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病理特点及诊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病理和临床特点及治疗选择,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效果.结果: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多存在颈椎退行性变、椎管狭窄;MRI检查可以发现颈椎退行性变,脊髓内有信号改变-T1加权像等信号或稍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许多患者呈现特征性的"眼镜征";及早手术治疗的效果优于保守治疗.结论:颈椎退变、椎管狭窄是成人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的重要病理学基础;MRI检查是协助确诊的最佳手段;脊髓受压患者应该及早手术,以求神经功能最大恢复.  相似文献   
22.
背景:弥散张量成像是一项常用于大脑临床研究中的技术,但很少用于脊髓损伤的诊断或预后。 目的:采用显微技术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用弥散张量成像技术评测脊髓离断情况,这为进一步的干预治疗提供良好的动物损伤模型。 方法:健康SD大鼠12只在精确显微技术下制备脊髓损伤模型,6只假手术组作为对照。用核磁弥散张量成像技术观察实验组大鼠造模后脊髓离断情况,用运动诱发电位和感觉诱发电位检测大鼠神经电生理改变情况,利用斜坡实验和BBB评分评价大鼠造模后的神经功能的变化。 结果与结论:实验组大鼠苏醒后双下肢全瘫、尾巴不能摆动、尿潴留;弥散张量成像图像显示其T 10段脊髓完全离断;运动及感觉诱发电位波形较对照组均未引出;造模后1 d、造模后1,2,4周斜板试验角度均小于30°,BBB评分均少于10分,随时间延长,部分大鼠可见后肢刺激性反射,但无主动性功能活动,局部脊髓结构破坏严重。说明精确显微技术能成功构建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并且在弥散张量成像图像上清晰可见T 10段脊髓完全离断。  相似文献   
23.
杨晓青  刘英富  徐云强 《医学综述》2014,20(18):3268-3270
神经干细胞(NSCs)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种分化潜能的细胞,它来源于神经组织,在适当条件下可分化成神经元、少突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NSCs体外诱导分化的成体细胞可以用于中枢神经损伤疾病及退行性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因此,找到一系列体外诱导NSCs定向分化的模式,诱导其分化为特定的神经细胞,达到神经修复和细胞治疗的目的乃当今神经科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该文主要阐述NSCs向神经元诱导分化方法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椎间盘造影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不同病理类型中的表现及意义.方法:对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43例腰椎盘突出症患者术中进行椎间盘造影,并摄片;观察不同病理学类型的造影结果.结果:不同病理类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有不同的造影表现.(1)椎体后缘骨软骨病造影显示髓核形态基本正常,侧位片上呈现圆形、椭圆形或马蹄形,比较饱满.可伴有发育不良的表现.(2)退变型腰椎间盘突出造影显示分散状或多支状影像,造影剂呈弥漫分布,扁平而扩大,几乎充盈整个椎间盘.(3)破碎型腰椎间盘突出造影显示阴影向后延伸,有时达椎体后缘或者后纵韧带,甚至进入椎管.(4)椎体后缘骨软骨病基础上的间盘疝出造影显示髓核显影饱满,呈现椭圆形或马蹄形,同时伴有向后突出的阴影.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不同病理类型有特异的椎间盘造影表现,椎间盘造影在病理分型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5.
目的 通过比较化学和生长因子两种不同诱导方法,观察评估脂肪干细胞(ADSCs)向神经元样细胞(NLCs)分化,并探讨诱导分化机制.方法 取SD大鼠腹股沟和腹膜后脂肪分离培养获得ADSCs,取其第3代细胞进行流式细胞表型鉴定(CD29、CD34、CD45、CD73、CD90、CD105)并进行实验诱导.分为化学诱导组[DMEM/F12 +5 mmol/L β-巯基乙醇(β-BME)+2%二甲基亚砜(DMSO)+ 200 μmol/L丁酸酯羟基茴香醚(BHA)]和生长因子分步诱导组[第1步:DMEM/F12+20 μg/L表皮生长因子(EGF)+20 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 +2% B27;第2步:DMEM/F12+ 10 μg/L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 10 μg/L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1 μmol/L维甲酸(RA)].每天在光镜下观察其形态变化,并在第3天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诱导后神经细胞特异标志物巢蛋白(Nestin)、神经元核蛋白(NeuN)、抗微管相关蛋白-2(MAP-2)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第3代ADSCs细胞表型CD34(0.57%)、CD45(0.67%)、CD29(99.38%)、CD90(96.21%)、CD73(99.80%)和CD105(97.97%).化学诱导组在诱导24 h后即出现神经元样细胞形态,表达Nestin和MAP-2,但其诱导后形态在第5天出现逆转且在第7天有部分细胞开始死亡;生长因子诱导组诱导3d时Nestin表达,1周后MAP-2、Neun和GFAP表达逐渐增加,诱导生成稳定NLCs.结论 化学诱导ADSCs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速度较快,但其性质不够稳定,形态出现逆转且伴随细胞死亡;生长因子法能够实现稳步诱导,诱导生成的NLCs更符合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要求.  相似文献   
26.
骨损伤、骨缺损等由于移植物来源短缺或移植后存在多种不良反应等因素,治疗上非常困难,成为骨科领域亟待攻克的难题。目前临床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内源性骨修复和外源性骨修复两种。内源性骨修复仍是骨缺损修复的金标准,一般从身体另一部位取出健康骨后移植到损伤部位,其局限性在于骨源短缺,且往往需要二次手术;外源性骨修复虽克服了骨源短缺的缺点,但存在移植体组织相容性及容易引发感染等问题。骨组织工程学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治疗模式,其目的是利用工程学和生命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再生新的骨组织,以修复和替代病变或缺损骨组织。骨组织工程以种子细胞、支架材料、细胞因子作为三要素来构建三维空间复合体,其中支架材料尤为重要,能提供细胞基质、维持细胞生长并保持其分化功能,提供暂时的力学支撑,从而满足组织修复和重建的要求[1]。随单一材料支架缺点的不断暴露,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材料混纺成复合材料以实现其结构和功能上互补的方法,有望在支架材料研究领域展现创新性和实用性。本文就胶原蛋白/丝素蛋白的理化性质及静电纺胶原/丝素复合材料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构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复合生物支架材料组织工程骨,探讨低温3D打印联合冷冻干燥法制备的三维仿生复合支架材料内BMSCs增殖、分化、成骨特异性基因表达情况.方法 利用低温3D打印结合真空冷冻干燥法制备三维支架,提取新西兰大白兔的BMSCs,用倒置显微镜及免疫组化鉴定BMSCs的形态及特征.将第3代B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