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6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50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5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带颞浅血管颅骨瓣修复颌面部缺损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带颞浅血管蒂颅骨外板骨瓣转位修复颌面部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0侧经动脉灌注乳胶的成人尸体标本和8头颈铸型标本(5例保留骨骼)上,对颞浅动脉的走行、分支及分布进行观测,并在标本上进行模拟术式设计。结果:颞浅动脉起自颈外动脉,于外耳门前方越过颧弓根部浅出至皮下,在皮下组织和颞浅筋膜之间向前上走行,至颧弓上方分为额、顶二终支,其分支营养颅顶部大至3/4区域的软组织、骨膜和颅骨外板,颞浅动脉主干及额支、顶支动脉外径均大于1mm,浅出部位至颞线处可游离长度为8cm以上。结论:设计以颞浅动脉为蒂颅骨外板骨瓣转位修复颌面部缺损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92.
目的 :经枕下 -乙状窦后入路行枕骨区肿瘤的显微解剖 ,并初步探讨位于斜方肌区的浅筋膜和带血管蒂肌瓣转移重建硬脑膜的可行性。方法 :在枕外隆凸下缘中点处作 T字型切口 ,去除左侧枕骨。沿横窦、乙状窦下缘剪下硬脑膜 ,显微解其神经血管。剪下硬脑膜平放于斜方肌筋膜表面 ,比准大小、周围大于硬脑膜 0 .5 cm,(注意切取时无破损处 )。将切下斜方肌区的浅筋膜和带血管蒂肌辩逆行转移至重建区与硬脑膜缝合 ,硬脑膜缝合时应留余脑的空隙。并对90例成人头颈正中矢状切上肢标本进行定位、测量。结果 :枕外隆凸最高点至枕骨大孔后缘间的距离 ;男性为 (5 0 .1± 2 .2 ) mm。女性为 (4 8.4± 1.6 ) m m。枕外隆凸最高点下方 2 0 m m处骨板厚度 ,男性为 (9.5± 0 .5 ) mm。女性为 (9.2± 0 .5 )mm。枕外隆凸最高点下方 2 .5 m m处骨板厚度 ,男性为 (8.6± 0 .4 ) m m。女性为 (8.3± 0 .4 ) mm。枕外隆凸最高点下方 30mm处骨板厚度 ,男性为 (7.3± 0 .4 ) m m。女性为 (7.1± 0 .3) m m。结论 :枕颈融合术、螺钉固定深度在 5 mm内一般较安全。枕鳞区硬脑膜修复采用斜方肌区筋膜和带有血管蒂肌瓣转移重建硬脑膜从解剖基础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3.
目的 探讨Sortilin对荷脂THP-1巨噬细胞ABCA1蛋白表达及胞内脂质流出的影响。 方法 采用Western blot和qRT-PCR检测细胞内ABCA1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Co-IP实验检测Sortilin和ABCA1的结合情况;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细胞内总胆固醇、游离胆固醇、胆固醇酯含量变化;油红O染色观察细胞内脂滴情况。 结果 Sortilin下调细胞内ABCA1蛋白水平,但对其mRNA水平无显著影响;Co-IP结果表明Sortilin能与ABCA1结合;与对照组相比,Sortilin过表达后荷脂巨噬细胞内胆固醇流出减少,胞内脂质含量增加且脂滴肥大,数量明显增多,Sortilin沉默后荷脂巨噬细胞胆固醇流出增加,胞内脂质含量减少,脂滴瘦小,数量减少;溶酶体抑制剂氯喹共处理可部分逆转Sortilin过表达对巨噬细胞ABCA1蛋白和胆固醇流出的抑制作用。 结论 Sortilin下调巨噬细胞ABCA1蛋白水平,抑制胆固醇流出,促进胞内脂质蓄积。  相似文献   
94.
部分脾栓塞术的解剖与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脾动脉分支在部分脾栓塞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总结32例部分脾栓塞术临床病例资料,观察16例脾动脉铸型标本,探讨脾动脉分支在部分脾栓塞术中的临床意义。结果:①栓塞程度为45%~70%,有3例出现急性胰腺炎。②脾内不小于1mm内径动脉支数为22(18~31)支,来自上、下脾叶动脉的分支支数大致相等。脾上、下叶之间存在无血管区。胰尾动脉1~2支,大多数发自脾动脉下叶支,起始内径为(1.14±0.10)mm,与其他动脉的吻合支细、少。结论:超选择性插管可将脾栓塞程度控制在50%左右。超选择性插管和选用2mm×2mm×2mm明胶颗粒,可避免误栓胰尾动脉。  相似文献   
95.
应用放射造影术进行血管3D可视化研究初探   总被引:25,自引:9,他引:25  
目的:探索一种新的、更精细且简便易行的血管3D可视化研究技术。方法:利用改良的明胶.氧化铅血管标识技术更精细的标识动脉血管,CT扫描后应用3D.Doctor(演示版)软件经计算机处理以获得三维数码图像。结果:利用3D.Doctor获得了非常清晰的血管三维重建图像,诸如大脑前动脉的分支,耳前、耳后动脉,耳动脉的三级分支等小血管均清晰可辨。结论:应用氧化铅标识血管后,可非常方便地对血管进行定位,分割与配准等3D可视化研究。较之其它的三维重建方法而言,此法简便易行、快捷,可在几分钟内轻松地完成局部血管的三维重建。  相似文献   
96.
目的:根据面神经主要分支的体表投影,分析面部面神经的易受损区。方法:解剖9例双侧福尔马林固定成人尸头,观测面神经由茎乳孔至入肌处的体表投影。结果:面神经的体表投影可以限定在通过皮肤的六条线之间:A线起始于耳屏上部,终于骨性外眦上40mm处。B线起始于耳屏下部,终于骨性外眦上9mm处。C线起始于耳屏下部,终于鼻中部。D线起始于耳屏下10mm处,终于口角下10mm。E线起始于耳屏下10mm处,经下颌缘,至下颌缘与口角的垂线相交处。F线起始于耳屏下10mm处,终于锁骨中点。结论:面神经较易受损的区域为颞额区、下颌角区和腮腺前区。  相似文献   
97.
目的为带血管蒂枕骨骨模瓣行枕颈融合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40侧经动脉罐注乳胶的成人尸体标本和8例头颈铸型标本(5例保留骨胳)上,解剖并观测枕骨骨膜的血供情况,并在标本上模拟术式设计。结果枕骨骨膜血供丰富,枕动脉的枕支和降支及椎动脉第三段各发出到枕骨的骨膜支为11.0±1.5、2.5±1.0、3.8±0.9支,骨膜支的外径为0.3~0.8 mm,骨膜支相互吻合成网;枕动脉枕支可游离长度为3.7±0.3 cm,外径2.1±0.2 mm;枕动脉降支可游离长度为2.1±0.2 cm,外径1.5±0.2 mm;椎动脉可游离长度为3.6±0.2 cm,外径2.6±0.4 mm。结论设计带血管蒂枕骨骨膜瓣转位行枕颈融合术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98.
目的为面颈区SMAS分离除皱术防止面神经颈支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12例新鲜标本和8例防腐固定标本上,解剖观测了面神经颈支的走行、分布、毗邻,建立相关的坐标体系,并得出面神经颈支的体表定位的坐标参数,分析颈支的分布特点及预防其损伤的手术操作方法.结果在以下颌角后下方最凸点为原点o的坐标系中,左侧面神经颈支的坐标值为(14.0mm,28.6±4.1mm)、(10.0mm,6.2±2.7mm)、(6.0 mm,-6.8±3.0mm)、(2.0mm,-16.2±4.5mm)、(0.0mm,-1 8.0±3.5mm)、(-2.0mm,-21.8±4.2mm)、(-6.0mm,-28.0±3.4mm)、(-10.0mm,-32.4±4.3mm).右侧侧面神经颈支的坐标值为(-18.0mm,24.2±5.1mm)、(-14.0mm,10.2±4.5mm)、(-10.0mm,-0.1±4.3mm)、(-6.0mm, -9.8±5.4mm)、(-2.0mm,m-15.4±6.7m)、(0.0mm,-18.0±5.8mm)、(2.0mm,-1 9.8±5.6mm)、(6.0mm,-22.8±4.9mm)、(10.0mm,-26.0±6.2mm)、(14.0mm,-29.2±5.3mm)、(18.0mm,-31.8±5.7mm).结论临床医生熟悉面神经颈支的位置、走行,有利于减少SMAS分离除皱术对其的损伤.  相似文献   
99.
背景:常用的血管解剖学研究方法如逐层解剖、血管染色、造影摄片可以确定血管的位置、大至供血范围等,但难以显示皮肤微血管立体构筑。 目的:建立三维的皮肤微血管构筑模型,以评估和设计穿支皮瓣。 方法:选取2具新鲜成人尸体标本,以羧甲基纤维素明胶氧化铅灌注标识血管,CT扫描获取标本灌注前后及剥离皮肤序列图像数据,利用Mimics13.1软件进行皮肤微血管三维重建和穿支皮瓣设计。 结果与结论:实验成功重建了骨骼、血管、皮肤三维数字模型,并选择性设计了旋股外侧动脉皮瓣和旋肱后动脉的主要穿支皮瓣。构建的皮肤微血管模型不仅可显示皮穿支的长度管径、立体位置、走行方向、分布范围、毗邻关系,还可追踪其来源血管,与来源血管、骨骼、皮肤等搭配显示。说明皮肤微血管构筑可揭示穿支皮瓣的范围和扩张方向,有利于穿支皮瓣的设计发掘、血供评估。  相似文献   
100.
椎管外臂丛的血供分布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臂丛的动脉来源、分布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1)取3具成人新鲜尸体标本,采用明胶一氧化铅微血管放射显影法观察臂丛动脉的区带状分布;(2)取10具防腐固定并经颈总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尸体标本,于手术显微镜下解剖并观察臂丛的动脉来源和分布。结果 臂丛血供来源于锁骨下动脉-腋动脉轴发出的分支,各分支间互相吻合。根据其分布特点。可将臂丛营养血管分为三个带状血管区。Ⅰ区指自椎间孔处臂丛神经根延伸至上、中、下干及其前后股区域,该区以椎动脉及颈深动脉供血为主。Ⅱ区包括股与束的大部分区域.此区供血以肩胛背动脉分支及锁骨下动脉直接营养支为主。肩胛背动脉分支较粗大,供血区域较宽;锁骨下动脉直接营养支相对较细,数量较多,平均2.7支(1-5支)。Ⅲ区包括束的小部分区域及终末支,此区以腋动脉直接营养支供血为主,营养支数量平均为3.4支(1-6支)。结论 椎管外臂丛动脉可分为三个带状血管区。每一动脉分支在进入臂丛后分为升支和降支与神经伴行,升、降支之间的吻合方式以不改变口径的真性吻合为主。三个分区之间的血供可以互相代偿,为血管化臂丛神经移植提供了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