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3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36篇
内科学   38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47篇
综合类   74篇
预防医学   32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8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患者,男,64岁。因反复呕血,解黑大便3+年,以“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于1997年10月13日收入院。行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后次日,患者口服洛赛克(奥美拉唑,阿斯特拉(无锡)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9705004)20mg后,约15分钟,出现颜面、耳廓、颈部皮肤潮红、呈醉汉样,不痒、面部及全身有热感。查体:T37oC,P92次/分,R20次/分,BP15,5/11.5kPa。皮肤除面、颈部潮红外,躯干、四肢无发红及皮疹。双肺无哮鸣。肠鸣音活跃(达10次/分以上)。约4小时后,患者腹泻1次,为黄色…  相似文献   
22.
23.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右副肝管的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遇到右副肝管的处理方式。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0月至2007年6月间,7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右副肝管处理的临床资料,7例在LC中遇到的右副肝管,依其直径的大小不同,行管道结扎1例,管道插管2例和管道放置T管4例。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3~15d出院。插管和放置T管的病例术后2个月拔管,无术后的并发症。 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遇到右副肝管的处理方式依右副肝管的直径不同,应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适当的腹腔镜技术及对右副肝管的不同的处理方式可取得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发病后,不同时段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C-reactive protein,hs-CRP)及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STEMI患者127例,其中41例(A组)于发病后6 h内行PCI治疗,32例(B组)于发病后6 h至12 h行PCI治疗,29例(C组)于发病后12 h以上行PCI治疗,25例(D组)给予药物保守治疗。另外选择冠脉造影提示冠脉血管无狭窄患者10例(E组)作为正常对照组。对比各组不同时间点血清hs-CRP、IL-6浓度变化及3个月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STEMI患者血清hs-CRP、IL-6发病后逐渐升高,B组、C组和D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发病后24 h各组血清hs-CRP和IL-6明显高于入院水平(P〈0.01);行PCI治疗组hs-CRP和IL-6在术后升高更明显(P〈0.05),但持续时间较短,发病后2周时A组和B组血清hs-CRP和IL-6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C组和D组仍高于对照组;A、B、C组与D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9.8%、25%、48.3%、76%,4组间比较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1);A、B组分别与D组比较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低(P〈0.01),C组心血管事件低于D组,但无统计学差异;有心血管事件组入院时血清hs-CRP和IL-6水平明显高于无心血管事件组(P〈0.01)。结论 STEMI患者血清hs-CRP和IL-6的浓度变化,可作为临床病情评估及心血管事件发生发展的预测指标,对于指导临床进行早期积极干预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及早PCI能改善STEMI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5.
睡眠呼吸暂停相关心率变异与晨起血压的关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清  张劲农  向敏  付薇  彭毅 《中华医学杂志》2009,89(26):1815-1819
目的 探讨迷走神经调节机制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相关性高血压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对104例OSAHS患者进行睡眠呼吸监测至少7 h,睡前和晨起测量血压,采用Pearson检验和Speammn检验分析体重指数(BMI)、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nSaO2%min)、SaO2<90%时间占总睡眠时间百分比(DT90%)、呼吸暂停期心率变异幅度(DHR)与睡前及晨起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MAP)及其差值的相关性,并对晨起收缩期高血压及舒张期高血压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各因素的优势比(OR)和95%可信区间(CI).结果 全组患者晨起收缩压、舒张压及MAP(mm Hg,1 mm Hg=0.133 kPa)分别为128.3±17.9、88.6±10.6和101.8±12.3,均较睡前(分别为123.5 4±17.8、82.0 4±9.6、95.8 4±11.5)升高(均P<0.01).血压满足高血压诊断者睡前为37例(35.6%),晨起为49例(47.1%).Spearman检验显示DHR与晨起舒张压相关(r=0.214,P<0.05).合并舒张期高血压患者的DHR大于不合并患者(P<0.05).排除年龄、BMI、AHI、nSaO2%min及DT90%的影响后,DHR是与晨起收缩期高血压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53,95%CI为1.057~1.486,P<0.01).结论 OSAHS患者呼吸暂停相关心率变异的程度与晨起舒张压相关,是晨起收缩期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迷走神经调节可能参与OSAHS相关性高血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26.
拉米夫定对肺结核并HBV感染患者的作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对肺结核并HBV感染患者的作用。方法:标准化疗的41例血清HBV-DNA阳性的肺结核并HBV感染患者,随机分成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组21例,对照组20例。治疗组用拉米夫定0.1g.d-1,对照组未用拉米夫定,疗程半年。两组患者均随访至4.3年。观察肺结核并HBV复制患者化疗中,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与肝功能变化以及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102例肺结核并HBV感染患者血清HBV-DNA阳性41例,阳性率为40.20%,化疗中,肺结核并血清HBV-DNA阳性抗病毒组,肺结核并血清HBV-DNA阳性未抗病毒组,肺结核并HBV-DNA阴性、其它HBV-M阳性组,单纯肺结核组的肝功能受损率分别为28.57%,95%,9.68%及5.07%。随访至4.3年,肺结核并血清HBV-DNA阳性,未抗病毒组,死亡4例(20%),且死亡与肝病直接相关(肝衰竭),发生肝硬化2例;肺结核并血清HBV-DNA阳性抗病毒组,无肝硬化及死亡病例。结论:肺结核并HBV感染,且HBV复制,化疗中应用拉米夫定有重要意义。拉米夫定抗HBV治疗,对改善存在HBV复制的肺结核患者预后有重要作用,并有HBV感染的肺结核患者,化疗前可常规检查血清HBV-DNA。血清HBV-DNA阳性的肺结核患者,建议化疗中常规联用拉米夫定抗HBV治疗。  相似文献   
27.
电子血压计及监护仪中血压检测不准确原因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电子血压计及监护仪的无创血压检测与普通水银血压计进行了对比测试,分析并探讨了其检测数值不稳定、准确性不高的原因.提出了采用电子听诊器、与脉率同步的新算法、器件直接集成在袖带等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28.
电视监视口服加静脉联合胆道造影湖北宜昌长江葛洲坝中心医院放射科郭自明,陈道文,洪汉良,王建国,王承万湖北宜昌长江葛洲坝中心医院外科彭毅我院1992-02~11间进行电视监视口服加静脉联合胆道造影(简称联合胆道造影),取得了满意效果。1材料和方法本组1...  相似文献   
29.
腹腔镜多脏器联合手术48例报告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目的 探讨腹腔镜多脏器联合手术临床应用的可行性。 方法 回顾分析从 2 0 0 0年 8月至2 0 0 1年 11月 4 8例腹腔镜多脏器联合手术的临床资料。 结果 全部病例无中转开腹 ,无并发症。与单器官腹腔镜手术者比较 ,术后平均留院时间相近。 (6 1± 1 2 )d对 (5 3± 1 4 )d。 结论 腹腔镜多脏器联合手术能有效地处理腹腔内多个病灶。  相似文献   
30.
p^21/waf1调节血管紧张素Ⅱ的抗增生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血管紧张素 (Ang )的抗内皮细胞增生作用及其分子生物学调节机制 ,将健康胎儿脐静脉内皮细胞培养至第 3代 ,用 Ang 培养并在不同时间计数细胞密度。用 TUNEL 或 EL ISA方法证明 Ang 或 CGP42 112 A诱导内皮细胞凋亡。用 RT- PCR和 Western Blot检测 p2 1 / waf1m RNA和 P2 1 蛋白的表达并测定条带的光密度。结果表明 ,在 Ang 培养后不同时间 ,细胞密度比对照减少 30 %左右 (P<0 .0 1)。Ang 作用后可以诱导典型的凋亡 ,阳性率极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并具有剂量依赖性。Ang 组或 CGP42 112 A组的 p2 1 / waf1m RNA表达分别是对照组的 (4 73.6 9± 39.97) %和 (391.5 8± 48.2 4) %(P<0 .0 1)。Ang 组的 P2 1 蛋白表达比对照组极显著地增加并具有时间依赖性。认为 Ang 具有抗内皮细胞增生作用 ,其细胞内机制是同时诱导凋亡和 p2 1 / waf1m RNA与 P2 1 蛋白的高表达 ,使细胞发生 G1 期阻滞 ,增殖受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