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6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50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5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建立体外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培养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ASMCs)及免疫鉴定的方法。方法采用I型胶原酶对PASMCs进行体外培养。在无菌环境下,分离提取雄性Sprague Dawley(SD)大鼠肺动脉主干,剥离外膜、剔除内皮细胞,经酶消化法,体外培养PASMCs。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PASMCs生长状态及特点;台盼兰测定细胞活力;免疫细胞染色法进行平滑肌α-肌动蛋白(α-SM actin)鉴定。结果酶消化法分离培养的PASMCs 3 d后,可见细胞贴壁呈梭形生长,6 d后生长迅速呈典型的峰-谷状生长,9 d后达90%融合。通过形态学观察及免疫荧光染色法鉴定表明:培养的细胞为PASMCs;细胞存活率为98.5%;原代培养8~10 d后即可传代,3-10代细胞生长迅速、细胞形态不易发生改变,可用于进行细胞实验。结论采用I型胶原酶消化法简单易行、可靠、PASMCs生长迅速、传代周期短的特点;尤为重要的是,培养的原代PASMCs可用于肺动脉高压和肺血管重构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72.
目的:利用个人计算机,结合图像处理软件Amira4.1对足背供区移植皮瓣进行三维可视化重建。方法:取新鲜捐献成人尸体1具,采用改良的明胶一氧化铅灌注术经腹主动脉灌注,灌注后对双下肢行连续螺旋CT扫描,扫描条件:140kV,135mA·s,参数:层厚3.2mm,矩阵512×512。利用Amira4.1图像处理软件提供的画笔、套索、魔术棒和Blow四种图像分割工具,对皮肤、血管及骨骼结构进行轮廓提取、生成面片,根据计算机的配置情况对轮廓线进行适当的简化,观测足背动脉的分布及彼此间的吻合情况,根据解剖结构的特点,对皮肤及其血管进行表面重建和体重建,获得立体形态的动脉皮瓣结构。结果:基于个人计算机为平台,运用Amira4.1图像处理软件,在三维表面重建的图像中可清楚地观察外科皮瓣各解剖结构的形态,特别是皮瓣动脉的分支情况和体表的投影情况得到了很好的显示。利用软件的MovieMaker模块创建电影文件,将其制作为电影,画面清晰流畅,可直观、立体的显示其形态特征。结论:基于个人计算机的足背皮瓣三维重建结果,对皮瓣移植的临床试验、基础研究和手术规划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3.
肘关节后外侧入路桡骨头颈部手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肘关节后外侧入路常被用来进行桡骨头切除、桡骨头脱位的切开复位和桡骨头颈部骨折内固定术。尽管众多的应用解剖学和手术学专著反复提醒外科医生在应用肘关节后外侧入路时应注意保护桡神经深支 ,但临床上关于桡神经深支损伤的报道并不少见 ,原因是在不显露桡神经深支的情况下 ,安全的切口长度和桡骨头颈部显露的范围是多大还不甚清楚。我们从应用解剖学的角度 ,研究肘关节后外侧入路和桡神经深支的关系 ,为临床应用肘关节后外侧入路提供手术安全区和术中的标志。1 材料与方法在 30个 (男 1 2 ,女 1 8)经防腐固定的成人上肢标本和 1 0个 (…  相似文献   
74.
脐旁皮瓣联合肋缘软骨瓣转移一期阴茎再造的解剖基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先天性或后天性阴茎缺损,都需要行阴茎再造术。临床上阴茎再造主要包括阴茎体、支撑体和尿道形成。早在1936年Borgoras采用腹部皮管和肋软骨移植再造阴茎。1977年Hol-son首创股薄肌肌皮瓣一次再造阴茎。以后国内外学者采用各种皮瓣方法带蒂转移或游离移植行阴茎再造[1,2]。阴茎支撑体多采用自体肋软骨、骨块植入或代用品植入等方法。由于游离骨或软骨缺乏血运,存在吸收变形问题;硅胶及塑料代用品,不能融为一体,易出现疼痛,异物反应及感染等问题。我们在上述基础上进行了术式改进,设计以脐旁皮瓣联合肋缘…  相似文献   
75.
笔者在解剖1例老年女性尸体时,发现其右侧臂丛和尺神经存在变异。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6.
目的研究7-二氟亚甲基-5,4’-二甲氧基染料木黄酮对氧化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与单核细胞黏附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蛋白定量分析法测定内皮细胞与单核细胞的黏附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E选择素、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释放,Western Blotting检测核因子κB、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的表达。结果1.0mmol/L H2O2孵育内皮细胞24h,内皮细胞与单核细胞的黏附增多,E选择素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释放增加,核因子κB和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表达上调。用7-二氟亚甲基-5,4’-二甲氧基染料木黄酮预处理后可见内皮细胞与单核细胞的黏附率降低,E选择素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释放减少,核因子κB和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的表达下调。结论7-二氟亚甲基-5,4’-二甲氧基染料木黄酮对氧化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与单核细胞黏附及黏附分子E选择素、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释放有明显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核因子κB和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带血供正中神经腕部感觉束转位桥接尺神经缺损的解剖学基础。方法:14例成人上肢标本,观测腕部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长度、神经束、血供等。摹拟带血供腕部正中神经感觉束转位桥接尺神经缺损术。结果:①正中神经腕部长度为7.8cm(7.5~8.1cm)。神经束数为19~27束,以感觉束为主,感觉束位于尺侧,运动束和混合束位于桡侧。感觉束无损伤分离长度为10.0~14.0cm。正中神经营养动脉距桡骨茎突上方6.2cm(6.1~6.6cm)处发自桡动脉,长度为5.7cm(5.1~6.1cm),起始外径为1.2mm(1.1~1.4mm)。②尺神经腕部长度为9.4cm(8.9—9.7cm),神经束数为14~19束,感觉束和运动束大致相等。感觉束位于掌挠侧,运动束位于背尺侧。结论:带血供正中神经腕部感觉束转位桥接尺神经缺损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78.
带血供半腱肌肌腱转位重建膝交叉韧带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为带血供半腱肌肌腱转位重建膝交叉韧带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4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观测半腱肌肌腱形态,血供来源,分支及分布特点:2侧新鲜下肢标本进行模拟术式。结果:半腱肌肌腱长15.1cm、宽0.5cm、、厚0.4cm,a其血供来源于动半腱肌支,膝下内侧动的腱支、腱外周组织血管网动脉和胫前返动脉。结论:半腱肌肌腱与交叉韧带形态相似,有足够的游离长度。血供丰富,为多源性。以半腱肌肌腱转移重起初  相似文献   
79.
桡动脉起自腋动脉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据《中国人体质调查》2 76侧统计 ,高位桡动脉占6 .15 % (17侧 ) ,其中 14侧起自肱动脉 ,3侧起自腋动脉。作者在教学中遇到 1侧桡动脉发自腋动脉 ,报道如下 :该标本为一老年男性的右侧头、颈、上肢。桡动脉的发出点与肩胛下动脉发出点齐平 ,略偏前方。发出部位位于臂丛内侧束与外侧束合成正中神经点之上。腋动脉发出肱动脉后 ,走行于合成点之后 ,而桡动脉则在走行于合成点之前。桡动脉起点外径 2 .1mm ,向下行于肱二头肌内侧 ,尺神经、正中神经和肱动脉的前方 ,并在肘窝处逐渐向外侧方走行 ,达肱桡肌深面。高位桡动脉在臂部未见分支 ,进入前…  相似文献   
80.
面神经颞支在眼轮匝肌上部的分布特点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测面神经颞支在眼轮匝肌上部的分布特点。方法:9例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18侧,在腮腺内解剖出面神经主干,追踪解剖颞支从腮腺至进入眼轮匝肌处。分别测量进入眼轮匝肌的颞神经最上分支和最下分支点到以外眦、睑裂中部、内眦为坐标的垂直和水平距离。结果:颞支的分支在进入眼轮匝肌外缘(以外眦为坐标点)的最上分支为( 2.58±0.32cm, 2.89±0.32cm),最下分支为(0 cm, 2.81±0.32 cm)。Y轴上颞神经最上分支和最下分支距X轴的距离分别为在以外眦、睑裂中部、内眦为坐标点的颞神经最上分支和最下分支距X轴的距离分别为(3.53±0.39)cm和(1.14±0.15)cm,(3.87±0.38)cm和(1.26±0.10)cm,(3.22±0.39)cm和(1.02±0.14)cm。面神经颞支的分支沿眼轮匝肌纤维水平向内走行并相互分支吻合。在Y LC轴、Y MP轴、Y MC轴上分别距X轴(1.14±0.15)cm、(1.26±0.10)cm、(1.02±0.14)cm三点弧形连线以下的区域,无面神经分支分布。结论:在无面神经分布的区域,切开眼轮匝肌纤维不会损伤面神经;在眼轮匝肌深面的筋膜脂肪层进行分离可以避免面神经分支的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