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53篇 |
免费 | 24篇 |
国内免费 | 97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篇 |
儿科学 | 2篇 |
妇产科学 | 10篇 |
基础医学 | 39篇 |
口腔科学 | 3篇 |
临床医学 | 108篇 |
内科学 | 95篇 |
皮肤病学 | 3篇 |
神经病学 | 115篇 |
特种医学 | 119篇 |
外科学 | 30篇 |
综合类 | 321篇 |
预防医学 | 74篇 |
眼科学 | 2篇 |
药学 | 60篇 |
中国医学 | 81篇 |
肿瘤学 | 1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14篇 |
2022年 | 10篇 |
2021年 | 30篇 |
2020年 | 25篇 |
2019年 | 19篇 |
2018年 | 20篇 |
2017年 | 11篇 |
2016年 | 11篇 |
2015年 | 20篇 |
2014年 | 57篇 |
2013年 | 55篇 |
2012年 | 42篇 |
2011年 | 49篇 |
2010年 | 57篇 |
2009年 | 58篇 |
2008年 | 38篇 |
2007年 | 33篇 |
2006年 | 21篇 |
2005年 | 24篇 |
2004年 | 65篇 |
2003年 | 73篇 |
2002年 | 52篇 |
2001年 | 64篇 |
2000年 | 37篇 |
1999年 | 20篇 |
1998年 | 36篇 |
1997年 | 26篇 |
1996年 | 25篇 |
1995年 | 26篇 |
1994年 | 10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1959年 | 2篇 |
1958年 | 2篇 |
195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51.
目的 观察低孔率血流导向装置对兔囊状动脉瘤的治疗作用和对分支的影响.方法 取30只兔宽颈动脉瘤模型,随机平均分为三组.A、B组动物载瘤动脉内分别植入金属覆盖率30%~35%和45%~50%低孔率血流导向装置,术后4周造影,3个月后再次造影并处死动物行病理检查.C组动物载瘤动脉内不植入支架,分组后和3个月时造影并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A、B两组支架植入后即刻造影显示造影剂滞留率分别是88.7%和100%,4周造影显示动脉瘤闭合率分别是77.8%和85.7%,3个月时动脉瘤闭合率分别是71.4%和85.7%;支架所覆盖的分支血流通畅;动脉瘤颈部和载瘤动脉内薄层新生内膜覆盖支架,瘤腔充满血栓.C组分组后和处死前动脉瘤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纯植入低孔率血流导向装置是治愈脑动脉瘤的一种可行方法,对分支血流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讨近端血流阻断加压技术在硬脊膜动静脉畸形(SDAVF)血管内治疗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8年9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采用血管内治疗的6例SDAVF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中均应用近端血流阻断加压技术,其中1例因未能完全栓塞,改为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术后即刻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以判断栓塞情况。对所有患者行门诊或电话随访,随访内容为行Aminoff-Logue评分,判断脊髓功能的恢复情况;门诊随访的患者同时复查脊髓MRI,以判断栓塞情况。结果6例患者的手术均成功。术后即刻DSA显示,5例完全栓塞,1例瘘口残留。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永久性神经系统并发症;其中1例术中造影显示肋间动脉夹层的患者,采用弹簧圈闭塞近端肋间动脉后复查胸椎CT,显示肋间肌内血肿形成,术后持续胸背部疼痛3 d后缓解。6例患者中,5例为门诊随访,1例为电话随访;中位随访时间(范围)为5.5个月(4.0~22.0个月)。术后3个月,6例患者的Aminoff-Logue评分均较术前降低[(2.0±0.7)分、(4.0±1.5)分,P<0.05];脊髓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术中因拔管困难而留置体内的1例患者,术后6个月随访时无相关并发症。经显微手术治疗的1例患者出院后10个月行DSA随访,未见瘘口显影。结论初步推测近端血流阻断加压技术在SDAVF血管内治疗中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53.
周待令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23):41-43
目的探讨经鼻蝶神经内镜结合磨钻辅助下切除垂体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05—2012-01 48例择期行经鼻蝶神经内镜垂体瘤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中均使用磨钻辅助,术后行视力、神经影像和内分泌检查,总结手术技巧和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成功,无死亡。肿瘤全切除37例(77.1%),大部分切除8例(16.7%),部分切除3例(6.3%);术后视力好转22例(84.6%,22/26),视野缺损好转9例(81.8%,9/11),头痛消失或好转10例(71.4%,10/14);术后3个月复查,48例患者平均PRL水平由术前(298.31±143.14)μg/L降至术后(46.38±31.47)μg/L,平均GH水平由术前(48.14±20.38)ng/L降至术后(13.29±5.58)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并发症:发生脑脊液漏者5例,暂时性尿崩症者13例,动眼神经或外展神经一过性麻痹2例,治疗后病情均得到控制。结论经鼻蝶神经内镜垂体瘤切除术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结合磨钻辅助可进一步增加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54.
目的 评价支架治疗介入栓塞后复发颅内动脉瘤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2006年6月~2013年3月应用支架治疗的介入栓塞术后复发颅内动脉瘤病例,共83例患者、83枚复发动脉瘤。对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资料、治疗方案、治疗结果、并发症及预后等进行分析。
结果 所有83例患者共应用93枚支架,支架植入顺利,技术成功率100%。动脉瘤即刻治疗结果,33例单纯支架植入术的病例中,18例(54.5%)术后即刻动脉瘤内造影剂滞留,15例(45.5%)单纯支架植入术后即刻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DSA)同术前相比无明显改变。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的50例患者中,按Raymond分级,Ⅰ级11例(22.0%),Ⅱ级21例(42.0%),Ⅲ级18例(36.0%),载瘤动脉均保持通畅。共发生与支架植入术相关并发症2例(2.4%),均为脑血管痉挛,给予动脉灌注罂粟碱后好转,出院时无神经功能损害。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0~2分82例(98.8%),3分1例(1.2%)。影像学随访50例(60.2%)患者,随访时间2~5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1个月。单纯支架植入随访20例结果显示:致密栓塞14例(70.0%),动脉瘤内进一步血栓形成3例(15.0%),动脉瘤稳定3例(15.0%)。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30例随访结果为:致密栓塞20例(66.7%),进一步血栓形成3例(10.0%),稳定3例(10.0%),小复发2例(6.7%),大复发1例(3.3%),再次破裂出血1例(3.3%)。所有患者均获临床随访,随访时间2~8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0个月,除发生再出血的患者接受再次治疗并痊愈外,均无新发神经功能缺损。
结论 颅内支架治疗颅内复发动脉瘤技术上可行,安全性高,结果满意,但长期疗效仍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55.
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估支架结合弹簧圈技术治疗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VADA)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破裂VADA的临床资料,均使用支架结合弹簧圈技术治疗,按使用支架数量分为单支架组(n=32)和多支架组(n=25),比较两组间即刻和随访的影像学结果及临床结果。结果治疗即刻VADA完全栓塞、近全栓塞和部分栓塞,单支架组分别为4例(12.5%)、7例(21.9%)、21例(65.6%),多支架组分别为13例(52%)、7例(28%)、5例(20%)。影像学随访12~78个月,单支架组30例,其中VADA完全栓塞19例(63.3%),显影11例;多支架组24例,其中VADA完全栓塞23例(95.8%)、显影1例。术后即刻与随访期VADA完全栓塞率,多支架组显著高于单支架组(P〈0.05)。死亡3例。改良mRS评分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随访结果显示,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在技术上是安全有效的,多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可有效提高即刻及远期的完全栓塞率,降低术后复发及再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56.
目的除了合并皮层静脉引流这一危险因素之外,目前尚无其他因素被公认是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患者颅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阐明DAVF患者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2012年12月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临床神经医学中心收治的190例DAVF患者。其中颅内出血60例,非出血表现130例。收集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提取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类型、血管构筑学特征等参数,对比不同表现DAVF在上述参数上的差异,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颅内出血发病的危险因素为瘘口位于大静脉窦区(OR4.296,95%CI:1.126-16.393,P=0.033),Borden分级Ⅱ级(OR3.852,95%CI:1.123~13.207。P=0.032)和Ⅲ级(OR14.070.95%CI:2.741~72.237,P=0.002)。结论瘘口位于大静脉窦区,引流方式为BordenⅡ级和Ⅲ级是DAVF患者发生颅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MP-2)对人脑胶质瘤细胞的抑制作用,主要是对细胞周期与细胞增殖的作用.方法用含TIMP-2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体外转染人胶质瘤细胞系U87,用Western blot检测目的蛋白的表达.通过细胞生长实验,流式细胞仪分析技术检测U87转染前后细胞增殖、周期与凋亡的变化.结果转染AdTIMP-2病毒后的U87细胞TIMP-2蛋白表达上调,转染后对U87细胞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并出现明显的G0 -G1 期阻滞,但无明显的细胞凋亡峰出现.结论重组腺病毒载体介导的TIMP-2基因在体外对人脑胶质瘤细胞系U87 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可作为胶质瘤治疗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58.
目的 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责任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发生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30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DSA资料,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188例,脑梗死116例,判断责任动脉,测量其狭窄段长度和狭窄程度.结果 在304例患者中,227例(74.7%)可见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193例(85.0%)可判断责任动脉,其中104例(53.9%)为单纯颅外动脉、70例(36.3%)为单纯颅内动脉、19例(9.8%)为颅内外动脉串联病变.脑梗死组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发生率(97/116,82.9%)显著高于TIA组(130/188,68.8%)(P<0.01).TIA组后循环颅外血管病变发牛率(26/107,24.3%)显著高于脑梗死组(6/86,7.0%)(P<0.01),脑梗死组前循环颅内血管病变发生率(28/86,32.6%)显著高于TIA组(22/107,20.6%)(P<0.01),但IIA组责任动脉狭窄长度和程度与脑梗死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脑梗死组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较IIA组更多见,TIA组以后循环颅外血管病变多见,脑梗死组以前循环颅内血管病变多见,而脑缺血程度与责任动脉狭窄程度和长度无关. 相似文献
59.
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近期疗效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电解可脱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近期疗效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应用GDC栓塞治疗123例,分析动脉瘤几何形态学、病情严重程度对栓塞效果及临床治疗的影响.结果Hunt&Hess分级Ⅰ~Ⅱ级病人中,预后良好者(GOS评分4~5分)为100%,Ⅲ~V级病人中分别为95%、78%、50%,窄颈动脉瘤完全栓塞率、大部栓塞率及部分栓塞率分别为92%、6%、2%,宽颈动脉瘤中分别为81%、13%、6%,大动脉瘤的疗效明显低于小动脉瘤.结论动脉瘤的栓塞程度不仅与瘤颈有关,还受瘤体大小的影响.载瘤动脉的形态影响GDC栓塞的操作,采用双弯塑形,有利于动脉瘤的超选与致密填塞.而临床预后与Hunt&Hess分级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60.
目的 研究神经细胞粘附分子(NCAM)与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在人脑星形细胞瘤中的作用。方法 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40例人脑星形细胞瘤组织中的NCAMmRNA及MMP-2、9蛋白的表达。结果 星形细胞瘤Ⅰ、Ⅱ级中NCAM-140mRNA,MMP-2、9蛋白的表达阳性数为16/17,12/17,5/17,病理指数为 29.08±12.31,19.63±11.37,13.32±11.53,Ⅲ、Ⅳ级中表达阳性数为11/23,22/23,17/23,病理指数为15.02±10.41,34.52±7.65,30.29±16.88,人脑星形细胞瘤高级别(Ⅲ、Ⅳ级)与低级别(Ⅰ、Ⅱ级)差异显著。MMP-2蛋白与NCAMmRNA两者有显著负相关性。结论NCAMmRNA及MMP-2、9蛋白表达与星形细胞瘤的恶性程度有关。NCAM和MMP对星形细胞瘤的发生发展与侵袭转移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