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38篇
  免费   232篇
  国内免费   127篇
耳鼻咽喉   28篇
儿科学   40篇
妇产科学   33篇
基础医学   194篇
口腔科学   59篇
临床医学   722篇
内科学   338篇
皮肤病学   29篇
神经病学   125篇
特种医学   124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270篇
综合类   1542篇
预防医学   412篇
眼科学   92篇
药学   428篇
  12篇
中国医学   587篇
肿瘤学   161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101篇
  2022年   87篇
  2021年   96篇
  2020年   123篇
  2019年   119篇
  2018年   136篇
  2017年   66篇
  2016年   123篇
  2015年   132篇
  2014年   279篇
  2013年   260篇
  2012年   326篇
  2011年   367篇
  2010年   315篇
  2009年   251篇
  2008年   286篇
  2007年   278篇
  2006年   237篇
  2005年   219篇
  2004年   178篇
  2003年   153篇
  2002年   147篇
  2001年   158篇
  2000年   109篇
  1999年   92篇
  1998年   84篇
  1997年   73篇
  1996年   58篇
  1995年   56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4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1.
急性爆发性真菌性鼻窦炎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急性爆发性真菌性鼻窦炎(acute fulminant fungal sinusitis,AFFS)的临床特征、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方法 回顾收治的6例较典型的AFFS病例诊断和治疗过程。其中结合全身疾病病史,发热伴颜面部、眼部及鼻部症状,影像学,鼻内镜及鼻腔分泌物真菌涂片检查,在患者就诊的24h内做出初步诊断5例。在此基础上鼻内镜下行全组鼻窦开放术,切除全部坏死组织至露出新鲜创面5例。根据临床及影像学表现,进行眶内容物切除1例。术后同时进行原发病治疗以及全身抗真菌治疗5例。结果6例病例经过病理、真菌涂片及培养证实为鼻窦黏膜侵袭性真菌感染,其中毛霉菌1例,根霉菌2例,链隔孢霉菌1例,曲霉菌1例,毛霉菌根霉菌混合1例。1例未在第一时间诊断,且未经抗真菌治疗的患者于住院第7天死亡,1例抗真菌治疗及清创术后88d死亡,2例分别于治疗后32个月和6个月死于白血病,2例经上述治疗后分别随访9个月和11个月无复发,后者为本组唯一进行眶内容物摘除者。结论 根据病史,眼或颜面症状,鼻腔内干痂以及影像学尤其是磁共振成像,分泌物真菌涂片检查,可以在患者到鼻科就诊的24h内做出AFFS的诊断。包括及时彻底的根治性清创,足量静脉内二性霉素B注射,完全控制原发病以及足够的全身支持疗法在内的综合治疗,可以迅速控制AFFS的发展,延长患者生存期,甚至挽救生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本地区实施世界银行贷款结核病控制项目的效果。方法:根据1992~2001年全地区项目结合病人登记本卫统一14报表,分析病人的发现及治疗效果。结果:伊犁地区10年来共发现涂阳新登记病人10213例,涂阳登记由1992年的13.8/10万提高到2001年的58.75/10万,治愈率由1993年的83.5%提高到2001年的96.7%。结论:伊犁地区实施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为今后的结核病防治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昆明地区汉族人群多巴胺D5受体基因(DRD5)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方法]采用基因扩增技术检测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对象多巴胺D5受体基因二核苷酸重复多态性分析方法,在154例无亲缘关系之中国云南昆明地区汉族人(精神分裂症患者79例,健康对照者75例)中对DRD5基因二核苷酸重复多态性进行检测。[结果]患者与对照之间等位基因分布无明显差异,而女性患者较男性患者及对照组140bp的等位基因有更高分布频率。[结论]提示在中国云南昆明地区的汉族人中,DRD5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不存在明显关联,但该基因多态性可能影响不同性别间的疾病易感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速固化磷酸钙骨水泥支架中的增殖和生长情况。[方法]将速固化壳聚糖-磷酸钙骨水泥支架材料预先成形。采用全骨髓法分离人骨髓间充质细胞并在体外对细胞进行培养和扩增。72h首次换液,细胞融合80%传代,取第3代细胞用于实验。将细胞与磷酸钙骨水泥支架复合培养,分别利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及扫描电镜等检测细胞在材料中的增殖和生长情况。[结果]用酶标仪检测OD值提示共培养后,支架内的细胞数量逐渐增加。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支架材料内部为多孔结构,孔内见有细胞生长,细胞表面可见分泌颗粒。[结论]速固化壳聚糖-磷酸钙骨水泥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有较好的细胞相容性,细胞可在材料内黏附和增殖,是理想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15.
感染科护理人员负性情绪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从事传染病护理工作的护理人员焦虑、抑郁情绪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289名感染科护理人员(研究组)及310名一般护理人员(对照组)进行心理评定,同时对研究组进行心理健康访谈问卷调查.结果 研究组SAS、SD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感染科护理人员产生负性情绪的主要因素是缺乏家庭和社会支持、理解,自身感染传染病的危险,工作、生活环境差,任务繁重、责任大.结论 家人和社会的支持与理解对从事传染病护理的护理人员减轻负性情绪有特殊重要意义;加强个人防护,创造安全的工作、生活环境是护理人员保持较好心理素质的保障,医院应高度重视感染科护理人员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6.
本文系统介绍和讨论了以温肾疏肝法为主治疗乳腺增生病经验和体会。提出温补肾阳、疏肝理气是治疗乳腺增生病标本兼治的有效治疗法则。并对结台乳腺增生病周期治疗、内外治结合、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方法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17.
1991年~ 2 0 0 1年间 ,我们共收治胸部创伤病人 652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本组 652例 ,男 534例 ,女 1 1 8例 ;年龄 1 4~ 78岁 ,平均38.5岁。受伤至入院时间 1~ 1 2h有 32 6例 ,1 2~ 2 4h有 1 88例 ,2 4h以上 1 38例。损伤类型 :闭合性胸部损伤 581例 ,开放性胸部损伤 71例。受伤原因 :交通车祸致伤 42 1例 ,击打、砸伤 97例 ,坠落、摔伤 63例 ,刀刺伤 69例 ,枪弹伤 2例。本组肋骨骨折 31 6例 ,伴胸壁软化 1 2例 ;合并气胸、血胸、血气胸 1 2 8例 ;支气管、肺裂伤及肺贯通伤 54例 ,心脏破裂 1 1例 ,胸内食管 ,胸导…  相似文献   
18.
我们对188例泌尿系感染患者进行了前段尿支原体培养,男58例,女130例,平均龄21~63岁,病程5天至26年。结果解脲支原体47例,人型支原体11例,阳性率30%。58例支原体感染患者中膀胱刺激症45例占78%,白细胞尿43例占72%,镜下血尿31例占53%,腰痛16例占28%,肉眼血尿8例占14%,发热、血中白细胞增高各8例占14%,排尿困难3例占5%,无症状3例占5%。药敏提示交沙霉素总有效率100%,四环素57%,强力霉素59%,红霉素36%,氟哌酸55%。支原体培养阳性率本组病例尿路支原体感染以膀胱炎多见(33/58)例,其次为急性肾盂肾炎,5%患者无任何临床症状及体征仅行尿支原体培养为阳性。本组病例首先选用四环素治疗7~14天后,37例痊愈,其余5例改用交沙霉素治疗1周后支原体培养除2例仍为阳性外其余均转阴,该2例加用原始霉素后1例痊愈,提示传统使用四环素治疗支原体感染已产生耐药性,而交沙霉素及原始霉素疗效肯定。本文结果提示对有泌尿系症状而尿普通细菌培养阴性者以及一些无体征的尿道综合征患者应行尿支原体培养以减少漏诊。  相似文献   
19.
单孔置双管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附6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对象与方法 我院自2000年5月~2006年8月采用单孔置双管引流治疗62例慢性硬膜下血肿病人.其中男41例,女21例;年龄33~76岁,平均57岁。外伤至手术时间3周~2年。有头部明确外伤史50例。人院时GCS13~15分53例,9~12分4例,3~8分5例。均经CT平扫或MRI确诊,血肿多位于额颞顶部。单侧血肿54例,双侧血肿8例。血肿量50~150ml,平均85ml。  相似文献   
20.
刘华 《中国保健》2007,15(14):49-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