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8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2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应用高频超声诊断眼外伤 175例 ,通过临床检查 ,手术结果与B超检查相对照 ,笔者认为B超检查对眼外伤的诊断及愈后判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 资料与方法本文 175例 ,180眼。其中男 136例 ,14 0眼 ;女 39例 ,4 0眼 ,男女之比 3.5 :1。年龄 2~ 6 7岁 ,平均年龄 35 .6岁。眼外伤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视功能下降。全部患者进行了B超检查 ,仪器是BME 2 0 0眼科A/B型超声诊断仪 ,超声探头频率为 10MHz。检查方法 :患者仰卧位 ,闭双眼 ,涂上耦合剂 ,探头直接探查眼睑上 ,行纵、横、斜多切面扫查。从不同角度及位置观察眼内结构 ,随时调节B超增…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急性肾小球肾炎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中医辨证辅助治疗的疗效。方法急性肾小球肾炎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40)与对照组(n=32),对照组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根据辨证分型加服中药。治疗4周后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5%)优于对照组(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血压、24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血尿素氮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肾小球肾炎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采取西药联合中医辨证治疗,可增强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Ilizarov技术同期治疗胫骨缺损合并马蹄足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2年1月应用Ilizarov技术同期治疗的17例由于创伤、感染或医源性因素所致的胫骨骨缺损合并马蹄足畸形患者资料,男12例,女5例;年龄12。47岁,平均29.0岁;左侧11例,右侧6例。骨缺损长度为1.5—14.0cm,平均7.3cm。合并马蹄足畸形200.500,平均370。4例患者合并骨髓炎。术后1周开始骨段搬运,速度为1mm/d,分4~6次完成;同时调整足踝部外固定支架矫正足部畸形,速度为2—3mm/d,分3~4次完成。结果17例患者术后获12~70个月(平均33.0个月)随访。外固定支架带架时间为7—27个月(平均14.0个月)。所有患者术后无感染复发,患侧下肢力线正常,双侧肢体长度差异〈2em。末次随访时,根据Paley等骨不连治疗的骨性结果评价标准评定疗效:优9例,良8例;17例患者马蹄足畸形同期矫正;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与后足评分为85.96分,平均92.0分。3例患者遗留轻度足下垂畸形,其踝关节活动度〈15°。结论Ilizarov技术可同期治疗胫骨骨缺损合并马蹄足畸形,方便患者早期足负重行走锻炼。缩短了治疗周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青光眼住院病人疾病构成的特点,为青光眼的防治研究提供新的流行病学资料.方法 选择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眼科住院的青光眼患者1294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继发性青光眼(SG)、先天性青光眼(CG)各占青光眼住院病人总数的72.95%、6.18%、19.94%和0.93%.四年来青光眼住院病人疾病构成无明显改变.结论 青光眼住院病人构成与其他研究结果不完全一致.原发性青光眼也是我院青光眼的主要类型,其中PACG占第1位,但POAG的构成仍然较低.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oportion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glaucoma.Methods Of 1294 cases in our Department of Ophthalmology from January 2006 to December 2009were included.Results 72.95% of the case were 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 (PACG),while 6.18%,19.94% and 0.93% of them were 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 (POAG),secondary glaucoma (SG) and congenital glaucoma (CG) respectively.There were no change in proportion of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glaucoma in our department.Conclusions Compared with the constitutive portions of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glaucoma in other hospitals,the results are not all the same in our department.Primary glaucoma is also the main part,with PACG constituting the greatest part.However,POAG still constitute the small part.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采用Ilizarov技术结合个体化手术治疗青少年马蹄内翻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10年5月至2020年1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骨科治疗的青少年马蹄内翻足患者351例(454足),Dimglio分型均为Ⅲ型及以上,均采用Ilizarov技术结合个体化手术治疗,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的国际马蹄足畸形研究学组评分及优良率。结果 本组患者随访(30±6.9)个月。患者治疗后ICFSG评分为(6.65±4.68)分,明显低于治疗前(36.11±9.05)分,差异有显著性(t=18.791,P=0.000)。其中优292足,良112足,可42足,差8足,优良率88.99%。结论 应用Ilizarov技术结合个体化手术治疗青少年马蹄内翻足疗效明确,针对不同年龄、发病原因以及足畸形情况的马蹄内翻足患者,需要权衡患者的整体情况和畸形的特异性,针对性的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方能保证治疗效果,特别是降低畸形的复发率和避免矫枉过正出现相反的畸形。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带涤纶套透析导管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及并发症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以带涤纶套透析导管为血管通路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内瘘为血管通路的透析患者为对照,对比分析带涤纶套透析导管的相关并发症以及以尿素清除率(Kt/V)为代表的透析充分性的客观评价指标。结果:留置长期带涤纶套导管术102例次,成功101次,成功率99%;留置导管时间分别为:>60月2例,48-60月10例,36-48月19例,24-36月28例,6-24月23例,<6个月20例。共21例次退出,退出时间为2-40月。导管功能良好;血流量均在200-250ml/min,导管透析充分性良好,导管组尿素下降率(URR)=70.42±6.59,Kt/V=1.42±3.48;内瘘组URR=68.66±5.52,Kt/V=1.34±0.17,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组主要并发症为出血、感染、血栓形成。结论:带涤纶套的血液透析导管可保留数月至数年,可以达到充分透析;良好的置管技术及严格的管理,可提高导管的有效使用寿命,预防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双层巩膜覆盖的羟基磷灰石义眼座植入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38例(38眼)眼内容摘除术后,从鼻上方内直肌与上直肌之间将义眼座植入肌锥腔,巩膜壳平铺于义眼座上,分层缝合巩膜、筋膜、结膜。结果随访12~24月,36例眼窝饱满,无塌陷,装上义眼片后活动度良好,2例义眼座暴露,其中1例取出,1例手术修复。结论该手术方法简单、易行,义眼座植入并发症少,义眼片活动度好。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家系的遗传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珂  汪昌运  彭爱民 《山东医药》2010,50(18):99-100
目的探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家系的遗传学特点。方法收集一个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家系中先证者及家系成员的病史资料,进行眼科专科检查,总结其临床特征并分析遗传方式。结果该家系共4代22人,男14人,女8人。确诊患者8例,男4例,女4例,其中2例已逝,确诊年龄13~35岁;4代中每代均有患者,无隔代遗传现象,男女发病几率均等(男∶女=1∶1),双亲无发病者则子女未见发病。结论该家系患者属于青少年性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相似文献   
19.
背景:胫骨缺损常合并软组织损伤、肢体畸形、不等长等问题。目前的临床分型并不能涵盖一些复杂胫骨缺损情况。目的:从Ilizarov骨搬移技术角度探讨成人非感染性胫骨缺损临床新分型及治疗策略。方法:分析2000年4月至2017年1月应用Ilizarov骨搬移技术治疗的58例成人无感染性胫骨缺损。依据胫骨缺损的长度、部位、是否合并畸形以及相应的Ilizarov骨搬移手段分为5个类型。Ⅰ型:1 cm<中下/上段骨缺损≤6 cm,无明显成角畸形。采用胫骨单节段截骨,向缺损端搬移。Ⅱ型:6 cm<中下/上段骨缺损≤10 cm,无明显成角畸形。采用双节段截骨同步向缺损端骨搬移。Ⅲ型:6 cm<中段骨缺损≤10 cm,无明显成角畸形,胫骨上、下双节段截骨,向心性骨搬移。Ⅳ型:6 cm<上、下两段缺损≤10 cm,中段残留活骨≥6 cm,无明显成角畸形。将胫骨中间残留的一段活骨2处截骨,成为3块骨,中间骨块固定作为两块骨搬移再生的"母骨"支点,上下两段骨块反向分离牵拉,一期修复上下2区骨缺损。Ⅴ型:胫骨缺损>10 cm,合并骨干>7°成角畸形。采用腓骨上下两处截骨,先纵向牵拉使胫骨缺损间隙加大、成角畸形矫正,再横向牵拉将腓骨中间段搬移至胫骨缺损处,使其腓骨胫骨化。观察5个临床分型组骨缺损修复骨愈合、畸形矫正、有无肢体短缩等并发症、汇合端愈合情况等。拆除外固定后随访,采用改良Paley骨不连评价标准进行评价。结果:55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104个月,平均(32.0±21.4)个月。所有患者均实现骨缺损修复并最终骨性愈合,骨愈合指数35~60d/cm,平均(49.0±6.4)d/cm。1例Ⅳ型,4例Ⅴ型患者术后肢体短缩>2.5 cm(2.7~3.5 cm)。末次随访无>7°局部畸形病例。未发生1例深部感染、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17例因汇合端骨愈合迟缓,二次手术取自体髂骨植骨。带外固定架时间5~28个月。治疗效果:优41例、良11例、可3例,优良率94.5%(52/55)。结论:成人胫骨缺损新分型既有利于病情评估亦利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针对不同类型制定的个体化骨搬移重建方法,可一期手术修复骨缺损、矫正畸形、延长肢体,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采用Ilizarov技术Ⅰ期治疗伴有皮肤缺损的胫骨创伤性骨髓炎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6月至2013年12月,采用Ilizarov技术Ⅰ期治疗伴有皮肤缺损的胫骨创伤性骨髓炎骨缺损44例,男35例,女9例;年龄18~70岁,平均42.5岁。骨缺损4~16 cm,皮肤缺损3 cm×4 cm~5 cm×16 cm.手术彻底扩创,切除感染骨段,微创截骨,安装可延长骨段的环形外固定架,应用Ilizarov骨延长技术,术后1周开始转动螺杆上的螺母,每日延长0.5~1.0 mm.观察创面、新生骨痂以及骨段会师后愈合状况,确定临床疗效。结果:44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1~36个月,平均18.5个月。截骨后骨缺损6~22 cm,平均11.5 cm;伤口愈合时间21~79 d,平均38 d;骨缺损愈合时间8~15 个月,平均12.5个月。所有病例治愈,无感染复发、再骨折及小腿短缩畸形等。结论:Ilizarov骨段延长技术Ⅰ期治疗伴有皮肤缺损的胫骨创伤性骨髓炎骨缺损,手术创伤小,感染复发率低,可避免多次复杂手术,临床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