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7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27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36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18篇
内科学   46篇
神经病学   17篇
特种医学   22篇
外科学   77篇
综合类   176篇
预防医学   91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68篇
中国医学   58篇
肿瘤学   4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2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组织蛋白酶S(Cat S)与胱抑素C(Cys C)表达水平与动脉斑块性质及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 3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斑块性质及血管狭窄程度分为:稳定斑块组与不稳定斑块组及轻度、中度和重度狭窄3个亚组;114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所有入组患者检测血清Cat S和Cys C,脑梗死患者行神经功能缺损评价。结果脑梗死组患者血清Cat S及Cat S/Cys C均高于对照组,而血清Cys C水平降低,Cat S分别为(63.07±20.81)pg/ml、(50.49±10.54)pg/ml,Cat S/Cys C分别为(78.83±6.88)、(47.18±3.32),Cys C分别为(0.80±0.11)mg/L、(1.07±0.83)mg/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斑块组Cat S及Cat S/Cys C较稳定斑块组增高,而血清Cys C水平较稳定斑块组降低,Cat S分别为(75.34±15.45)pg/ml、(60.12±18.53)pg/ml,Cat S/Cys C分别为(103.68±2.52)、(64.64±9.24),Cys C分别为(0.73±0.62)mg/L、(0.93±0.53)mg/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亚组间(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及重度狭窄组)比较,Cat S、Cys C水平及Cat S/Cys C均有显著差异(P0.05),而血管狭窄程度越重,Cat S及Cat S/Cys C增高越明显、Cys C降低越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越差、血管狭窄程度越重,血清Cat S水平就越高,呈正相关;血清Cat S及Cat S/Cys C增高和血清Cys C水平降低,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2.
目的 探讨Creutzfeldt-Jakob病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临床诊断及临床可能的Creutzfeldt-Jakob 病的临床表现、头颅MRI表现、脑脊液14-3-3蛋白、脑电图等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本组病例男1例、女2例,年龄57~67岁,均为亚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进行性肢体共济障碍、痴呆、头晕、视力障碍、吞咽困难,饮水呛咳、肌阵挛性抽搐、记忆力减退、精神异常(言语零乱、躁动不安或缄默)、锥体束征(1例单侧、2例双侧); 脑电图1例表现周期性尖 -慢综合波,2例为有周期性三相波; 1例头颅 CT、 MRI正常,2例DWI示两侧尾状核、豆状核及双侧大脑额叶、顶叶及枕叶皮层异常高信号; 脑脊液压力、常规、生化、细胞学计数无异常,脑脊液自身免疫性脑炎相关抗体均阴性,3例脑脊液14-3-3蛋白均阳性; 2例已死亡,发病至死亡时间为11个月和4个月,1例病程5个月仍在维持治疗中。结论 Creu tzfeldt-Jakob病临床罕见,进行性肢体共济障碍、痴呆及肌阵挛性癫痫要考虑该病可能,宜行脑电图、颅脑MR及脑脊液14-3-3蛋白检查,脑电图在病程2~3月时多出现典型三相波,病程早期辅助检查不典型者应定期复查。  相似文献   
123.
【摘要】目的:探讨呼吸训练联合膈肌起搏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优化肺康复模式效果。方法:前瞻性非随机收集2017年9月~2019年3月长沙市第四医院呼吸内科及康复医学科收治的中度至极重度稳定期COPD患者88例,按照患者意愿分为A、B、C、D组,A组采用常规内科治疗+呼吸训练,B组采用常规内科治疗+膈肌起搏器,C组采用常规内科治疗+呼吸训练+膈肌起搏器,D组采用单纯常规内科治疗。分析2个月后各组肺功能、6 min步行试验(6MWT)结果、呼吸困难量表(MRC)评分、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评分情况。结果:C组第1秒末用力呼气容量(FEV1)、FEV1/用力肺活量(FVC)及最大通气量(MVV)水平显著高于A、B、D组,FVC水平显著高于A组和D组(P<0.05);C组6MWT显著高于其他各组,Borg疲劳评分、Borg喘息评分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C组MRC评分显著低于D组(P<0.05);C组症状、日常活动情况、疾病影响评分均显著高于其余3组(P<0.05)。结论:呼吸训练联合膈肌起搏器治疗COPD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缓解其呼吸困难情况,并提高其生活质量及运动耐力,取得最佳肺康复疗效。 【关键词】呼吸训练;膈肌起搏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康复  相似文献   
124.
125.
目的 测定三种抗结核药在健康和结核性脑膜炎小鼠脑组织中的浓度,评价几种单药和联合方案抗肺结核和结核性脑膜炎的活性;评价其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K/PD)参数.方法 通过小鼠静脉感染H37Rv 建立结核性脑膜炎模型,健康和结核性脑膜炎小鼠分别连续给予利福平(RFP)、左氧氟沙星(Lfx)、莫西沙星(Mfx)5 d 后,于...  相似文献   
126.
病例1 女性,34岁.因颈前区肿物伴恶心呕吐1周于2006年7月10日入院.既往无甲状旁腺疾病家族史.入院体检:右侧甲状腺可及4.0 cm×2.5 cm大小肿块,质硬,边界清,随吞咽活动上下移动.甲状腺核素显像:甲状腺右叶上部"凉"结节,诊断为右侧甲状腺癌.B超检查:双侧叶低回声包块,边界清,未见包膜.甲状腺功能正常.  相似文献   
127.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不同时间对家兔正常门静脉的早期放射性损伤。方法将48只家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正常门静脉表面分别植入80、120、160Gy125I粒子,对照组正常门静脉表面植入空源粒子。于粒子植入30、60d观察家兔的一般情况、白细胞计数、大体、光镜及电镜的变化。结果实验组无溃疡、穿孔、出血、死亡等严重并发症。光镜下实验各组粒子植入后血管壁损伤主要为内皮改变及肌层水肿,损伤程度根据schmidt标准改进评分,实验组各组间粒子植入后30d和60d损伤程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2.67,P=0.000;F=294.19,P=0.000);粒子植入后30d和60d实验组各组内Schmidt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镜结果 :损伤主要表现为内膜层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及吞饮小泡改变,且随剂量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加重。粒子植入前后不同时间对照组和实验组白细胞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25I粒子植入门静脉,在剂量为80~160Gy门静脉损伤轻微,主要在内皮层和肌层,且随时间的延长和剂量的增加损伤程度加重,但损伤深度未见增加。  相似文献   
128.
大肠埃希菌尿液分离株氨基糖苷类获得性耐药基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肠埃希菌是医院感染的常见病原菌,随着临床抗菌药物的大量使用,该菌不仅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上升,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问题也日趋严重,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严峻挑战.有关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机制,传统观点认为是细菌产生一种或多种针对抗菌药物的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MEs)[1-2].  相似文献   
129.
目的探讨血浆内皮脂酶水平变化与脂质代谢之间的关系。方法冠状动脉造影患者通过测定其血浆内皮脂酶水平和血脂水平,进而寻找血浆内皮脂酶水平与血脂代谢的关系。结果所有患者血浆内皮脂酶水平为:(1079.40±424.06)μg/mL,其与血清高密度脂蛋白-C具有负相关性(R=-0.152,P〈0.001),而与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C等无相关性。结论血浆内皮脂酶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代谢有着密切的联系,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代谢的一个重要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130.
全国的医改正在各个角落逐步进行,其医改的关键在基层,改革的目的是通过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体制,使人民群众看病“小病不出庄、一般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市)县”的宏伟目标,乡镇卫生院是医改的中间枢纽,正处于困难和低谷时期,面临的严峻形势是各级政府投入卫生事业经费尚未完全到位,特别是基层卫生院房屋陈旧,检测设备逐步落后,技术力量递步不健全,在这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下,应如何抓好医疗质量管理、医疗技术提高、医疗安全、优质服务、规范管理、完善软硬件建设,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确保员工利益得到有效保障,实现医院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