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3篇
神经病学   19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8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探讨术中B超监测结合彩色血管成像技术在颅内深部低级别动静脉畸形(AVM)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采用术中B超定位、彩色血管显像技术监测下显微手术切除的11例低级别AVM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11例患者通过应用术中B超实时监测结合彩色血管成像技术,成功完成了AVM切除手术,术后复查CTA无残留。2例意识障碍患者1例术后出现继发性癫疒间,1例为淡漠,记忆下降;3例偏瘫患者,2例术后对侧肢体肌力完全恢复,1例恢复至Ⅲ级;1例合并失语者术后失语恢复;其余头痛为首发症状者症状消失。全部病例无手术相关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本组无死亡。结论采用术中B超实时监测和彩色血管显像技术结合能准确定位,减少手术创伤,同时术中能对AVM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进行辨别,并对切除程度进行准确评估。  相似文献   
42.
43.
目的探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中动脉瘤破裂(IAR)的不同破裂点(瘤体、瘤颈及瘤顶)对患者手术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09年5月—2012年3月连续纳入的135例(148个动脉瘤)接受显微动脉瘤夹闭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术后患者的预后评价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进行评定。将发生IAR动脉瘤的不同破裂点作为影响因素,并对其与IAR患者不同预后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135例患者的148个动脉瘤夹闭术中,30例患者的31个动脉瘤发生术中破裂(占动脉瘤20.9%,占患者22.2%),其中破裂点发生在动脉瘤顶部9个、体部17个及颈部5个。17例患者GOS评分5分,8例4分,2例3分,1例2分,2例1分;预后良好者共25例,预后不良者共5例。IAR不同破裂点对于IAR患者预后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273,95%CI:6.764~18.344,P=0.006),其中25例瘤体、顶部破裂者中1例预后不良,5例瘤颈部破裂者中4例预后不良。结论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术中动脉瘤破裂点对于IAR患者预后可产生明显影响,其中瘤颈部破裂是导致患者不良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4.
急性硬膜下血肿8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 81例急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 81例急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全部手术治疗 ,痊愈 41例 ,好转 1 8例 ,死亡 2 2例。结论 :早期诊断 ,早期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环节 ,对于儿童和老年人应提高警惕  相似文献   
45.
目的 探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门急诊的救治。方法 分析 12 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表现及急救措施。结果 12 0例中死亡 3 1例 (2 5 .83 % )。结论 降低本病死亡率的关键应是分秘必争 ,把握运送时机 ,密切观察病情 ,合理处理合并伤  相似文献   
46.
目的 鉴定分析药品中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可疑菌.方法 参照中国药典等文献,采用VITEK微生物鉴定仪对其鉴定,同时采用RiboPrinter全自动微生物基因指纹鉴定系统对其进行鉴定和溯源.结果 可疑菌与大肠埃希菌生化特性相符,限制性内切酶EcoR I的酶切图谱与RP数据库中的大肠埃希菌一致,并且与标准菌株相似.结论 RiboPrinter分型结果和分子溯源功能能有效的应用于药品可疑菌的检验.  相似文献   
47.
食源性致病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筛查和检测备受关注,传统的生化鉴定方法存在耗时长和灵敏度低等缺陷,本文以原核生物核糖体小亚基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16S核糖体RNA测序和核糖体基因分型技术对4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了鉴定和分型,结果表明:API-STAPH生化方法鉴定的准确率为93%,而分子生物学鉴定的准确率≥99%;全自动微生物核糖体基因分型系统将4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分为22个Ribogroup.上述研究将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鉴定上升到“亚型”的高度,16S核糖体RNA测序和核糖体分型技术可为食源性致病菌的风险监测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8.
目的:考察国产胰酪胨大豆培养基(TSB)和改良马丁培养基(MMB)对微生物的促生长能力,为〈中国药典〉无菌检查法培养基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培养基灵敏度检查法和菌数平皿计数法,以BD公司生产的TSB为对照,对微生物的促生长情况进行考察.结果: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所用国产TSB和MMB培养基在两种方法中对代表性微生物促生长能力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中国药典〉无菌检查用培养基应与国际先进国家药典保持一致,采用TSB替代MMB培养基用于需气菌和真菌的培养.  相似文献   
49.
目的 探讨应用替罗非班治疗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围手术期支架内血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20年12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行支 架辅助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围手术期发生支架内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应用替罗非班对支架辅 助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围手术期血栓的治疗效果,包括血栓是否溶通、围手术期出血发生率及出院时 mRS评分。 结果 177例接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的患者中,12例(6.8%)发生围手术期血栓事件,年龄中 位数56.5岁,女性11例(91.7%),均为未破裂动脉瘤。前循环动脉瘤10例(83.3%),后循环动脉瘤2 例(16.7%)。4例(33.3%)选用了激光雕刻支架,8例(66.7%)选用了编织支架。术中发生血栓事件 者9例(85.0%),术后发生血栓事件3例(15.0%)。应用替罗非班后,12例支架内血栓均成功溶通,其 中1例发生颅内出血事件,出院时预后不良(mRS 4分);其余11例(91.7%)均无相关并发症,预后良好 (均mRS 0分)。 结论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出现支架内血栓时,应用替罗非班是一种安全、有 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0.
目的:分析镜像后交通动脉瘤的形态学指标以评估动脉瘤破裂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39对破裂的 镜像后交通动脉瘤的形态学参数,将以下参数纳入条件Logistic回归:动脉瘤高度、宽度、颈宽、尺寸比、纵横 比、宽/颈比、高/宽比、颈内动脉直径、是否有子瘤及动脉瘤高度>宽度。将单因素分析中与破裂有显著相关 (P<0.05)的参数纳入多因素回归分析。在本中心的 434 例后交通动脉瘤患者中使用受试者特征曲线 (ROC)和曲线下面积(AUC)检验独立危险因素的预测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动脉瘤有子瘤(OR=8.852, P=0.024)、动脉瘤高度>宽度(OR=18.250,P=0.011)和动脉瘤宽度(OR=1.645,P=0.024)是后交通动脉瘤破裂 的独立危险因素,其AUC值分别为0.737、0.761及0.686。结论:动脉瘤宽度、动脉瘤高度>宽度和有子瘤可 能是后交通动脉瘤破裂的形态学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子瘤形成是评估后交通动脉瘤破裂风险的最佳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