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8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6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9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21.
既往研究已表明谷胱甘肽S-转肽酶(GSTs)存在基因多态性,这种突变可增加人体对癌源性物质及炎症性疾病的敏感性.近年的研究结果提示GSTs基因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这种相关性使我们从分子水平上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从而达到基于个体基因型采取预防及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22.
既往研究已表明谷胱甘肽S-转肽酶(GSTs)存在基因多态性,这种突变可增加人体对癌源性物质及炎症性疾病的敏感性.近年的研究结果提示GSTs基因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这种相关性使我们从分子水平上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从而达到基于个体基因型采取预防及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重组人脑钠肽(Lrh-BNP)对扩张型心肌病(DCM)及急性心肌梗死(AMI)所致急性心力衰竭(AHF)的治疗效果。方法 DCM或AMI导致的AHF患者133例分为四组:A组,32例,DCM常规治疗;B组,33例,DCM常规治疗+Lrh-BNP治疗;C组,35例,AMI常规治疗;D组,33例,AMI常规治疗+Lrh-BNP治疗。比较治疗后四组患者6-min步行距离、临床症状及心功能改善等情况。结果与A、C组比较,B、D组患者呼吸困难改善明显,6-min步行距离增加,治疗有效例数增加(P<0.05)。D组患者上述指标改善更为明显;D组脑钠肽(BNP)较B、C组明显降低[(367.5±134.6)pg/L vs.(602.5±213.1)pg/L、(489.3±145.5)pg/L](P<0.05)。结论 Lrh-BNP能改善AMI及DCM导致的AHF临床症状及心功能,对AMI后AHF的治疗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4.
目的 探讨老年中高危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患者是否需要予华法林抗凝及适宜强度.方法 选取门诊及住院的老年中高危PAF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六组,分别予阿司匹林抗栓及不同抗凝强度的华法林抗凝进行抗栓治疗,随访记录主要终点事件、次要终点事件、主要出血事件、次要出血事件、计算总主要事件(主要终点事件+主要出血事件)、总次要事件(次要终点事件+次要出血事件)及总事件(总主要事件+总次要事件),比较上述事件的差异.结果 对老年高危PAF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较应用阿司匹林抗栓能减少主要终点事件(P=0.006)、次要终点事件(P=0.006)、总主要事件(P=0.023)及总事件(P=0.004),对老年中危PAF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较应用阿司匹林抗栓各种事件均无差异(P>0.05);对老年高危PAF患者,华法林抗凝强度INR在(1.8~2.5)较予阿司匹林抗栓及华法林抗凝强度INR在(1.2~1.7)能减少主要终点事件、次要终点事件、总主要事件及总事件(P<0.05),不增加主要出血事件及次要出血事件(P>0.05),而当华法林抗凝强度INR在(2.6~3.0)较予阿司匹林抗栓及华法林抗凝强度INR在(1.2~1.7)虽能减少主要终点事件及次要终点事件(P<0.05),但作为本研究主要观察指标总主要事件及总事件无下降(P>0.05).结论 对老年高危PAF患者,需予华法林抗凝,华法林的适宜抗凝强度为INR在1.8~2.5,对老年中危PAF患者,华法林抗凝并未显示出优势,建议予阿司匹林抗栓.  相似文献   
25.
目的 探讨女性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与冠脉造影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经冠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患者292例,女性组(A组)128例,男性组(B组)164例.分析其临床症状、血脂水平、血糖水平、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结果 女性冠心病临床胸痛症状常不典型;女性冠心病组年龄大、糖尿病史、两支以上病变和中重度狭窄比男性多;女性冠心病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下降明显及心力衰竭者多见.结论 女性冠心病组发病年龄晚,临床不典型,冠心病病情及冠脉病变程度较男性组严重.  相似文献   
26.
目的:观察丹参多酚酸盐对猪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凋亡及心功能的影响。 方法:苏中幼猪21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和低、高剂量丹参多酚酸盐组。3组均经开胸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作心肌梗死模型,造模成功后当日.高剂量丹参多酚酸盐组给予400mg丹参多酚酸盐加250 mL 5%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滴注;低剂量丹参多酚酸盐组给予200mg丹参多酚酸盐加250 mL 5%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的5%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滴注。1次/d,连续给药7d。造模后4周,行核素门控心肌灌注显像评价各组动物心功能;处死动物,取心脏标本做石蜡切片,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染色,高倍镜下计数心肌细胞凋亡指数。 结果:高、低剂量丹参多酚酸盐组动物梗死周边缺血区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均明显下降,高剂量丹参多酚酸盐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梗死后4周行核素门控心肌灌注显像,3组动物的梗死区均可见放射性稀疏区,但高、低剂量丹参多酚酸盐组放射性稀疏区较模型组明减显小。高剂量丹参多酚酸盐组心肌灌注得分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丹参多酚酸盐组动物的左室射血分数也高于模型组(P〈0.05)。 结论:静脉维持应用丹参多酚酸盐,能够减少猪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凋亡,促进梗死心脏心功能的改善,发挥心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7.
目的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N-端脑钠肽(NT-proBNP)水平的变化。方法入选的80例呼吸困难患者分为三组:COPD组24例,CHF组29例,COPD+CHF组27例;测定患者的血浆NT—proBNP浓度并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CHF组和COPD+CHF组血浆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COPD组(P〈0.01)。与CHF组比较,COPD+CHF组血浆NT-proBNP水平稍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PD合并CHF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与LVDd、LVDs值呈正相关(r=0.66,P〈0.01;r=0.68,P〈0.01),与LVEF值呈负相关(r=-0.76,P〈0.01)。结论NT-proBNP检测结合超声心动检查有利于COPD患者合并CHF的诊断,亦有利于心功能判断。  相似文献   
28.
张正毅  徐崇利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21):3299-3300
炎症反应蛋白是由肝细胞生产和分泌的,在急性、慢性炎症疾病过程中,体内出现和升高的一组金属蛋白,心肌缺血导致体内炎症反应蛋白(C-reacfive protein)、白介素、淀粉蛋白(Amyloid)、肿瘤坏死因子(TNK)等变化。检测患者血中CRP水平对急性冠脉事件预后的判断更有实际临床价值。通过测定不同类型心绞痛病人体内的C-反应蛋白水平,来探讨不同类型心绞痛患者CRP浓度与心肌缺血程度的相关性,为临床判断心绞痛性质,指导及正确治疗提供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9.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对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栓塞性疾病病人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方法入选21岁~75岁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病人共20例,且病情稳定在1个月以上。服用氯吡格雷75mg/d,持续12周,观察其服药依从性、血压、心率、肝肾功能、血尿粪常规的变化及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入选时尿红细胞、大便隐血均为阴性,收缩压(133.6±19.8)mmHg,舒张压(82.4±9.6)mmHg,心率(73.2±7.9)/min;血红蛋白(135.7±9.2)g/L,白细胞(6.3±0.98)×109/L,中性粒细胞0.62±0.03,血小板(203.4±40.0)×109/L;尿素氮6.1mmol/L±1.4mmol/L,肌酐82.3μmol/L±16.2μmol/L;谷丙转氨酶30.4U/L±11.2U/L,谷草转氨酶27.9U/L±6.3U/L。1例受试者因皮疹退出研究,另19例完成12周随访,服药依从性为95.0%。在2周、4周、8周、12周时随访血压、心率、肝肾功能指标等,较入选时均无统计学意义,未见任何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显著下降。12周随访时2例病人出现尿红细胞阳性;未见大便隐血者;无脑出血、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出血事件发生,1例病人出现皮下淤斑,3例病人出现轻至中度过敏反应。结论氯吡格雷用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栓塞性疾病病人耐受性好,且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30.
目的评估射血分数正常的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全血N-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pro—brainnatriureticpeptide,NT—pro—BNP)浓度的变化。方法入选78例心脏病患者分为3组:心功能正常组22例,射血分数正常心衰(heartfailurewithpreservedejectionfrction,HFPEF)组33例,射血分数减低心衰(heartfailurewithreducedejectionfraction.HFREF)组23例。测定患者的全血NT—pro.BNP浓度并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HFPEF组患者全血NT.proBNP浓度高于心功能正常组[(1424±996)pg/mL vS.(167±117)pg/mL,P〈0.01],低于HFREF组[(1424±996)mg/Lvs(5910±2828)mg/L,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衰患者全血NT—proBNP浓度与射血分数呈负相关(r=-0.72,P〈0.01),与左心房内径(r=0.34,P〈0.05)、左心室舒张末内径(r=O.61,P〈0.05)及左心室收缩末内径(r=0.62,P〈0.05)、E/A比值(r=0.40,P〈0.05)呈正相关。结论HFPEF患者全血NT—pro—BNP浓度升高.但升高幅度不如HFREF患者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