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6篇
外科学   25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8篇
  2024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 探讨中药升清胶囊对胆汁中重要的促成核蛋白α1-酸性糖蛋白(α1-acid glycoprotein,AAG)及生化指标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2007年6月至2009年3月期间收治的40例胆囊结石或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经B超或CT等检查确诊.术中行胆道手术放置T管或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和内镜鼻胆管引流.术后分为对照组(常规外科处理20例)和实验组(常规外科处理后口服升清胶囊20例),于术后1、3、5、14d收集T管或ENBD胆汁,检测胆汁中AAG含量及生化指标——总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胆固醇、磷脂、总胆汁酸、钙离子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实验组患者服用升清胶囊后能明显降低患者胆汁中α1-酸性糖蛋白含量(P<0.05).升清胶囊对患者胆汁中的总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胆固醇、钙离子的表达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P<0.05).对患者胆汁中磷脂、总胆汁酸具有一定的上调作用(P<0.05).结论 升清胶囊能显著降低人体胆汁中强促成核蛋白AAG的含量,有效改善胆汁生化成分,抑制胆结石的形成.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讨清热通下中药在急性胆管炎治疗中对肠黏膜屏障保护和炎症调控的作用.方法:60只SD大鼠分为3组,每组20只.模型组(A组)制作急性胆管炎模型;治疗组(B组)制作急性胆管炎模型并喂清热通下中药治疗;假手术组(C组)仅剖腹后缝合.取血检测细胞因子、炎症介质、内毒素和细菌移位等指标.结果:A组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 IL-8)、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血清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 CRP)和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1),IL-2则显著低于B组和C组(P<0.01);A组的血清内毒素和肝、脾、肠系膜淋巴结细菌移位数显著高于B组和C组(P<0.01).结论:具有清热通下作用的中药在治疗急性胆道感染中具有保护肠黏膜屏障、降低血清内毒素和调节机体炎症反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53.
在治愈性胃切除术后与生存率有关的许多因素中,浆膜浸润的深度、淋巴结转移以及远处转移是影响胃癌预后的主要因素。但有关详细论述淋巴结浸润与生存率相关因素的报道较少见。本文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对淋巴结转移与生存率之间的关系作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4.
为探讨不同中医疗法对腹部外科手术后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作用,对98例胆道外科术后病人分别采用肛滴大承气汤(Ⅰ组31例),推按运经仪治疗(Ⅱ组33例)和空白对照(Ⅲ组34例),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结果发现Ⅰ组和Ⅱ组病人术后肠音恢复时间、自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以及开始进食时间均较Ⅲ组明显缩短(P<0.05)。术后恢复情况也优于Ⅲ组。作认为,对腹部外科手术后病人,应根据手术是否涉及腹内脏器,上消化道抑或下消化道手术,以及病人的意愿等,积极合理地选择或联合应用不同的中医药治疗方法,以促进胃肠功能恢复,降低病残率,加速康复。  相似文献   
55.
脂肪细胞因子与胰岛素抵抗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裴新军  张静喆 《医学综述》2007,13(16):1201-1203
现在研究认为脂肪组织是胰岛素抵抗(IR)产生的始发部位。脂肪组织除了能调节人体能量代谢平衡外,还可以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瘦素、脂联素和抵抗素等。在已发现的脂肪细胞因子中,瘦素、TNF-α和脂联素等与IR密切关联。瘦素可抑制胰岛素分泌,TNF-α的分泌与胰岛素调节的葡萄糖代谢存在高度负相关。脂联素对于维持胰岛素敏感性和正常的糖代谢是必需的。同时,亦有一些细胞因子与IR的关系有待证实。本文就脂肪因子与胰岛素抵抗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通下化瘀方早期干预重症急性胰腺炎胰腺微循环紊乱,改善其预后的作用机制。方法:53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与对照组25例,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通下化瘀方,观察治疗1周;治疗前及治疗第7天作血、尿淀粉酶及血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内皮素(endothelin,ET)水平检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8.4%,对照组总有效率80%,两组总有效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尿淀粉酶、CRP和血浆ET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均下降(P<0.01),且治疗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1)。结论:通下化瘀方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具有良好的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通下化瘀方药减少ET释放,抑制ET所诱发的胰腺微循环改变与腺泡细胞损伤等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57.
腹部外科手术后,由于麻醉、手术操作刺激及原发疾病等影响,胃肠功能受抑制外手“静息”状态,这一过程如持续过久,可能导致腹胀、胃肠功能紊乱甚至发展成肠麻痹、肠梗阻,并由此并发腹部切口、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等方面的并发症。因此,促进术后胃肠功能尽快恢复是降低外科术后病残率与病死率的重要环节,也是外科领域围手术期必须重视的问题。由于西医学在这方面尚缺乏积极主动有效的治疗措施,国内主要探讨中医学治疗方法,并已经发现术后经消化道早期使用复  相似文献   
58.
中医药在慢性胰腺炎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总结国内10余年来临床上应用中医药治疗慢性胰腺炎的文献,说明中医药治疗慢性胰腺炎的有效性和必要性。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维普数据库和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1993—01/2005-12期间的相关文献,检索词“慢性胰腺炎,中医药,治疗”,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侧重临床报道胰腺炎的中医中药治疗中医药辨证论治的文章,并查找全文,核对其详细的治法和方药。资料提炼:共收集到31篇关于慢性胰腺炎的中医中药治疗的文章,3篇关于目前研究概况的文章,对其进行整理分析。资料综合:11篇文章从肝脾论治,11篇从胆胰论治,2篇从中药制剂论述.3篇从中医其他疗法论述(包括推拿等),4篇从总体论述。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胰腺炎大多不离肝胆(胰)脾,治法以通为主,其中又以从肝脾论治最常见。结论:中医药疗法通过整体调理,可以较好地缓解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因此,临床上宜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适时选择中医药治疗。  相似文献   
59.
目的从胰腺细胞外基质降解环节探讨大黄及大黄素对模型大鼠血清MMP-2、MMP-9及TIMP-1含量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大黄治疗组、大黄素治疗组4组,每组10只。结扎胰胆管并腹腔注射雨蛙素50 ng/g建立大鼠胰腺细胞外基质沉积动物模型,造模前后各3天给予相应药物3 ml灌胃干预,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MMP-2、MMP-9及TIMP-1含量。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其余各组大鼠血清MMP-2、MMP-9、TIMP-1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大黄治疗组及大黄素治疗组大鼠血清MMP-2、MMP-9升高,TIMP-1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大黄及大黄素可通过促进胰腺细胞外基质的降解,防止胰腺纤维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60.
养肝利胆颗粒对胆色素结石炎症反应环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养肝利胆颗粒(YGLD)对豚鼠胆色素结石形成过程中炎症环节的影响。[方法]应用雄性豚鼠皮下注射林可霉素联合喂养致石饲料建立胆色素结石模型,观察YGLD对该模型成石率、胆囊容积、胆汁中黏蛋白及C反应蛋白(CRP)浓度的影响。[结果]YGLD组与模型组比较成石率显著降低(P〈0.01),胆囊容积明显减小(P〈0.05),胆汁中黏蛋白及CRP浓度明显降低(P〈0.05)。[结论]YGLD通过降低胆汁中黏蛋白、CRP水平来发挥逆转成石胆汁及降低胆色素结石成石率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