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5篇
肿瘤学   7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胃癌MSI、hMLH1基因甲基化及其蛋白表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亮  王维娜  徐垚  张维铭 《中国肿瘤临床》2003,30(5):325-327,330
目的:通过研究散发性胃癌中错配修复基因hMLH1启动子区5’CpG岛甲基化及蛋白表达、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发生的情况及各指标之间的关系,探讨hMLH1基因、MSI在胃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揭示胃癌发生的分子机制。方法:取标本55例,其中胃癌41例,正常组织(包括正常及浅表性胃炎)14例。酚/氯仿法提取DNA,PCR扩增一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硝酸银染法检测BAT-26、D2S123两个位点的MSI,酶切产物特异性扩增法检测hMLH1基因启动子区5’CpG岛甲基化异常情况,免疫组化SP法检测hMLH1蛋白的表达。结果:胃癌组MSI发生率为51.2%(21/41),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胃癌组hMLH1基因启动子区5’CpG岛甲基化发生率为41.5%,其中88.5%表现为蛋白表达缺失或降低,正常组织中未发现甲基化。胃癌组MSI( )中,甲基化发生率81.0%。结论:hMLH1基因甲基化是导致胃癌组织出现MSI的重要因素,MSI在散发性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由于错配修复基因甲基化而丧失修复功能,引起MSI的产生,促进肿瘤的发生。对胃癌组织中hMLH1基因、MSI的深入研究,可以为肿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作用。方法雄性C57BL/6小鼠30只, 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6组(每组5只):空白组、常氧BMSC外泌体组、低氧BMSC外泌体组、IRI组、常氧BMSC外泌体+IRI组、低氧BMSC外泌体+IRI组。缺血25 min, 再灌注24 h后行肾脏功能和组织病理检查。另取小鼠30只, 分为三组(IRI组、常氧+IRI组、低氧+IRI组, 每组10只), 观察各组存活率。同时, 检测肾内炎性因子, 巨噬细胞的极化, 糖酵解和氧化磷酸化水平。结果常氧+IRI组小鼠的血肌酐及尿素氮低于IRI组(P<0.05), 且病理损伤轻。IRI组, 常氧+IRI和低氧+IRI组的7 d存活率分别为20%, 50%和80%(P<0.05)。RT-PCR结果示IRI造成肾组织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和IL-10的表达水平增加, 而低氧可降低TNF-α、IL-1β、MCP-1(P<0.05), 但升高IL-10(P<0.05)。低氧可促进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 ...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包埋式吻合和间断外翻式吻合两种胰肠吻合方式对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后胰瘘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20年3月期间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附属咸阳市中心医院行LPD的1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实施胰肠吻合的方式分为两组:包埋式吻合组( n=55)和间断外翻式吻合组( ...  相似文献   
14.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一组胃癌相关EST特征序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生物信息学为研究方法,利用互联网基因组资源,对一组胃癌相关差异显示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获得的差异表达片段进行序列分析。方法:使用BLAST软件,将所得到的6条序列与EST数据库和基因组数据库进行比对分析,以期获得序列的特征信息,并筛选出有意义的EST序列。结果:显示有3条序列与非编码区长散布核元件LINE区域匹配;1条序列与CD9的外显子同源;1条为新的EST序列,已提交EST数据库并获得序列登陆号;1条序列尚须通过基因识别的方法进一步证实其特性。结论: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快速筛选获得胃癌相关已知EST序列1条,获得1条新EST序列,排除3条DNA污染序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完全腹腔镜手术与开放性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21年3月45例采用完全腹腔镜手术和42例采用开放性手术行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及生存率, 评价其疗效。结果两组一般资料、Bismuth 分型和手术术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腹腔镜组手术耗时多于开腹组(t=-1.366, P<0.05)。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个数、术后住院时间均优于开腹组(t值分别为0.043, 0.026, -1.852, 均P<0.05), 完成R0根治术的情况、术后并发症情况亦优于开腹组(χ2值分别为3.216, 2.566, 均P<0.05), 腹腔镜组均优于开腹组。术后病理学检查、住院费用比较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腹腔镜组术后1、3年生存率优于开腹组(均P<0.05)。结论腹腔镜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相较于开放性手术提高了根治性切除率, 缩短了住院时间, 延长了患者术后生存期。  相似文献   
16.
回顾性研究了1962~1992年间美国匹兹堡Magee妇女医院的100例原发性阴道癌的病例。分析了与疾病相关的预后因素和治疗结果。 本组50%病例既往有子宫切除病史。年龄18~95岁(平均62岁)。66%的病例肿瘤局限在阴道顶端和上1/3。其中Ⅰ期23例,Ⅱ期58例,Ⅲ期9例,Ⅳa期8例,Ⅳb期2例。病理类型85%为鳞癌。治疗选择:手术40例,放疗47例,手术+放疗13例。手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一期腹腔镜胆囊切除(LC)联合胆总管探查术(LCBDE)与分期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联合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1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320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LC+LCBDE组与ERCP/EST+LC组。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手术总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放置引流管例数、手术成功率、结石残余率、术后高淀粉酶血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等指标。结果:LC+LCBDE组与ERCP/EST+LC组术前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LC+LCBDE组与ERCP/EST+LC组手术总时间[(136.6±31.3)min vs.(127.1±27.8)min,P=0.004]、术中放置腹腔引流管例数[156(100%)vs.53(32.3%),P<0.001]、术后发生高淀粉酶血症例数[1(0.6%)vs.10(6.1%),P=0.026]、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22.7±8.2)h vs.(15.6±7.8)h,P<0.001]、总住院时间[(8.1±4.2)d vs.(13.7±7.3)d,P=0.002]、住院总费用[(22 471.1±8 244.8)元vs.(24 899.3±7 625.6)元,P=0.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手术成功率、术中出血量、结石残余率、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LC+LCBDE与ERCP/EST+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均是安全、有效的。LC+LCBDE能减少住院总费用,降低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ERCP/EST+LC能缩短手术时间,加速术后下床活动。术者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及医院设备、技术合理选择术式。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癌基因突变、扩增与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及类型间的关系,应用核酸杂交的方法检测了63伤1肺手术标本中(腺癌19例,鳞癌23例,腺鳞癌3例,大细胞癌3例,小细胞癌3例,其它12例)三种癌基因(c-myc、K-ras、erbB-2)的扩增及突变。实验结果显示:50%(24/48)的非小细胞癌分别出现三种癌基因的激活;31.6%(6/19)的腺癌出现K-ras12密码子突变及K-ras扩增;30.4%(7/23)的鳞癌有erbB-2扩增;10.4%(5/48)的非小细胞癌存在c-myc扩增。提示K-ras突变可能为肺腺癌所特有,而erbB-2扩增是肺鳞癌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经阴道超声波检查对异常子宫出血患者的子宫内膜和宫腔内病变的诊断价值,从1992年6月1日~1993年6月1日,共有279例主诉异常子宫出血的患者接受了经阴道超声波检查。患者分为3组:周期性异常出血、非周期性异常出血和绝经后出血至少1年。其中260例进一步行宫腔镜检查,并将超声波检查与宫腔镜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后者又经刮宫或子宫切除后组织学证实。绝经前患者平均年龄39.5±8.3(18~56)岁。绝经后平均年龄60.9±9.0(45~87)岁。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生物信息学平台对胃癌相关基因表达片段进行cDNA全长克隆及序列分析和蛋白功能预测.方法:选用人胃癌、癌前病变及正常胃粘膜组织经mRNA差异显示技术筛选获得的差异表达片段,对所获得的1条功能未知基因表达片段"Ⅰ",利用5'cDNA末端快速扩增方法扩增全长cDNA,结合Northern杂交印迹方法进行验证分析;利用NCBI、EMBL数据库资源分析其编码氨基酸的生物学特征以及预测其编码蛋白的功能.结果:扩增得到序列Ⅰ的全长cDNA,命名为gcI.分析显示gcI含有2个跨膜区,定位于胞膜;含有3个蛋白激酶C磷酸化位点和3个N端豆蔻酰化作用位点.结论:克隆的胃癌相关基因表达全长序列gcI、编码与信号转导有关的跨膜蛋白,可能是参与胃癌发生过程中的相关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