热带念珠菌感染1例次(5.3%),患者经治疗后好转13例,死亡1例。结论对胆瘘合并腹腔感染患者,影像学检查及病原学检查尤为重要,穿刺引流术是治疗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术后C反应蛋白和白蛋白比值(CAR)与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并发症的相关性。方法收集于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普通外科2013年1月至2018年7月行择期手术治疗的312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88例,女性124例,年龄(61.0±12.9)岁(范围:21~86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确定CAR的最佳截点值,并计算曲线下面积,比较CAR与C反应蛋白对术后并发症的预测效能。结果 28.5%(89/312)的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术后第3天血红蛋白(OR=0.977,95%CI:0.957~0.998,P=0.034)、术前C反应蛋白(OR=1.209,95%CI:1.055~1.386,P=0.006)、术后第3天CAR≥0.325(OR=0.033,95%CI:0.016~0.067,P<0.01)是结直肠癌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相关因素。术后第3天CAR的最佳截点值为0.325,曲线下面积为0.872;术前C反应蛋白的最佳截点值为1.735 g/L,曲线下面积为0.626;术后第3天CAR较术前C反应蛋白具有更高的阳性预测值(79.9%比55.1%)。结论术后CAR与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密切相关,术后第3天CAR≥0.325的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升高。  相似文献   
49.
目的分析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DCE-MRI)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WI)对原发性肝癌患者阳性检出率的临床价值。方法 7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分析并比较DCE-MRI、DWI及DCE-MRI联合DWI检查的影像学表现以及阳性符合率。结果在DCE-MRI、DWI以及DCE-MRI联合DWI动态扫描中,分别有47、51、69例患者检查显示病变部位信号强度显著高于周围正常组织,均在门脉期和延迟期表现为低信号或者为等信号。DCE-MRI检查小肝癌型、结节型、块状型阳性符合率分别为68.18%、69.57%、64.00%, DWI检查小肝癌型、结节型、块状型阳性符合率分别为77.27%、77.27%、72.00%,DCE-MRI联合DWI检查小肝癌型、结节型、块状型阳性符合率分别为100.00%、100.00%、96.00%。DCE-MRI联合DWI检查小肝癌型、结节型、块状型三种原发性肝癌阳性符合率均高于DCE-MRI、DWI单独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E-MRI联合DWI检查应用于原发性肝癌患者诊断中可提高病变部位的阳性检出率,两种检查方法联合使用对于肝脏的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