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26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外科学   23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在脾血管显像中的作用,确立其在脾脏微创手术中的意义。方法随机选取实施腹腔镜脾切除术患者20例,术前行CDFI探测脾蒂终末血管走行类型,脾血管走行与胰腺关系,脾动、静脉管径;按照不同解剖类型采取相应的手术方式,并记录术中实际脾血管各项解剖指标,与CDFI结果对比,进行统计处理。结果所有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CDFI检测的各项解剖指标与术中实际结果基本符合,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利用CDFI可明确脾血管的解剖类型,从而指导脾脏微创手术实施,增加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平阳霉素乳剂涂擦治疗增生期毛细血管瘤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平阳霉素乳剂涂擦治疗增生期毛细血管瘤的微观机制,寻找促使血管瘤消退的新方法。方法选取6个月以内婴儿体表增生期毛细血管瘤6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将平阳霉素制成乳剂,涂于用药组瘤体表面,1次/8 h;对照组则只涂以基质。用药7 d后两组均手术切除瘤体,制成石蜡切片观察细胞微观变化;采用TUNEL方法检测两组细胞凋亡指数,进行统计学处理;取两组各2例制成电镜标本,观察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结果用药组较对照组凋亡细胞明显增多。对照组和用药组细胞凋亡指数分别为18.87±13.67,29.52±15.33,两者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t=2.842 P<0.01)。结论平阳霉素可诱导增生期毛细血管瘤细胞发生凋亡而促进其消退,其机制可能与阻断细胞周期和激活凋亡信号传导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3.
腹腔镜辅助治疗小儿乙状结肠冗长症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在小儿乙状结肠冗长症治疗中的经验及与开腹手术比较的优越性。方法对2002—2006年收治的12例乙状结肠冗长症患儿的手术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中4例行开腹冗长结肠切除术,1例经肛门直肠拖出冗长结肠切除术,7例经腹腔镜辅助冗长结肠切除术,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随访2个月~2年,2例排便频繁,2~4次/d,6个月后渐恢复正常;10例恢复良好,排便1~2次/d,术前症状均消失。结论对小儿乙状结肠冗长症提倡先进行保守治疗,对保守治疗无效或症状明显的患儿可实施手术。腹腔镜辅助冗长结肠切除术治疗本病是安全有效的,与开腹手术相比具有较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Ⅰ期造瘘口单部位腹腔镜辅助Martin-Duhamel术在先天性全结肠型巨结肠症患儿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并对患儿术后排便功能进行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15例先天性全结肠型巨结肠症患儿的诊治及术后随访资料,其中男11例,女4例,月龄(5.11±2.67)个月,所有患儿Ⅰ期行回肠末端造瘘术,Ⅱ期行腹腔镜辅助Martin-Duhamel手术。术后随访2年,采用李正肛门功能临床评分法进行排便功能评分。定期肛管直肠测压,记录和比较患儿排便频率、性状及近远期并发症情况。结果15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和死亡病例。手术时间(184.43±30.46)min,出血量(27.57±10.63)mL,肠功能恢复时间(3.29±0.91)d,术后住院时间(7.86±1.77)d。术后1~3个月排便频率为8~20次/日,术后6~9个月排便频率为4~8次/日,术后1~2年排便频率为2~4次/日(接近正常水平)。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排便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115),术后6个月和术后1年排便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40),术后1年和术后2年排便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542)。肛管直肠测压从术后6个月开始逐渐恢复至正常范围,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肛管反射舒张压P=0.027;肛管静息压P=0.010;直肠静息压P=0.034)。术后6个月内因排便次数多致肛周湿疹、皮肤破溃6例,予以造口粉、氧化锌或芦荟软膏涂抹后恢复;小肠结肠炎1例,经保守治疗后缓解;无便秘等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经Ⅰ期造瘘口单部位腹腔镜辅助Martin-Duhamel术治疗全结肠型巨结肠症患儿安全可行;排便功能可在术后6个月至1年逐渐恢复至接近正常儿童的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自然腔道内镜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2012年在本院接受腹腔镜辅助经肛门直肠拖出HD根治术的5岁以下患儿79例,其中常规腹腔镜辅助手术41例,经自然腔道辅助手术38例,按肠管切除范围分为直肠乙状结肠切除组和次全结肠切除组,分别记录各组病例手术数据及术后恢复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常规腹腔镜辅助直肠乙状结肠切除30例和次全结肠切除11例,经自然腔道腹腔镜辅助直肠乙状结肠切除28例和次全结肠切除10例。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常规腹腔镜直肠乙状结肠切除手术时间(127.5±52.5)min,估计出血(22.8±22.4)mL,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问(1.4±0.6)d;次全结肠切除手术时间(199.6.4±47.6)min,估计术中出血(28.6±19.2)mL,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1.6±0.9)d。经自然腔道腹腔镜直肠乙状结肠切除手术时间(112.3±51.8)min,估计出血(17.3±8.3)mL,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1.3±0.8)d;次全结肠切除手术时间(183.0±42.4)min,估计术中出血(23.0±7.9)mL,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1.6±0.7)d。两种手术方式完成直肠乙状结肠切除术和次全结肠切除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蠕动功能恢复及并发症无差别。67例获随访,排便功能随术后时间延长而逐渐恢复,两种术式相比在各时段排便功能均无明显差异。结论经自然腔道腹腔镜HD根治术与常规腹腔镜手术相比,具有同样的手术效果,安全可靠,可进一步减少腹壁创伤,美容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神经细胞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S-100蛋白在先天性胆管扩张症(CBD)发病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2007~2009年连续CBD患儿36例,均行囊肿和胆囊切除、肝门空肠吻合术,切取囊肿远、近端囊壁和胆囊壁为实验组。选取非正常怀孕或因其母亲特殊原因需终止妊娠胎儿15例的肝外胆管和胆囊为对照组。每组标本分别固定、包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对比其NSE和S-100表达,比较其染色结果和分布特点,并对囊肿直径和胆道不同部位NSE和S-100的表达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NSE和S-100在囊肿远端表达(1.86±1.29,1.81±1.04)均弱于囊肿近端表达(3.61±1.92,3.58±1.95)(P<0.05);囊肿远端与胆囊(3.42±1.99,3.72±2.08)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囊肿近端与胆囊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胎儿胆管(4.86±2.97,5.14±2.73)和胎儿胆囊(3.71±2.14,4.00±1.63)间NSE和S-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囊肿远端与胎儿胆管、胆囊间NSE和S-1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囊肿近端与胎儿胆管、胆囊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胆囊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囊肿直径和胆道不同部位NSE和S-100的表达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 胆道远端神经节细胞和神经纤维的发育和分布受限与CBD发病关系密切,与其囊肿大小呈负相关;NSE与S-100表达在CBD发病中协同互补,可为CBD术中囊肿切除范围的正确判断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正一、前言腹股沟疝(inguinal hernia)是小儿最常见外科疾病之一,先天性腹膜鞘状突未闭合是其发病解剖基础,而生后腹内压增高则是其诱发因素。鞘状突随睾丸下降而形成,小儿胚胎发育过程中右侧睾丸下降较左侧稍迟,故右侧腹股沟疝多于左侧,约占60%;双侧同时或先后发病约占15%。腹股沟疝发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探讨内结扎法腹腔镜脾切除术的应用解剖及其手术要点.方法 对41例相关血液病儿采用内结扎法进行腹腔镜脾切除术,其中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25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3例,脾性粒细胞减少症3例.术前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探测脾蒂血管解剖类型、走行及其与胰腺的关系,并与术中所见做对比.结果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显示脾蒂血管走行与胰腺的关系呈Ⅰ型24例,Ⅱ型17例;脾血管分支呈分散型31例,集中型10例,与术中记录脾血管分支类型(95%)及其与胰腺的关系(90%)基本符合.本组41例腹腔镜脾切除术均获得成功,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114±31)min,出血量(51±23)ml.结论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可明确脾蒂血管解剖分支类型、走行及其与胰腺的毗邻关系;用内结扎法实施腹腔镜脾切除术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0.
背景:恶性肿瘤的过继性细胞移植免疫治疗已投入临床使用多年。如何提高效应细胞的杀伤能力,如肿瘤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已经成为临床肿瘤免疫治疗的一个重要的努力方向。因此,我们探索了一种新的方法通过使用一定比例混合的CD4 、CD8 亚种群的初始T淋巴细胞来制备更有效的特异CTL并评价其肿瘤杀伤效率。 方法:实验使用荷B16恶性黑色素瘤的C57BL/6老鼠,并给予CTX腹腔注射进行预处理。分别评估CTX腹腔注射对肿瘤生长的影响情况及对肿瘤微环境的调节情况。应用磁珠分别阴性分选初始T细胞和总T细胞。在体外环境中检测并对比不同种T细胞的增殖能力以及细胞因子分泌水平。分别由初始T细胞(初始CD4 T:初始CD8 T=2:1)和总T细胞诱导分化得到肿瘤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经CTX预处理的实验小鼠给予肿瘤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回输治疗,回输后检测效应细胞的归巢能力,检测肿瘤组织中IL-2、IFN-r、颗粒酶 B, 及穿孔素mRNA 水平,并测量肿瘤大小绘制生存曲线。 结果:CTX预处理组较对照组肿瘤生长情况无差异,但CTX预处理后较对照组可明显降低实验鼠脾脏中Treg细胞水平,以及血清中TGF-β1和IL-10 的水平(P<0.05)。在体外初始T细胞较总T细胞表现出更强的增殖能力及细胞因子分泌能力(P<0.05)。由初始T细胞诱导产生的效应细胞与由总T细胞诱导产生的效应细胞在归巢能力方面有显著差异(P<0.05),肿瘤组织中IL-2、IFN-r、颗粒酶 B 及穿孔素mRNA 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5)。 结论:依据上述结果,我们认为由初始T细胞诱导产生的效应细胞拥有更强的增值能力、更强的归巢能力及细胞因子分泌水平,所以由初始T细胞诱导产生的效应细胞可以介导产生更强的抗肿瘤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