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0篇
耳鼻咽喉   1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9篇
神经病学   10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58篇
预防医学   10篇
眼科学   26篇
药学   20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31.
目的 对有严重活动性的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术前眼内注射Bevacizumab(Avastin)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方法 采用前瞻性非对照研究。入选标准: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1)牵引性视网膜脱离;(2)牵引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3)牵引性视网膜脱离合并玻璃体积血。排除标准:(1)曾患有血管栓塞性疾病(如脑梗塞);(2)曾行玻璃体切除术。所有患眼均在行玻璃体切除术前7天接受眼内注药术,向玻璃体腔内注射2.5mg(0.1mL)Bevacizumab(Avastin)。主要观察指标是手术并发症的变化,如术中出血情况的变化、剥膜的难易程度、手术持续时间的改变等;术后早期主要观察眼内出血、纤维蛋白渗出和虹膜红变发生情况;其次是术后6个月时的最佳矫正视力及视网膜解剖复位情况。结果 30例(34眼)31~79岁患有严重活动性的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入选。术中发现所有患眼眼内新生血管膜明显萎缩,术中剥膜时出血量明显减少,手术时间相对缩短,硅油使用频率减少;术后早期并发症亦明显减少。所有患者最后一次随访时最佳矫正视力明显好于术前(P<0.01),并且视网膜均解剖复位。结论 对于严重活动期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术前眼内注射Bevacizumab(Avastin)安全有效,可明显减少新生血管和术中出血。但该药物手术前使用的最佳时间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2.
目的 观察健脾清胃汤阻断胃癌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150例纳入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及胃乐宁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健脾清胃汤,对比2组中医证候、胃镜、病理、幽门螺杆菌(Hp)、胃泌素-17及胃蛋白酶原Ⅰ/Ⅱ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比较中医证候、胃镜及病理疗效指标方面,观察组的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在胃泌素-17和胃蛋白酶原Ⅰ/Ⅱ方面比较,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2组H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健脾清胃汤能够有效缓解胃癌癌前病变患者的中医证候及体征,并改善其胃镜和病理结果,为提高胃癌临床阻断率及早期预防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3.
目的:探讨不同抗凝强度华法林应用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91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三组:低抗凝强度[国际标准化比率(INR)1.5~1.91;标准抗凝强度组(INR2.0~2.5)和阿司匹林组,观察三组血栓栓塞并发症和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以及c-反应蛋白浓度变化。结果:标准抗凝强度组血栓发生率低于低抗凝强度组、阿司匹林组,不同强度华法林抗凝组血栓栓塞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标准抗凝强度组出血发生率低于其他两个组,但三组患者出血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O.05);治疗后低抗凝强度组、标准抗凝强度组c-反应蛋白浓度明显低于治疗前(P〈O.05),治疗后阿司匹林组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低抗凝强度组、标准抗凝强度组(P〈0.01)。结论:华法林抗凝维持INR值在2.O~2.5时能降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发生率,出血发生率低,有效性和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34.
目的 探讨自固定补片对降低成人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TAPP)后慢性疼痛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25例行TAPP术治疗的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中疝补片的固定方式不同分为ProGrip自固定补片组(治疗组, 121例)和聚丙烯补片+疝钉枪固定组(对照组, 104例)。治疗组使用ProGrip自固定补片平铺覆盖整个肌耻骨孔,免固定;对照组使用轻型大网孔聚丙烯补片平铺覆盖整个肌耻骨孔,使用疝钉枪固定。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费用、术后血清肿、复发情况及术后不同时间疼痛评分。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术后血清肿率、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7 d、1个月、3个月、6个月,治疗组疼痛评分分别为(2.0±0.1)、(1.2±0.6)、(0.3±0.4)、(0.2±0.3)、(0.1±0.2)分,均低于对照组的(2.5±0.6)、(1.8±0.7)、(1.1±0.4)、(0.8±0.7)、(0.5±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TAPP术中使用自固定补片能明显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135.
细胞焦亡是机体的一种天然免疫反应,表现为细胞肿胀、质膜破裂及炎性因子释放,可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焦亡通过激活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caspase)-1/-4/-5/-11等蛋白进而剪切其底物消皮素D(GSDMD)诱导细胞膜穿孔,释放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18等内容物.脓毒症是一种高致死性疾...  相似文献   
136.
脑梗死患者脑微量出血的发生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脑微量出血(CMB)的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6个月内脑梗死患者,详细记录临床资料,采用临床资料盲法对CMB、腔隙性梗死及脑白质病变(WML)进行评估。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CMB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收集了636例患者。250例(39.3%)存在CMB。≤50岁、50~65岁及>65岁组CMB发生率依次为27.2%、38.1%和47.6%(P<0.05)。腔隙性梗死数目越多,CMB发生率越高(P<0.05)。在无WML、轻度、中度和重度WML患者中CMB的发生率依次为21.9%、33.8%、46.9%和63.1%,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病史(OR=1.523,95%CI 1.019~2.276)、WML程度(OR=1.535,95%CI 1.258~1.874)和腔隙性梗死程度(OR=1.517,95%CI 1.087~2.118)是发生CMB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脑梗死患者中CMB发生率较高。年龄越大、腔隙性梗死和WML程度越严重,CMB的发生率越高。高血压病史、WML和腔隙性梗死程度是脑梗死患者发生CMB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7.
目的 探讨玻璃体腔内注射Avastin治疗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简称中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分析2009-01~2009-06期间经3D-OCT检测确诊的15眼急性中浆伴有视力下降的患者,病程为0.5-8周.所有患者均进行一次玻璃体腔内Avastin注射(2.5 mg/0.1ml).注射后1周、1个月和3个月均对患者进行矫正视力和OCT的检测,且在注射前和注射后1个月、3个月时对患眼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的检查. 结果 15眼在治疗后随访,3D-OCT显示:术后1周仅有5眼患者视网膜下液部分吸收,其余10眼变化不明显;术后1个月和3个月时,可见14例患眼视网膜下液几乎全部吸收,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贴附较好,荧光造影中无渗漏,但有1例患者在术后3个月检查时视网膜下液仍无明显吸收,造影中显示轻度荧光渗漏;15眼视力由术前平均0.44提高至术后3个月时0.82.随访期间未见眼内炎、视网膜裂孔和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的发生. 结论 玻璃体腔内注射Avastin对急性期中浆患者的治疗在短期内是安全有效的.3D-OCT可清晰观察视网膜下液的吸收情况,FFA可准确观察病灶局部在治疗前后的渗漏情况.  相似文献   
138.
目的 研究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中脑血流变化和微栓子.方法 使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11例颈内动脉(ICA)严重狭窄者CEA术中同侧大脑中动脉(MCA)脑血流和微栓子信号(MES).记录MCA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MES数目和信号特点.结果 阻断期Vm最低降至阻断前的45%,释放期Vm较阻断前增加至163%~372%,缝合期Vm较基线增加至143%~341%.术中各期均可能记录到MES.1例分流者MES总数(n=198)较其它未分流者(n=12~56)明显增多,主要见于分流放置过程中和开放分流期间.未分流者MES主要见于缝合期(n=2~35)、分离期(n=0~38)和释放期(n=0~7),阻断期没有或少数MES(n=0~1).固体微栓子见于各期,气体微栓子见于释放期、分流期大多数MES、缝合期个别MES.术后1例双侧ICA严重狭窄者发生手术对侧脑梗死,其余患者无并发症.结论 CEA术中TCD监测可以为临床医师提供关于脑血流变化和微栓子发生的实时、动态信息.  相似文献   
139.
中医特色护理在脑卒中后肢体麻木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清  罗文芳 《全科护理》2013,(29):2696-2697
[目的]观察中医特色护理对脑卒中后肢体麻木的疗效。[方法]将60例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与护理的基础上加用中医特色护理(十宣穴放血、中药熏洗、耳穴压豆),处理10d后观察两组病人的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后麻木症状积分比较,其中观察组情绪、睡眠、肢体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特色护理对脑卒中后肢体麻木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40.
彭清  董洋  刘晶晶  赵培泉 《山西医学院学报》2013,(11):892-895,918,F0003
目的探讨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C)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患者连续2次玻璃体腔内注射抗新生血管药物Lucentis后,房水中VEGF含量变化与眼底病灶改善的相关性。方法9例患眼经矫正视力、眼内压、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及眼底荧光造影(FFA+ICGA)检查确诊为CEC后,进行首次玻璃体腔内注射Lucentis,4周后进行第二次注射,每次注射时均抽取约0.1ml房水,置一80℃冰箱中保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对所有的房水进行VEGF含量的测定,并与视力和眼底病灶恢复的情况相比较,找出其相关性。结果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房水中的VEGF在首次和第2次玻璃体腔内注射Lucentis时,其含量分别为(35.89.±3.75)pg/ml和(8.89±2.95)pg/ml,视力从基线0.33±0.08提高到眼内注射药物后1月及2月时的0.60±0.15和0.71±0.21,OCT中观察到眼内注射药后1月和2月CNV的面积明显缩小,眼内注射药后2个月FFA显示CNV处的渗漏基本消失。结论玻璃体腔内注射Lucentis后,可使CEC合并CNV患者短期内房水中VEGF含量降低,视力提高,眼底病灶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