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11篇
儿科学   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外科学   67篇
综合类   40篇
药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目的观察老年患者输注羟乙基淀粉130/0.4(HES130/0.4)对肾小球和肾小管功能的影响。方法全麻老年患者50例均分为HES130/0.4组(H组)和生理盐水(NS)组(N组)。麻醉诱导后以10ml.kg-1.h-1速率从颈内静脉分别输注HES130/0.4(H组)和NS(N组)。监测输注前(T0)、诱导后(T1)、HES130/0.4或NS输注完毕时(T2)、术后24h(T3)、48h(T4)的SBP和DBP。在T0、T3、T4时用放免法测尿β2微球蛋白(β2-MG)、尿晶体渗透压,血、尿同步检测尿素氮(BUN)和肌酐(Cr),计算肾小球滤过率(GFR);于T0~T4时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视黄醇结合蛋白(RBP)、N-乙酰-β-葡萄糖苷酶(NAG)、免疫球蛋白(IgG)、白蛋白(Alb)。结果两组患者输注前后SBP和DBP无明显变化。与T0时比较,两组T1~T4时尿RBP、NAG、IgG、Alb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两组输注前后尿β2-MG、尿晶体渗透压、GFR均无明显变化。结论输注HES130/0.425ml/kg对老年患者肾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3.
目的 比较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和双频指数监测计算的血浆-效应室平衡速率常数(keO)应用于控制效应位浓度输注系统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以评价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方法 85例不用术前药的患者分为TP组(39例)、TE1组(23例)和TE2组(23例),TP组靶控血浆浓度,TE1组和TE2组分别应用keO=0.62/min和1.83/min的靶控效应室浓度,记录血压、心率和患者意识消失的时间.结果 TP组的意识消失的时间为75 s,显著长于TE1和TE2组的40 s(P值均<0.05).3组间收缩压降低的最大幅度、达到最大降幅的时间以及心率变化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相对于靶控血浆浓度,靶控效应室浓度缩短了达到意识消失的时间.同时不会增加血压降低的幅度.  相似文献   
24.
目的 探讨控制气管导管套囊压力对全麻手术患者气管插管相关性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双盲研究.择期拟行全麻手术患者509例,ASA分级Ⅰ或Ⅱ级,年龄11~89岁,体重35~92kg,性别不限,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C组)和套囊压力测定组(CPM组),记录手术时间和带管时间.各组随机选取20例带管时间120~180 min的患者,于拔除气管导管时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拔除气管导管后24 h内随访咳嗽及痰中带血等气管插管相关性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比、手术时间及带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CPM组患者咽喉痛及痰中带血的发生率降低(P<0.05);随带管时间延长,C组咽喉痛及痰中带血的发生率均升高,CPM组仅咽喉痛的发生率升高(P<0.01).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可见气管粘膜不同程度损伤,C组较CPM组严重.结论 控制气管导管套囊压力有助于减少全麻手术患者术后气管插管相关性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5.
羟乙基淀粉(HES)可迅速恢复机体有效循环血容量、维持心脏功能、减轻组织水肿,广泛用于临床创伤及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早期液体复苏.羟乙基淀粉200/0.5(HES 200/0.5)的体内降解速度和经肾脏排泄速度较慢,因此每日推荐用量不超过33 ml/kg[1].HES 130/0.4分子量和取代级较HES 200/0.5低,具有较好的药代动力学特性.  相似文献   
26.
目的 观察输注羟乙基淀粉(HES)溶液130/0.4和200/0.5(33mL/kg)后对凝血和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连续硬膜外阻滞下腹部手术患者45例,分别以10~15 mL·kg-1·h-1速度从颈内静脉输注HES 130/0.4、HES 200/0.5和0.9%生理盐水(NS)33mL/kg,分为 HES 130/0.4组、HES 200/0.5组和NS组,每组各15例.输注前、输注后30min和4h从肘静脉抽血,测定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的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浆Ⅷ因子和假性血友病因子(VWF),Sonoclot血小板功能分析仪测定玻璃珠激活全血凝固时间(gbACT)、凝血速率和血小板功能.结果 三组患者输注后Hct与Plt均明显下降(P<0.01);HES 130/0.4组输注前后APTT无明显变化(P>0.05),输注后30min和4h明显短于HES 200/0.5组(P<0.05);HES 200/0.5组输注后30min和4 h较输注前和NS组均明显延长(P<0.05);三组间输注前后PT与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S 130/0.4组和HES 200/0.5组输注后30min较输注前和NS组血浆Ⅷ因子、VWF均明显下降(P<0.05或P<0.01),HES 130/0.4组下降明显少于HES 200/0.5组(P<0.05).HES 130/0.4组输注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输注后30 min与HES 200/0.5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S 200/0.5组输注后30 min与输注前和NS组比较,凝血功能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输注HES130/0.4和HES200/0.5(33mL/kg)均可引起血浆Ⅷ因子和VWF显著下降,但后者更明显.HES130/0.4对内外源性凝血和血小板功能无影响,HES200/0.5则有明显损害.  相似文献   
27.
硬膜外麻醉中不同药代学参数丙泊酚靶控输注的药效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药代学参数的丙泊酚靶控输注(TCI)系统用于硬膜外麻醉时的药效学。方法50例ASAⅠ~Ⅱ级的择期硬膜外麻醉手术患者,分别采用Marsh(M组)、Tackley(T组)、Shafer(S组)和Coetzee(C组)报道的丙泊酚药代学参数TCI镇静,靶浓度从0.4μg/mL开始,以0.4μg/mL的梯度逐渐上升,直至患者入睡。每个靶控浓度至少维持15min以上。记录各组镇静/警醒(OAA/S)评分、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等。结果M、T、S和C组丙泊酚50%意识消失浓度(EC50)分别为1.16、1.06、1.33和1.16μg/mL。MAP随靶控浓度的升高而降低,最大降低幅度在16%~21%;各组心率在TCI开始后均减慢。结论硬膜外麻醉下TCI丙泊酚的镇静可控性强,血液动力学维持稳定。不同药代学参数的TCI系统在临床应用时各有特点。  相似文献   
28.
目的 研究不同药代学参数的丙泊酚靶控输注(TCI)系统用于硬膜外麻醉时的药效学.方法 50例ASAⅠ~Ⅱ级的择期硬膜外麻醉手术患者,分别采用Marsh(M组)、Tackley(T组)、Shafer(S组)和Coetzee(C组)报道的丙泊酚药代学参数TCI镇静,靶浓度从0.4 μg/mL开始,以0.4 μg/mL的梯度逐渐上升,直至患者入睡.每个靶控浓度至少维持15 min以上.记录各组镇静/警醒(OAA/S) 评分、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等.结果 M、T、S和C组丙泊酚50%意识消失浓度(EC50)分别为1.16、1.06、1.33和1.16 μg/mL.MAP随靶控浓度的升高而降低,最大降低幅度在16% ~ 21%; 各组心率在TCI开始后均减慢.结论 硬膜外麻醉下TCI丙泊酚的镇静可控性强,血液动力学维持稳定.不同药代学参数的TCI系统在临床应用时各有特点.  相似文献   
29.
目的 :研究前列腺素 E1( PGE1)对体外循环的保护作用。方法 :用健康杂种狗 1 2只 ,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建立狗体外循环模型。检测体外循环 ( CPB)后左、右房内丙二醛的含量。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实验组再灌注期中性粒细胞 ( PMN)在肺内聚集程度明显减轻 ,动脉血氧分压显著升高 ( P<0 .0 1 ) ,实验组肺水含量及肺内丙二醛的含量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 P<0 .0 1 )。结论 :前列腺素 E1可减轻 CPB引致的 PMN在肺内聚集 ,并减轻由此引致的肺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30.
目的研究不同雷米芬太尼血浆靶控浓度复合丙泊酚输注在不使用肌松药时的气管插管条件和心血管反应。方法36例择期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雷米芬太尼血浆靶控浓度2ng/ml组、3ng/ml组和4ng/ml组。靶控输注(TCI)5min后,开始TCI丙泊酚(3μg/ml),10min后进行气管插管。失败病人则增加雷米芬太尼靶控浓度1ng/ml,10min后重复。分别在雷米芬太尼输注前、丙泊酚开始输注时、置入喉镜前即刻、插管后1min,记录气管插管评分、MAP、HR,同时记录不良反应和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2ng/ml组、3ng/ml组及4ng/ml组第1次插管评分分别为(10.58±2.42)、(9.25±3.46)和(6.08±0.99)分;第1次插管成功率分别为6/12(50%)、7/12(58%)、10/12(83%);第2次插管成功率分别为1/6(17%)、2/5(40%)、1/2(50%)。三组雷米芬太尼输注后MAP无明显变化,HR均有下降,4ng/ml组尤其明显。2ng/ml组病人插管后与插管前相比HR与MAP有明显升高。高浓度雷米芬太尼组需用血管活性药物比例增加。结论固定丙泊酚TCI血浆浓度3μg/ml,不使用肌松药时,雷米芬太尼4ng/ml血浆浓度可基本满足插管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