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12篇
耳鼻咽喉   5篇
基础医学   8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6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224篇
综合类   146篇
药学   37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研究中国苏皖地区汉族人群X 线修复交叉互补组4(XRCC4) rs6869366多态性与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提取187例PCa患者(病例组)和210例非肿瘤患者(对照组)外周血基因组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连接酶特异检测技术(polymorphism chian reaction and ligase detection reaction,PCR-LDR)分析两组XRCC4 rs6869366位点的多态性,比较不同基因型与PCa易感性的关系?结果:以携带TT基因型的对象为参照组,携带GT基因型者患PCa的风险是携带TT基因型的1.15倍(OR=2.15,95%CI:1.02~4.53)?结论:XRCC4 rs6869366与苏皖地区汉族人群PCa的易感性有关,GT可能是PCa的易感基因型?  相似文献   
82.
TURBt术中粘膜下注射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膀胱肿瘤浸润深度以及避免闭孔神经反射和电切过深。方法2000年10月~2002年3月18例拟行TURBt的患者在电切前以无菌水经膀胱镜于肿瘤基底部注射。结果2例肿瘤不能浮起,改为开放手术;另16例均顺利电切,无闭孔神经反射,术后常规灌注,随访13月~30月,未见复发。结论:术中粘膜下注射是判断浅表性膀胱肿瘤较为直观和可靠的方法;本法可避免闭孔神经反射和电切过深。  相似文献   
83.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68岁,发现行走不稳、动作迟缓、肌肉僵直,易跌倒4个月,并逐渐加重,出现视幻觉、认知功能障碍、消化系统症状2个月,MMSE评分19分(小学文化).查头颅MRI提示T2 WI示两侧放射冠多发腔隙性脑梗死、FLAIR示右侧侧脑室后角白质变性、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未见异常,在门诊初步诊断帕金森综合征,予普拉克索治疗2个月症状改善不明显.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Stand-alone斜外侧椎间融合(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应用于Modic改变伴终板硬化的腰椎间盘退变治疗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3家医疗中心收治的16例Modic改变伴终板硬化的腰椎间盘退变患者。其中男6例,女10例;年龄45~67(55.48±8.07)岁;病史36~240(82.40±47.68)个月。病变部位:L2,32例,L3,45例,L4,59例;均表现为慢性腰痛,伴下肢神经症状3例。采用单纯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术后对临床和影像学结果,以及并发症情况进行观察。结果:术中无血管、终板损伤和椎体骨折。切口长度(4.06±0.42)cm,手术时间(45.12±5.43)min,术中出血量(33.40±7.29)ml;术后72 h切口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为1.14±0.47。所有患者无切口皮肤坏死、愈合不良或感染;出现交感链损伤1例、左大腿前外侧疼痛并麻木2例、左侧髂腰肌无力1例,均为一过性损伤,并发症发生率为25%(4/16)。1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36(20.80±5.46)个月。术后椎间隙高度获得明显的恢复,随访过程中有轻度丢失。末次随访时腰椎冠状面和矢状面平衡均获得良好的改善。融合器无明显沉降或移位,均获得椎间融合。末次随访时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明显改善。结论:只要严格病例选择,充分的术前检查,采用Stand-alone OLIF治疗Modic改变伴终板硬化的腰椎间盘退变效果良好,临床优势明显,是较好的手术选择。  相似文献   
85.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中β-catenin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Wnt通路中核心蛋白β-catenin及其下游基因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FT)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运用原位杂交法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β-catenin以及bcl-2、cyclin D1、c-myc在SFT肿瘤细胞中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及定位.结果 22例SFT中,β-catenin原位杂交阳性表达者14例(63.64%),免疫组化阳性表达者16例(72.73%),两种检测结果呈正相关.22例SFT中,bcl-2、cyclin D1和c-myc的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1.82%(18/22)、63.64%(14/22)、18.18%(4/22).免疫组化β-catenin阳性表达的16例中,强阳性染色率为43.75%(7/16),弱阳性染色率为56.25%(9/16).在良性组和潜在恶性组之间,β-catenin、bcl-2、cyclin D1、c-myc的阳性表达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β-catenin在两组中强阳性染色率分别为13.33%(2/15)和71.43%(5/7),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Wnt通路的激活存在于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发生过程中,免疫组化法检测β-catenin蛋白强阳性染色对判断SFT的预后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6.
阴茎折断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目的 :探讨阴茎折断的病因和临床特征 ,比较手术或保守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 :4例闭合性阴茎折断病人 ,3例急诊开放手术清除血凝块 ,修补白膜裂口 ,1例保守治疗。 结果 :手术病人探查白膜裂口 1.0~ 1.5cm ,经 2~ 5年随访 ,阴茎勃起坚硬 ,无弯曲或畸形 ,性生活满意 ,保守治疗者伤后 1.5年后阴茎局部可扪及硬结 ,性功能基本正常。 结论 :阴茎折断临床特征明显 ,容易诊断 ,应用超声影像或海绵体造影则可准确定位白膜损伤部位与伤口大小 ,指导手术或作保守治疗。手术治疗效果佳 ,创伤小 ,应作首选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7.
男性患儿,以急性耳痛、面神经麻痹为首发症状,行面神经减压术后面神经功能恢复。术后4个月病变累及颞骨及上颌骨,经颞骨肿块活检,病理确诊为髓系肉瘤,最终诊断为急性髓系白血病。经规律化疗3次后,颞骨MRI提示病变范围较前缩小,化疗4次后患儿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未见排异现象,半年后复查血常规及骨髓象已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88.
倪良玉  吴宏飞 《淮海医药》2004,22(3):197-198
非特异性梗阻性输尿管炎临床十分少见 ,常因腰部酸胀疼痛、反复尿路感染、血尿 ,或有尿路结石作进一步检查进而发现。今年我院收治 1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男 ,4 7岁。住院号 5 0 6 0 0 91。间歇性血尿 1年伴右侧腰酸 ,疲劳及受凉后症状易发作 ,抗生素治疗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89.
子宫内膜异位症与细胞凋亡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从细胞凋亡水平和p53基因表达的差异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EM)的发病机理。方法 38例EM标本行HE染色,原位细胞凋亡标记实验(TUNEL),p53mRNA的原位分子杂交实验。以正常子宫内膜作正常对照,经Dnase处理的子宫内膜为阳性对照,设空白阴性对照。结果 TUNEL实验结果,正常分泌期子宫内膜中细胞凋亡率为24.29%,EM的细胞凋亡率为3.64%。p53在EM的表达为7.43%,而正常对照组为28.51%,差异有显性(P<0.05)。结论 EM的细胞凋亡水平和p53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EM的发病可能与子宫内膜的细胞凋亡水平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90.
顾晓  眭元庚  徐正铨  尤国才  吴宏飞 《江苏医药》2000,26(6):432-432,434
目的 探讨组织蛋白酶D(CD)、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生物学行为间的关系及其发生浸润转移的机制。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33例BTCC及12例正常膀胱组织中CD、EGFR的表达。结果 正常膀胱移行细胞CD均呈弱阳性表达,BTCC组肿瘤细胞CD中/强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在不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单发与多发,初发与复发组间均有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